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花灯艺术面面观 被引量:2
1
作者 胡度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5-37,共3页
关键词 花灯艺术 戏曲声腔 审美观照 衍变过程 人民群众 子系统 花灯戏 大系统 剧种
下载PDF
古代歌曲《关雎诗谱》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达闻 《音乐探索》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6-22,共7页
关键词 古代歌曲 无射 传统音乐理论 古代音乐 十二律 文学与音乐 现代音乐 诗歌 组织形式 现代乐理
下载PDF
“秀山花灯”民俗艺术的文化底蕴及其传承发展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安平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30-34,共5页
“秀山花灯”是渝东南少数民族保持迄今的民族民间表演艺术,她的独特在于祭礼活动与民间歌舞等综合为一体的原生态。她蕴涵着区域民族认同的文化观念和人文意识,体现出这种土、苗、汉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和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的... “秀山花灯”是渝东南少数民族保持迄今的民族民间表演艺术,她的独特在于祭礼活动与民间歌舞等综合为一体的原生态。她蕴涵着区域民族认同的文化观念和人文意识,体现出这种土、苗、汉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和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的特殊价值。本文试图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角度,梳理其表现的艺术特征,揭示其丰厚的文化内涵,以及论说她的传承规律和发展方向,同时,也把“秀山花灯”这朵鲜为人知的民间艺术奇葩,以艺术的解析推荐给社会,以期引起各方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秀山花灯 文化内涵 艺术特征 传承发展
下载PDF
昆曲地方化发展中的多样性流变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永安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47-48,共2页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之瑰宝,明代戏曲著名的"四大声腔"之一,是北杂剧之后,京剧之前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明清之际曾雄居诸腔之首,有"百戏之祖"、"百戏之乳"之称誉.
关键词 昆曲 多样性 地方化 传统戏曲艺术 流变 明代戏曲 明清之际 北杂剧 百戏
下载PDF
川剧唱腔“川派、渝派”地域趋向议略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安平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5-96,共2页
关键词 川剧 唱腔 地域风格 地理环境 长江上游 历史风貌 地理位置
下载PDF
重庆市巴南区接龙镇仪式戏剧述略
6
作者 胡天成 《中华戏曲》 CSSCI 2008年第1期219-241,共23页
上世纪90年代,笔者参加了由台湾清华大学教授王秋桂先生主持的“中国地方戏与仪式之研究”课题,曾对重庆市巴南区接龙镇民间祭祀仪式活动中的戏剧表演作过田野考察,出版了关于阳戏、庆坛、延生、丧戏4本调查报告和关于端公戏、诀罡密... 上世纪90年代,笔者参加了由台湾清华大学教授王秋桂先生主持的“中国地方戏与仪式之研究”课题,曾对重庆市巴南区接龙镇民间祭祀仪式活动中的戏剧表演作过田野考察,出版了关于阳戏、庆坛、延生、丧戏4本调查报告和关于端公戏、诀罡密谱2套3册资料汇编,还发表了观音会等10余篇文章。本世纪初,因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再次去接龙镇进行了田野考察,协助接龙镇填写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接龙仪式戏剧普查登记表以及国家级和市级代表作申报书。通过长时期的田野考察,发现此地存在着比较完整的仪式戏剧,这对研究中国戏剧产生、发展的历史,以及中国戏剧的形态颇有价值。现据调查所得资料整理成文,供戏剧研究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戏剧 重庆市 巴南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述略 田野考察 中国戏剧
原文传递
秀山花灯的音乐特点与娱乐功能——兼及与当地民歌的关系
7
作者 罗乐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40-42,共3页
秀山花灯融歌唱与舞蹈为一体,在演唱上使用当地方言,词曲结合贴切,唱词琅琅上口;多数歌曲篇幅短小,用材简练,节奏明快活泼,曲调富有动感,生气贯注,构成了独特的秀山花灯音乐的风格和情韵。其中有不少抒情歌曲,旋律优美,悦耳动听,别具一... 秀山花灯融歌唱与舞蹈为一体,在演唱上使用当地方言,词曲结合贴切,唱词琅琅上口;多数歌曲篇幅短小,用材简练,节奏明快活泼,曲调富有动感,生气贯注,构成了独特的秀山花灯音乐的风格和情韵。其中有不少抒情歌曲,旋律优美,悦耳动听,别具一格。具体表现为:上下句音乐结构形式、一曲多词、同宗民歌的旋律变化手法、衬腔特点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秀山花灯 音乐特征 娱乐功能
下载PDF
昆曲音乐地方化发展的再思考——有感于重庆接龙地区流传的民间昆词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永安 《戏曲研究》 CSSCI 2009年第1期192-197,共6页
清康熙、乾隆以后,中国的地方戏曲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由明代沿袭下来的昆曲,不仅以典雅的艺术格调与各地方剧种对峙,形成'花'、'雅'争鸣的戏剧发展局面,而且为争取更多的观众,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改变了以往传统... 清康熙、乾隆以后,中国的地方戏曲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由明代沿袭下来的昆曲,不仅以典雅的艺术格调与各地方剧种对峙,形成'花'、'雅'争鸣的戏剧发展局面,而且为争取更多的观众,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改变了以往传统的艺术品格,站在新的艺术审美高点,迈向世俗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化 再思考 昆曲艺术 民间吹打乐 音乐形式 表现形式 艺术发展 重庆 世俗化 民间音乐
全文增补中
傀儡仪式戏剧的发掘与确认
9
作者 胡天成 《中华戏曲》 2005年第32期100-114,共15页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与叶明生同志同学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理论班。他以戏史研究见长,深受笔者敬佩。90年代,我们又共同参与经国务院对台办批准、由海峡两岸学者实施的“中国地方戏与仪式之研究”科研课题。他在台湾出版了有关此一...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与叶明生同志同学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理论班。他以戏史研究见长,深受笔者敬佩。90年代,我们又共同参与经国务院对台办批准、由海峡两岸学者实施的“中国地方戏与仪式之研究”科研课题。他在台湾出版了有关此一课题的10部学术专著,笔者对他的景仰尤增。最近,又读到他撰写的90余万字的《福建傀儡戏史论》,更为他在戏史领域勤耕所获的累累硕果折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戏剧 中国艺术研究院 发掘 科研课题 80年代 戏曲理论 90年代 共同参与 海峡两岸 学术专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