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外科治疗策略探讨 被引量:6
1
作者 杨洪 刘永国 李晓渝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3年第19期2578-2579,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7月至2011年12月本院肝胆外科收治的212例65岁以上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临床资料。结果非手术治疗50例,死亡4例;手术治疗162例,其中急诊手术40例,死亡1例,择期手术122例...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7月至2011年12月本院肝胆外科收治的212例65岁以上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临床资料。结果非手术治疗50例,死亡4例;手术治疗162例,其中急诊手术40例,死亡1例,择期手术122例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应该重视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并发症的处理,做好围术期的准备,尽可能实施择期手术,避免急诊手术,才能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 治疗
下载PDF
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与外科治疗 被引量:2
2
作者 陈翔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4年第1期59-60,共2页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居消化道恶性肿瘤第5~6位[1].近年来由于B超、CT等影像学检查的广泛开展,胆囊癌已逐渐被认识,发现率有所提高.但由于其早期确诊率较低,恶性程度高,根治机会少,预后仍很差[2].我院1983~2001年共收治...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居消化道恶性肿瘤第5~6位[1].近年来由于B超、CT等影像学检查的广泛开展,胆囊癌已逐渐被认识,发现率有所提高.但由于其早期确诊率较低,恶性程度高,根治机会少,预后仍很差[2].我院1983~2001年共收治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胆囊癌27例,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囊癌 早期诊断 外科治疗 影像学检查 临床表现 病理特点
下载PDF
铁死亡在索拉非尼治疗肝癌中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翔 温迪光 +1 位作者 游逾 龚建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316-2319,共4页
晚期肝癌患者基础状况差,可供选择的治疗方式有限,预后不良。索拉非尼作为被FDA批准用于晚期肝癌治疗的一线用药,具有多激酶抑制活性,能延长肝癌患者生存期。近年来研究发现索拉非尼也是一种铁死亡诱导剂,其对肝癌细胞的毒性作用部分依... 晚期肝癌患者基础状况差,可供选择的治疗方式有限,预后不良。索拉非尼作为被FDA批准用于晚期肝癌治疗的一线用药,具有多激酶抑制活性,能延长肝癌患者生存期。近年来研究发现索拉非尼也是一种铁死亡诱导剂,其对肝癌细胞的毒性作用部分依赖于诱导肿瘤细胞的铁死亡,通过促进索拉非尼诱导的铁死亡,能提高索拉非尼治疗肝癌的疗效,同时铁死亡在索拉非尼的耐药机制中也扮演重要角色,铁死亡途径中的某些关键蛋白也可以用来提示索拉非尼效用及肝癌预后。综述了铁死亡在索拉非尼治疗肝癌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相关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细胞死亡 自噬 索拉非尼
下载PDF
局部切除治疗壶腹部肿瘤的探讨
4
作者 李宗军 彭小云 胡晟 《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2009年第8期117-118,共2页
目的探讨壶腹部肿瘤局部切除的疗效。方法自1999年~2004年间9例壶腹部肿瘤患者行局部切除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病理报告标本切缘均无癌残留,无手术死亡。术后胆漏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随访7例,随访时间8—45个月,2例分别手术... 目的探讨壶腹部肿瘤局部切除的疗效。方法自1999年~2004年间9例壶腹部肿瘤患者行局部切除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病理报告标本切缘均无癌残留,无手术死亡。术后胆漏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随访7例,随访时间8—45个月,2例分别手术后11、20个月死于其它疾病;1例术后14个月复发死亡。术后1年生存率(6/9)66%,2年生存率(4/9)44%。结论适应于肿瘤直径(2.0cm,无淋巴转移和局部浸润的壶腹部肿瘤,尤其对高龄合并内科疾病患者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壶腹部肿瘤 局部切除
下载PDF
内质网应激介导的Kupffer细胞源性TNF-α经TNFR/caspase8途径诱导肝星状细胞凋亡 被引量:8
5
作者 高宏 文楠 +2 位作者 徐雪松 洪国庆 赖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32-639,共8页
目的探讨Kupffer细胞(KCs)内质网应激以及KCs细胞源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肝星状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15只/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g/kg);肝纤维化组:腹腔注射40%CCl4溶液... 目的探讨Kupffer细胞(KCs)内质网应激以及KCs细胞源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肝星状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15只/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g/kg);肝纤维化组:腹腔注射40%CCl4溶液(花生油制成,2 mg/kg);内质网应激组:腹腔注射40%CCl4溶液(2 mg/kg)和衣霉素(1 mg/kg);KCs封闭组:腹腔注射40%CCl4溶液(2 mg/kg)和衣霉素(1 mg/kg)后,经腹腔注射氯膦酸脂质体(50 mg/kg)。以上4组注射处理均为2次/周,共8周。在动物模型基础上,建立KCs、LX2共培养细胞系,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分离培养对照组大鼠肝脏KCs,与LX2细胞共培养;肝纤维化组:分离培养肝纤维化组大鼠肝脏KCs,与LX2细胞共培养;ER-stress组:分离培养ER-stress组大鼠肝脏KCs,与LX2细胞共培养;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阻断组:在ER-stress大鼠基础上,经门静脉注射anti-rat TNFR mAb(0.35 mg/kg)后,按照分离大鼠肝脏KCs,与LX2细胞共培养,收集细胞和上清液。运用肝功能检测、天狼星红染色、ELISA、免疫荧光、RTPCR,检测各组大鼠肝功能水平、肝纤维化程度、KCs极性、炎症因子表达以及活化肝星状细胞数量。运用ELISA、RT-PCR、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极性、炎症因子表达、LX2凋亡程度、TNFR/caspase 8通路蛋白表达。结果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肝纤维化组的谷氨酸转氨酶(AST)、天冬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天狼星红染色阳性区域、结蛋白阳性细胞(活化肝星状细胞)数量均显著增多(P<0.05),CD16阳性细胞、TNF-α表达和mRNA水平显著下降(P<0.05);与肝纤维化组相比,ER-stress组ALT和AST水平、天狼星红染色阳性区域、结蛋白阳性细胞数量均明显降低(P<0.05),CD16阳性细胞、TNF-α表达和mRNA水平均明显增多(P<0.05);与ER-stress组相比,KCs封闭组ALT和AST水平、天狼星红染色阳性区域、结蛋白阳性细胞数量均显著增多(P<0.05),CD16阳性细胞、TNF-α表达和mRNA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体外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肝纤维化组内TUNEL阳性的LX2细胞、CD16阳性细胞、KCs内TNFR、cleaved-caspase 8、cleaved-caspase 3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但结蛋白阳性的LX2细胞显著增加(P<0.05);与肝纤维化组相比,ER-stress组内TUNEL阳性的LX2细胞、CD16阳性细胞、KCs内TNFR、cleaved-caspase 8、cleaved-caspase 3的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但结蛋白阳性的LX2细胞显著减少(P<0.05);同时,在阻断TNFR后,与ER-stress组相比,虽然TNFR表达未见明显变化,但下游cleaved-caspase 8、cleaved-caspase 3的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KCs内质网应激促进了其M1型极化,并增加了KCs源性TNF-α的表达。KCs源性TNF-α经TNFR/caspase 8途径诱导了肝星状细胞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pffer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α 肝星状细胞 肝纤维化
下载PDF
SMAC类似物Birinapant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高宏 易竹君 +3 位作者 李培志 朱稀雯 龚建平 陈翔(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10-913,918,共5页
目的:探讨SMAC类似物Birinapant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Blank)、对照组(Control)和Birinapant预处理组(Birinapant)。Blank组不做任何处理,Control组腹腔注射30 mg/kg... 目的:探讨SMAC类似物Birinapant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Blank)、对照组(Control)和Birinapant预处理组(Birinapant)。Blank组不做任何处理,Control组腹腔注射30 mg/kg体重的生理盐水,1 h后构建大鼠肝脏I/RI模型,Birinapant组腹腔注射30 mg/kg体重的Birinapant,1 h后构建大鼠肝脏I/RI模型。各组在模型建立4 h后取下肝脏组织,HE染色检测各组肝脏大体形态及炎症反应;收集大鼠外周血,ELISA检测血清中TNF-α、IL-6及IL-1β炎症因子水平;提取肝脏库普弗细胞(KCs),免疫荧光检测KCs中cIAP1和TRAF3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cIAP1和TRAF3与MAPK信号通路密切相关的JNK、p-JNK、p38及p-p38的蛋白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Birinapant预处理可以显著抑制肝脏I/RI诱导的肝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Birinapant预处理也可显著降低血清中TNF-α、IL-6及IL-1β炎症因子水平;Birinapant预处理可抑制KCs中cIAP1的表达进而抑制TRAF3的降解;Birinapant预处理可抑制KCs中p-JNK和p-p38的表达进而抑制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结论:预处理Birinapant可以通过抑制cIAP1的表达抑制TRAF3的降解,进而通过抑制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发挥对肝脏I/RI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rinapant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枯否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3
下载PDF
胆管大范围缺损Mirizzi综合征患者胆道修复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侯焱森 张力 +1 位作者 吴云 刘永国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5期106-108,共3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采用胆道修复术对胆管大范围缺损Mirizzi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意见。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行胆道修复术的22例胆管大范围缺损Mirizzi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手段和临床疗效,其中有12例...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采用胆道修复术对胆管大范围缺损Mirizzi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意见。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行胆道修复术的22例胆管大范围缺损Mirizzi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手段和临床疗效,其中有12例采用带血管蒂胃瓣修补治疗,10例行带脐静脉瓣胆道修复术,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胃瓣修补组和脐静脉瓣修复组发生的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胆管炎症,分别为4例(33.33%)和3例(30%),各组不良反应分别相加得出胃瓣修补组8例,脐静脉瓣修复组5例,两组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得出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胆管大范围缺损Mirizzi综合征患者采取胆道修复术(脐静脉瓣胆道修复术、带血管蒂胃瓣修补术)均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术后并发症状轻微,无死亡病例发生,可以作为Mirizzi综合征患者的首选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修复术 MIRIZZI综合征 胆管大范围缺损
下载PDF
空肠异位胰腺1例 被引量:8
8
作者 陈翔 彭小云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219-219,共1页
关键词 空肠异位胰腺 病理学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复发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及诱发因素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吕坤 陈翔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127-130,共4页
目的探讨复发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及诱发因素。方法选取江北区人民医院2008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72例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其中复发性胆源性胰腺炎56例(复发组),初发性胆源性胰腺炎216例(初发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诱因。... 目的探讨复发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及诱发因素。方法选取江北区人民医院2008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72例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其中复发性胆源性胰腺炎56例(复发组),初发性胆源性胰腺炎216例(初发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诱因。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组患者的年龄、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初发组比较,复发组中男性所占比例、APACHE-Ⅱ评分、中重度胰腺炎、胆总管结石发生率、合并胆总管开口狭窄率、合并高脂血症率、手术治疗率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复发组复发2次者与复发2次以上者的胰腺炎分型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40)。复发组有明确诱因者明显高于初发组(80.36%vs 58.33%,P=0.002)。复发组中高脂饮食、饮酒率明显高于初发组(P值均<0.05),但是2组胆道感染、口服药物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复发性胰腺炎在男性中多见,相对较重,常合并胆总管结石、胆总管开口狭窄、高脂血症,手术治疗率高。高脂饮食和饮酒是复发性胆源性胰腺炎的重要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复发 危险因素
下载PDF
STAT3、versican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晟 刘永国 陈翔 《癌症进展》 2019年第14期1710-1712,共3页
目的探讨信号转导蛋白和转录激活物3(STAT3)、多能蛋白聚糖(versican)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8例胆囊癌患者的胆囊癌组织标本和80例胆囊息肉患者的胆囊息肉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两种标本中STAT3、versica... 目的探讨信号转导蛋白和转录激活物3(STAT3)、多能蛋白聚糖(versican)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8例胆囊癌患者的胆囊癌组织标本和80例胆囊息肉患者的胆囊息肉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两种标本中STAT3、versican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STAT3、versican蛋白表达与胆囊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胆囊癌组织中STAT3蛋白、versica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胆囊息肉组织(P﹤0.01).TNM分期为Ⅲ期、有淋巴结转移胆囊癌患者胆囊癌组织中STAT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高于TNM分期为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0.05);TNM分期为Ⅲ期、分化程度为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胆囊癌患者胆囊癌组织中versica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高于TNM分期为Ⅰ~Ⅱ期、分化程度为中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0.05).结论 STAT3、versican蛋白在胆囊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转导蛋白和转录激活物3 多功能蛋白聚糖 胆囊癌
下载PDF
胆囊切除与Mirizzi综合征
11
作者 陈翔 彭晓云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61-62,共2页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中Mirizzi综合征的诊断、外科治疗 ,以及预防胆管损伤的经验。方法 :对180 0例胆囊切除术中 30例经手术证实的Mirizzi综合征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30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均行外科手术治疗。包括 :胆囊切除术、胆囊...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中Mirizzi综合征的诊断、外科治疗 ,以及预防胆管损伤的经验。方法 :对180 0例胆囊切除术中 30例经手术证实的Mirizzi综合征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30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均行外科手术治疗。包括 :胆囊切除术、胆囊切除及胆管瘘口修补术、胆囊切除及肝总管Roux Y吻合术等。术后均未出现胆瘘及胆道狭窄。结论 :Mirizzi综合征术前诊断困难 ,应根椐其病理分型行相应的外科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IZZI综合征 胆囊切除术 诊断 外科手术
下载PDF
肝癌的微创治疗 被引量:9
12
作者 高宏 龚建平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37-740,共4页
由于肝癌的自身疾病特性和传统手术方式的限制,有70%以上的肝癌患者未接受传统外科手术治疗。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微创理念的发展,微创外科手术、经肝动脉化疗栓塞以及局部消融等微创治疗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联合各类治疗方式的... 由于肝癌的自身疾病特性和传统手术方式的限制,有70%以上的肝癌患者未接受传统外科手术治疗。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微创理念的发展,微创外科手术、经肝动脉化疗栓塞以及局部消融等微创治疗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联合各类治疗方式的综合性治疗有助于强化各个治疗方式的自身特点,但综合治疗的指导标准尚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手术治疗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