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性、地方经验与人民立场——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历史语境与意识结构 被引量:2
1
作者 李祖德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58-66,共9页
从现代性及其意义的历史变迁来看,毛泽东文艺思想既体现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民族现代化的一种文学性想象,也表现了现代性在全球播散过程中的一种思想延异。它所表达的正是一种现代性的中国经验,或一种地方性的现代性经验。
关键词 毛泽东文艺思想 历史语境 意识结构 现代性 中国经验
下载PDF
地域经验、诗性言说与哲悟之思——《光芒与蝶》中的繁复体验
2
作者 李祖德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32-34,共3页
一般而言,诗歌的语言通常是简单而透明的,但诗歌内在的经验却是最复杂的。在《光芒与蝶》这本诗集中,语言与经验的混合、冲突甚至矛盾呈现出了最直接和最丰富的书写体验。这也造成了诗人在其诗歌写作中的情感和思想的困惑、矛盾和明澈,... 一般而言,诗歌的语言通常是简单而透明的,但诗歌内在的经验却是最复杂的。在《光芒与蝶》这本诗集中,语言与经验的混合、冲突甚至矛盾呈现出了最直接和最丰富的书写体验。这也造成了诗人在其诗歌写作中的情感和思想的困惑、矛盾和明澈,正如诗人谭明在谈到自己的写作时所说:"我穿行于唯美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种种试验和背叛中。闪电转折,雷声成型,我最终落足于现实主义的坚实泥土。这是一个诗歌的拐弯处。它由众多的道路和歧途汇成。它是我感悟了交融渗透、矛盾抗争和骚动不安的情绪之后,崭新地获得的至高清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 诗性言说 超现实主义 诗歌写作 地域 繁复 唯美主义 自然主义
下载PDF
“农民”与中国新文学的叙事动力
3
作者 李祖德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2-70,共9页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 叙事话语 农民 “国民性” 现代文学 当代文学 话语类型 意义关系
原文传递
江南体验与林庚诗风的转变
4
作者 高博涵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23年第4期271-284,共14页
林庚诗歌具备鲜明的转变特征:从自由诗转变为格律诗。究其转变原因,研究者存在多种观点。如马嘶认为林庚20世纪30年代四部诗集中的作品“只是在诗艺上有了很大改变”2,将转变归因于纯粹的形式探索。如高恒文认为:“这种变化可能与林庚... 林庚诗歌具备鲜明的转变特征:从自由诗转变为格律诗。究其转变原因,研究者存在多种观点。如马嘶认为林庚20世纪30年代四部诗集中的作品“只是在诗艺上有了很大改变”2,将转变归因于纯粹的形式探索。如高恒文认为:“这种变化可能与林庚参加朱光潜家的‘读诗会’有关。朱光潜等人是主张新诗应当有一定的格律形式的”3,将转变归因于时人理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庚 格律诗 朱光潜 自由诗 诗艺 形式探索 格律形式 读诗会
原文传递
嗅觉电影:历史命名、装置演进与存在之思 被引量:2
5
作者 董广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2-50,共9页
嗅觉电影的范围界定可谓是众说纷纭,其概念内涵与气味电影、香味电影、有味电影、味觉电影等尚待厘清。嗅觉电影在发明之初曾被寄予厚望,但囿于视界政体的逻辑驾驭,处于感官等级低层的嗅觉和味觉感官体验受到普遍歧视。作为一种感官经济... 嗅觉电影的范围界定可谓是众说纷纭,其概念内涵与气味电影、香味电影、有味电影、味觉电影等尚待厘清。嗅觉电影在发明之初曾被寄予厚望,但囿于视界政体的逻辑驾驭,处于感官等级低层的嗅觉和味觉感官体验受到普遍歧视。作为一种感官经济,嗅觉电影装置不断演进,旨在为观众制造一种综合感官体验,却因历史、技术、观念等多种因素而步履维艰。对嗅觉电影进行媒介考古,可察觉嗅觉电影实际上是“吸引力电影”的还魂附魅,既是一种“反电影”,也是通向“完整电影”神话的探索之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觉电影 感官经济 吸引力 完整电影 反电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