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疏血通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作用
1
作者 郑兆斌 张松涛 陈永宏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第12期294-295,共2页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40)及疏血通治疗组(n=40),疗程为2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及心踝血管指数(CAVI)。结...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40)及疏血通治疗组(n=40),疗程为2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及心踝血管指数(CAVI)。结果两组均能明显降低血清ET水平,提高NO水平,但疏血通组改善更明显,两组对CAVI的改善无明显差别。结论常规治疗上加用疏血通能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疏血通 血管内皮功能
下载PDF
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相关性的研究
2
作者 韩利民 白小强 +1 位作者 郑兆斌 刘娇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期0033-0036,共4页
探究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对象选自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023年1月至2023年6月156例住院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两组:冠脉造影正常组(non-ACS)60例和急性... 探究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对象选自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023年1月至2023年6月156例住院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两组:冠脉造影正常组(non-ACS)60例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96例。分析两组一般资料和临床生化指标的差异,采用Spearman分析FPG、HbA1c与ACS患者中其他临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logistic 回归分析ACS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non-ACS组相比,ACS组患者外周血中FPG、HBA1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尿素、肌酐、尿酸、甘油三酯明显升高(P<0.05),而淋巴细胞绝对值、高密度脂蛋白明显降低(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CS患者外周血中FPG与HbA1c(Rho:0.723, P<0.01)、甘油三酯(Rho:0.201, P<0.05)呈正相关。HbA1c与总胆固醇(Rho:0.222, P<0.05)、甘油三酯(Rho:0.247, P<0.05)、低密度脂蛋白(Rho:0.216, P<0.05)、尿素(Rho:0.202, P<0.05)呈正相关。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FPG、HbA1C、吸烟、高血压均是A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 05)。ROC曲线下面积结果显示,FPG和HbA1c的AUC值为0.909和0.820,两者最佳cut-off值为5.9mmol/L和5.85%,特异性分别为93%和85%,敏感性分别为80%和69%。结论 FPG、HbA1c与ACS密切相关,两者是A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腹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 急性冠脉综合征 研究
下载PDF
不同降压药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傅雪芹 敖学容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54-1456,1459,共4页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片、依那普利、替米沙坦、美托洛尔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氨氯地平片、依那普利、替米沙坦、美托洛尔组,每组30例。采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并分析患者治疗前与治疗...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片、依那普利、替米沙坦、美托洛尔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氨氯地平片、依那普利、替米沙坦、美托洛尔组,每组30例。采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并分析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8周BPV。结果氨氯地平、替米沙坦降压作用较为显著,美托洛尔对舒张压的降压效果明显,依那普利降压作用不明显。氨氯地平和替米沙坦能在大多时间段降低BPV,氨氯地平主要降低日间舒张压变异,而替米沙坦夜间降低BPV明显;美托洛尔和依那普利24h血压变异中日间收缩压变异升高,夜间血压变异减小。结论氨氯地平片、依那普利、替米沙坦、美托洛尔均可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但对患者BPV的影响在不同时间段存在差别,降压药物对BPV的作用与降压效应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压 控制性 降压药 高血压 血压变异性 动态血压监测
下载PDF
老年肺炎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 被引量:11
4
作者 陈俊 何小慧 郑兆斌 《医学综述》 2017年第3期613-616,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肺炎患者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云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肺炎患者70例作为肺炎组,另选择同期在医院体检的健康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抽取各组受... 目的探讨老年肺炎患者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云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肺炎患者70例作为肺炎组,另选择同期在医院体检的健康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抽取各组受试对象肘静脉血5 mL,分别检测血浆D-D、Fib及CRP水平。结果肺炎组D-D、Fib、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61±18)mg/L比(105±8)mg/L,(5.41±0.63)g/L比(3.24±0.23)g/L,(84.3±7.1)mg/L比(4.3±0.4)mg/L,P<0.05]。混合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肺炎患者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感染、细菌感染患者Fib、CRP显著高于真菌感染患者[(6.4±0.4)g/L、(5.3±0.4)g/L比(4.6±0.3)g/L,(97.5±8.5)mg/L、(83.8±6.9)mg/L比(72.2±6.1)mg/L],混合感染患者Fib、CRP显著高于细菌感染患者(P<0.05)。高危、中危肺炎患者D-D、Fib、CRP显著高于低危患者[(642±21)mg/L、(579±18)mg/L比(436±14)mg/L;(6.7±0.7)g/L、(5.3±0.5)g/L比(4.1±0.3)g/L;(93.9±7.8)mg/L、(88.5±6.9)mg/L比(65.9±5.4)mg/L],高危患者D-D、Fib、CRP显著高于中危患者(P<0.05)。≥80岁年龄肺炎患者D-D、Fib、CRP显著高于63~79岁年龄组[(648±19)mg/L比(484±15)mg/L,(6.1±0.6)g/L比(4.8±0.5)g/L,(89.9±8.4)mg/L比(79.3±6.7)mg/L,P<0.05]。结论老年肺炎患者体内存在的炎症反应会诱导血液高凝和纤溶亢进,从而导致血浆凝血指标发生变化;D-D、Fib、CRP可以作为老年肺炎诊断和病情评估的参考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D-二聚体 C反应蛋白 纤维蛋白原 肺炎严重度指数 老年人群
下载PDF
心衰患者心脏介入手术诱发迷走神经反射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郑兆斌 陈永宏 张松涛 《安徽医药》 CAS 2016年第2期365-366,共2页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心衰患者心脏介入手术诱发迷走神经反射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0月于该院就诊的480例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对术后诱发迷走神经反射56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经Logi...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心衰患者心脏介入手术诱发迷走神经反射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0月于该院就诊的480例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对术后诱发迷走神经反射56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经Logistic回归分析,情绪紧张、血容量不足、术后疼痛、拔出鞘管、空腔脏器压力为诱发迷走神经反射的危险因素。结论情绪紧张、血容量不足、术后疼痛、拔出鞘管、空腔脏器压力与术后诱发迷走神经反射有一定的相关性,积极预防迷走神经反射能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介入手术 迷走神经反射 危险因素 临床研究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6
6
作者 鲁宏伟 张松涛 《河北医药》 CAS 2014年第9期1348-1350,共3页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为其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2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是否并发心源性休克进行分组,对2组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为其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2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是否并发心源性休克进行分组,对2组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结果心源性休克组患者中合并糖尿病史、吸烟史、B型冠脉病变、C型冠脉病变、前降支病变、多支血管病变、合并房颤、房室传导阻滞、左束支阻滞、右束支阻滞、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合并窦性心动过缓,比例高于非心源性休克组(P<0.05)。心源性休克组患者入院时收缩压为和舒张压,均低于非心源性休克组(P<0.05);入院时心率、心肌酶、肌钙蛋白、B型尿钠肽、左心室内径均高于非心源性休克组(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非心源性休克组(P<0.05)。经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以上因素均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史、吸烟史,入院时低血压、心率快,B型和C型冠脉病变,前降支病变,多支血管病变,合并房颤、房室传导阻滞、左束支阻滞、右束支阻滞、窦性心动过缓,心肌酶、肌钙蛋白和B型尿钠肽升高,左心室内径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减少均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脑钠肽、尿微量白蛋白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被引量:3
7
作者 张钟丹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269-273,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和尿微量白蛋白(UMA)水平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180例心内科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和左室功能,患者被分为无心衰对照组(32例)、舒张性心力衰竭(DHF)组(72例)和收缩性心力衰竭(... 目的:观察不同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和尿微量白蛋白(UMA)水平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180例心内科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和左室功能,患者被分为无心衰对照组(32例)、舒张性心力衰竭(DHF)组(72例)和收缩性心力衰竭(SHF)组(76例)。测定比较以上三组心功能组的血浆BNP和尿UMA水平,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与无心衰对照组比较,DHF组和SHF组的血浆BNP[(15.42±8.04)pg/ml比(69.48±55.16)pg/ml比(456.23±386.19)pg/ml]和尿UMA水平[(27.92±6.51)mg/L比(72.19±26.35)mg/L比(142.39±35.41)mg/L]均显著升高;且SHF组血浆BNP和尿UMA水平显著高于DHF组,P均<0.01。随着NYHA心功能等级的升高(Ⅰ,Ⅱ,Ⅲ,Ⅳ),血浆BNP[(45.42±8.04)pg/ml比(127.23±79.64)pg/ml比(418.35±187.36)pg/ml比(1257.62±454.26)pg/ml]和尿UMA水平[(47.92±16.51)mg/L比(74.68±27.02)mg/L比(131.05±33.68)mg/L比(263.14±104.69)mg/L]也逐渐升高,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0.01。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浆BNP与尿UM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44,P=0.001)。结论:血浆脑钠肽和尿微量白蛋白浓度随心衰的程度的加重而升高,且呈正相关关系,对诊断、评估严重程度、预后等均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利钠肽 白蛋白类
下载PDF
无心电图ST段改变的8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临床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松涛 郑兆斌 张钟丹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6期2664-2665,共2页
目的探讨无心电图ST段改变的8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该院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无ST段改变而造影检查冠状动脉直径减少大于或等于50%的双支病变的男性患者8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前、后... 目的探讨无心电图ST段改变的8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该院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无ST段改变而造影检查冠状动脉直径减少大于或等于50%的双支病变的男性患者8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前、后心电图检查,比较其ST段变化。结果在相对严重狭窄的冠状动脉分支置入支架者术后1周内反复复查心电图,均出现未处理冠状动脉对应部位的心电图ST段压低大于或等于0.1 mV。结论心电图正常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CHD)症状明显的患者,往往存在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病 粥样硬化 支架 心电描记术
下载PDF
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昼夜节律对老年冠心病并发慢性心力衰竭伴高血压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钟丹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12期8-11,共4页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昼夜节律对老年冠心病并发慢性心力衰竭伴高血压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2013—2014年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并发慢性心力衰竭伴高血压患者188例,根据临床治疗结果分为治疗有效组136...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昼夜节律对老年冠心病并发慢性心力衰竭伴高血压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2013—2014年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并发慢性心力衰竭伴高血压患者188例,根据临床治疗结果分为治疗有效组136例和治疗无效组52例,并根据治疗后心功能好转情况分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10%者111例、LVEF≤10%者77例,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改善者103例、NYHA分级未改善者85例。对所有患者进行24 h血压动态监测,比较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以及不同心功能好转情况患者血压变异性〔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DSD)、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SD)、日间舒张压标准差(d 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及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 DSD)〕、血压昼夜节律(超杓型、杓型、非杓型、反杓型)。结果治疗有效组患者24 hSSD、24 hDSD、dSSD、dDSD、nSSD及nDSD低于治疗无效组(P<0.05)。治疗有效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优于治疗无效组(P<0.01)。LVEF>10%、NYHA分级改善者24 hSSD、24 hDSD、dSSD、dDSD、nSSD及nDSD低于LVEF≤10%、NYHA分级未改善者,血压昼夜节律优于LVEF≤10%、NYHA分级未改善者(P<0.05)。结论血压变异性越大、血压昼夜节律异常(非杓型)对老年冠心病并发慢性心力衰竭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较大,其治疗效果相对不佳,提示控制血压变异性、恢复血压昼夜节律与控制患者的平均血压同等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力衰竭 高血压 血压变异性 昼夜节律
下载PDF
利用血栓弹力图比对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对血小板抑制率
10
作者 熊小亚 陈万 郑兆斌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12期172-175,共4页
应用血栓弹力图评价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对冠状动脉血管支架术后患者的血小板抑制作用。方法: 用栓塞弹力图测定了160名接受过血管介入的血管内四烯酸(ADP)通路的血小板抑制作用。将病人分成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组,阿司匹林组,替格瑞洛组,... 应用血栓弹力图评价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对冠状动脉血管支架术后患者的血小板抑制作用。方法: 用栓塞弹力图测定了160名接受过血管介入的血管内四烯酸(ADP)通路的血小板抑制作用。将病人分成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组,阿司匹林组,替格瑞洛组,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组,阿司匹林组和替格瑞洛组一年以上的病人。结果: 阿司匹林组、替格瑞洛组、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组在血小板抑制率和临床治疗效果上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联合使用没有明显的抑制剂效果,因为病人可以使用替格瑞洛或其他途径的抗性药物,而另外一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血小板的抑制剂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评估 阿司匹林 替格瑞洛 抑制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