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入境·生情”:雕塑家在公共雕塑审美关系中的角色性分析
1
作者 王林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4-96,共3页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对神话、宗教等神秘主义事物做艺术表现,逐渐将表现的重心转移到现实中人的审美趣味上来。一部分人逐渐从主观的人神关系中解脱出来,开始在作品中寻找客观存在的本我价值,开始关注“我我关系”、...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对神话、宗教等神秘主义事物做艺术表现,逐渐将表现的重心转移到现实中人的审美趣味上来。一部分人逐渐从主观的人神关系中解脱出来,开始在作品中寻找客观存在的本我价值,开始关注“我我关系”、“人我关系”和“物我关系”。这几种关系,也正是艺术家、雕塑作品、场地环境和审美大众四者之间关系的体现。因此,公共雕塑艺术至今仍然是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关系 雕塑家 色性 入境 雕塑作品 社会文明 艺术表现 神秘主义
原文传递
意境营造对雕塑创作的影响
2
作者 刘强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4-85,共2页
在西方美学思想和雕塑形式影响下的中国当代雕塑走向更加多元的局面,雕塑的体验在无限制延伸。在这种多元化的格局下,如何在雕塑创作中明确雕塑发展自身的方向就显得尤为重要。若要让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品位和中国特有的艺术气质,就... 在西方美学思想和雕塑形式影响下的中国当代雕塑走向更加多元的局面,雕塑的体验在无限制延伸。在这种多元化的格局下,如何在雕塑创作中明确雕塑发展自身的方向就显得尤为重要。若要让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品位和中国特有的艺术气质,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里值得借鉴的优秀元素,因为无论作品的形式和视觉载体如何改变,雕塑的本体却需要的是一个强有力的灵魂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塑创作 意境营造 中国当代 西方美学思想 传统审美文化 艺术气质 审美品位 多元化
原文传递
浮雕壁画的空间语言转换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林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6-97,共2页
浮雕壁画是介于雕塑与绘画之间的一种较为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利用视觉错觉原理,并通过观众想象来实现艺术价值的混合型空间艺术。浮雕壁画的艺术魅力隐藏在错综复杂的视觉假象里.在有限的厚度内营造出无限空间感的视觉效果,是浮雕... 浮雕壁画是介于雕塑与绘画之间的一种较为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利用视觉错觉原理,并通过观众想象来实现艺术价值的混合型空间艺术。浮雕壁画的艺术魅力隐藏在错综复杂的视觉假象里.在有限的厚度内营造出无限空间感的视觉效果,是浮雕壁画创作的主要目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画创作 空间艺术 浮雕 语言转换 视觉效果 艺术形式 艺术价值 艺术魅力
原文传递
平凡中的伟岸
4
作者 焦兴涛 《现代艺术》 2022年第7期12-12,共1页
我很喜欢去回顾揣摩中国雕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们的作品,在刘开渠先生的“川军抗日”纪念碑雕塑中,剪影般弓腰前行的轮廓,真实、内敛而坚定,造型朴质端方,充满内在的力量,远比夸张的姿态昂扬的动作更加打动人。在曾竹韶先生的《轰炸》中... 我很喜欢去回顾揣摩中国雕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们的作品,在刘开渠先生的“川军抗日”纪念碑雕塑中,剪影般弓腰前行的轮廓,真实、内敛而坚定,造型朴质端方,充满内在的力量,远比夸张的姿态昂扬的动作更加打动人。在曾竹韶先生的《轰炸》中,在《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中,一种质朴、单纯而强烈的气息扑面而来,从中都感受到对真实生活和经验的直接把握和呈现,形体处理没有太多的风格的矫饰,构图单纯简洁,人物形象可信,情绪内敛、日常,拒绝“戏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开渠 戏剧化 曾竹韶 人物形象 内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