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摄食对肉食性乌鳢和草食性鳊幼鱼运动及行为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聂利娟 曹振东 付世建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31,共6页
为考查食性和摄食对鱼类运动和行为的影响及两者交互作用,以肉食性鱼类乌鳢(Channa argus)幼鱼和草食性鱼类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幼鱼为研究对象,在(25±1)℃的条件下分别测定了实验鱼的自发运动、快速启动能力和隐匿行为的相... 为考查食性和摄食对鱼类运动和行为的影响及两者交互作用,以肉食性鱼类乌鳢(Channa argus)幼鱼和草食性鱼类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幼鱼为研究对象,在(25±1)℃的条件下分别测定了实验鱼的自发运动、快速启动能力和隐匿行为的相关指标。结果显示,乌鳢和鳊自发运动速度分别为(9.64±0.67),(8.40±0.26)cm·s-1,用于运动的时间分别为(15.15±3.69)%,(13.39±3.50)%,均无显著差异;快速启动的最大线速度分别为(1.64±0.18),(1.99±0.17)mm·ms-1,最大加速度分别为(0.21±0.03),(0.31±0.03)mm·ms-2,鳊显著高于乌鳢(p<0.05);进入隐匿场所时间比分别为(2.81±0.91)%,(0.15±0.12)%,乌鳢显著高于鳊(p<0.05);摄食对乌鳢和鳊的自发运动水平和快速启动能力均无显著影响,仅导致乌鳢进入隐匿场所时间比显著下降(p<0.05)。研究结果提示,乌鳢和鳊幼鱼均具有较低的自发运动水平、较高的快速启动能力和较低隐匿行为,这一方面与乌鳢幼鱼的捕食方式和生活环境相适应,另一方面也与鳊幼鱼的觅食和避敌方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食 乌鳢 自发运动 快速启动能力 隐匿行为
原文传递
恒温和周期性变温对鳊幼鱼自发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彭静 曾令清 +1 位作者 曹振东 付世建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30,共4页
鱼类在自然生境中经常会遭遇环境温度变动状况,为考察温度对鱼类自发运动的影响,将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幼鱼分别在3个恒温水体(15,20,25℃)和1个周期性变温水体((20±5)℃)中驯化30d后,对实验鱼的自发运动进行20min的拍摄,然... 鱼类在自然生境中经常会遭遇环境温度变动状况,为考察温度对鱼类自发运动的影响,将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幼鱼分别在3个恒温水体(15,20,25℃)和1个周期性变温水体((20±5)℃)中驯化30d后,对实验鱼的自发运动进行20min的拍摄,然后对视频数据进行分析,获取包括运动时间、静止时间、总路程、平均速度、运动时间比、实验水槽外周活动时间、中心活动时间等评价实验鱼自发运动的相关指标。结果显示:各处理组的外周活动时间均显著高于中心活动时间(p<0.05),并且静止时间也显著高于运动时间(p<0.05),但各温度处理组之间的各个自发运动指标均无显著差异。与高温组相比,低温条件下鳊幼鱼运动时间比并未显著下降,这可能与鳊在低温下保持较高的稳定游泳能力和较高的活跃状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期性变温 温度驯化 自发运动 运动时间比
原文传递
鳊鱼匀加速游泳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健伟 曹振东 付世建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17,共5页
为考察鳊鱼(Parabramis pekinensis)幼鱼的匀加速游泳(Constant acceleration swimming)能力,将32尾实验鱼随机均分为4组,即对照组和3个处理组(每组样本量n=8),驯养温度为(25±1)℃。处理组分别在0.1、0.2和0.4cm·s-2的加速度... 为考察鳊鱼(Parabramis pekinensis)幼鱼的匀加速游泳(Constant acceleration swimming)能力,将32尾实验鱼随机均分为4组,即对照组和3个处理组(每组样本量n=8),驯养温度为(25±1)℃。处理组分别在0.1、0.2和0.4cm·s-2的加速度(a)条件下,测定实验鱼的最大匀加速游泳速度(Constant acceleration speed,Ucat)及游泳测定过程历时(t);游泳力竭后,立即取血浆、白肌和肝脏,进行生化测定(对照组不经游泳直接取样进行生化测定)。实验结果显示:随着a的增大Ucat分别为62.85、73.66、75.62cm·s-1,其中0.2cm·s-2组及0.4cm·s-2组的Ucat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大于0.1cm·s-2组(p<0.05);t显著下降(p<0.05),分别为:632、349、174s;肌乳酸含量和血乳酸浓度增大,当a为0.4cm·s-2时,肌乳酸含量和血乳酸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组之间的肝乳酸含量无显著差异;处理组的肌葡萄糖含量随着a的增大而显著增加(p<0.05),但0.1cm·s-2组的肌葡萄糖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组之间的肌糖原含量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随着a的增大,鳊鱼幼鱼的Ucat增加,t缩短,肌乳酸含量增大,这应与鱼类无氧代谢参与程度的增加密切相关;血乳酸水平的提高应由"乳酸泄露"所致;而底物消耗与匀加速游泳能力及游泳路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鳊鱼(Parabramis pekinensis) 匀加速游泳 最大匀加速游泳速度 乳酸 底物
原文传递
群体大小对麦穗鱼幼鱼凝聚力和协调性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柏杨 覃英莲 +1 位作者 彭姜岚 付世建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2-26,共5页
为探讨群体大小对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幼鱼集群特征的影响,在(25±1)℃水温下对分别由1,2,4,8,16尾实验鱼组成的5个群体(每群体8个重复)进行视频拍摄及轨迹分析,计算和分析了游泳速度及群体中不同个体空间分布的相关数据,... 为探讨群体大小对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幼鱼集群特征的影响,在(25±1)℃水温下对分别由1,2,4,8,16尾实验鱼组成的5个群体(每群体8个重复)进行视频拍摄及轨迹分析,计算和分析了游泳速度及群体中不同个体空间分布的相关数据,据此得到群体的凝聚力和协调性。结果显示:麦穗鱼的最近邻距离介于3~6cm(1~2倍体长)之间,且2个体组显著大于4,8,16个体组(p<0.05);群体排列的极性随群体增大而显著下降(p<0.05);麦穗鱼自发游泳速度多为0~10cm·s^(-1),且随着群体的增大有下降的趋势;群体中不同个体间游泳速度的同步性随着群体的增大而显著下降(p<0.05)。结果提示:麦穗鱼的最近邻距离随群体增大而下降,即凝聚力增加,从而显示出该鱼具有典型的集群行为;随着群体增大,群体游泳速度同步性和极性的下降则说明该鱼协调性随群体增大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群行为 群体大小 极性 最近邻距离 麦穗鱼
原文传递
中华鰟鮍逃逸运动的方向偏好 被引量:1
5
作者 彭静 曹振东 付世建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7-39,共3页
为考查中华鰟鮍(Rhodeus sinensis Günther)逃逸运动过程中的行为不对称性,将67尾实验鱼单独饲养,然后分别于(20±1.0)℃条件下进行10次T形迷宫实验,以确定实验鱼是否存在方向偏好(朝迷宫同一方向8次及以上则认为该实验鱼有方... 为考查中华鰟鮍(Rhodeus sinensis Günther)逃逸运动过程中的行为不对称性,将67尾实验鱼单独饲养,然后分别于(20±1.0)℃条件下进行10次T形迷宫实验,以确定实验鱼是否存在方向偏好(朝迷宫同一方向8次及以上则认为该实验鱼有方向偏好行为),并计算具方向偏好个体占全部实验鱼的比例;随后将上述实验在3 d后进行一次重复,以考查初次测试中具偏好个体在重复实验中是否仍保持初始方向偏好,并计算保持了初始方向偏好个体占全部实验鱼的比例。结果显示,两次测试中具方向偏好个体分别占全部实验鱼的25.4%和22.4%,其中左、右偏好分别各占9.0%、16.4%和11.9%、10.4%,两次测试之间的相对偏侧指数(Relative lateralization index,LR)没有差异(p>0.05)且均呈正态分布;经一次跟踪重复测试后,保持了初始方向偏好的个体占全部实验鱼的比例由25.4%显著下降至9.0%(p<0.05)。研究结果表明,实验鱼种群中存在具运动方向偏好的个体;评估该种鱼逃逸运动方向偏好需要进行跟踪重复测试;具稳定方向偏好的中华鰟鮍比例低于相关文献报道的其他鱼类,因此该种鱼的运动方向偏好可能对它的生存适合度的贡献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向偏好 T形迷宫实验 跟踪重复测试 中华鰟鮍
原文传递
中华倒刺鲃幼鱼逃逸运动的方向偏好及其稳定性 被引量:1
6
作者 彭静 曹振东 付世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48-1252,共5页
鱼类种群中部分个体表现出的运动方向偏好常常与捕食或逃逸策略有关。本研究以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为对象,将40尾实验鱼于(20±1.0)℃条件下单独饲养,然后分别进行10次T形迷宫实验,以确定实验鱼是否存在方向偏好(... 鱼类种群中部分个体表现出的运动方向偏好常常与捕食或逃逸策略有关。本研究以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为对象,将40尾实验鱼于(20±1.0)℃条件下单独饲养,然后分别进行10次T形迷宫实验,以确定实验鱼是否存在方向偏好(朝迷宫同一方向8次及以上则认为该实验鱼有方向偏好行为),并计算方向偏好程度;随后将上述实验每隔3 d进行一次重复,重复3次(共测试4次),以考查初次测试中具偏好个体在重复实验中是否仍保持初始方向偏好。结果表明:4次测试中具方向偏好个体占全部实验鱼的(53.4±3.8)%,其中左、右偏好各占(19.2±1.3)%、(34.2±4.0)%,且4次测试之间的相对偏侧指数(relative lateralization index,LR)没有显著差异;3次跟踪重复测试后,保持了初始方向偏好的个体占全部实验鱼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由初始的45.0%依次下降到21.0%、16.7%和17.1%,首次重复显著下降(P<0.05),随后的重复则不再下降,稳定后左、右方向偏好各占比例均为8.57%;中华倒刺鲃种群中存在具运动方向偏好的个体,但比例低于相关文献报道的其他鱼类,提示该种鱼的运动方向偏好可能对其生存适合度的贡献较小;实验还提示,跟踪重复测试对于该种鱼运动方向偏好的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向偏好 T形迷宫实验 跟踪重复测试 中华倒刺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