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人文内涵重构的探讨 被引量:6
1
作者 向怀林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0-121,共2页
为了让大学语文课程能够更好地切合高等院校学生通识教育的现实需要,发挥更大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本文提出将大学语文课程主要由"文学欣赏""语言表达"为诉求中心的课程内容扩展为以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传统与... 为了让大学语文课程能够更好地切合高等院校学生通识教育的现实需要,发挥更大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本文提出将大学语文课程主要由"文学欣赏""语言表达"为诉求中心的课程内容扩展为以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传统与习俗为诉求中心的课程内容,并由此提出相应的教改思路与实践方法,实现对大学语文课程人文内涵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内涵重构 语文学习 文化学习
下载PDF
重庆地名的词汇特点论析 被引量:4
2
作者 陈萍 邓红学 周骥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2期121-124,共4页
地名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重庆地名的词语结构大都属于"专名+通名"结构,其指位性、社会性较强;重庆地名用词独特而丰富,反映重庆山城特有的地貌特征和文化景观;现代重庆地名不仅体现地名的实用性,而且反映重庆... 地名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重庆地名的词语结构大都属于"专名+通名"结构,其指位性、社会性较强;重庆地名用词独特而丰富,反映重庆山城特有的地貌特征和文化景观;现代重庆地名不仅体现地名的实用性,而且反映重庆山城蕴含的独特文化,呈现出结构科学化、用词典雅化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地名 结构方式 词语特点 命名指向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理念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向怀林 彭熙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6-149,共4页
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人对自然真象的整体领悟,是人在生存实践中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尊重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存理念表现在宇宙生存观、和谐生存观、伦理生存观三个方面,其特点是将生命现象还原于自然,用一种恢弘的... 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人对自然真象的整体领悟,是人在生存实践中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尊重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存理念表现在宇宙生存观、和谐生存观、伦理生存观三个方面,其特点是将生命现象还原于自然,用一种恢弘的元视角来认识、解读生命现象与生命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充满非凡的智慧,对当代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认识意义与引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生存理念 整体性 合理性 关联性
下载PDF
文化强国背景下高校文化建设的战略转向 被引量:10
4
作者 向怀林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1-159,共9页
"文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兴国战略,对中国社会的深入发展和民族文化复兴意义重大。作为先进文化和民族文化重要代表和传承者的高校,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历史使命感审时度势,鼎新革故,重构文化建设策略... "文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兴国战略,对中国社会的深入发展和民族文化复兴意义重大。作为先进文化和民族文化重要代表和传承者的高校,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历史使命感审时度势,鼎新革故,重构文化建设策略,对文化强国和人类进步作出应有贡献。据此,文章提出了高校文化建设必须实现的两个转向以及如何实现两个转向的四大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强国 文化建设 文化战略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冲突中的价值意义 被引量:7
5
作者 向怀林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8-92,共5页
当代社会是一个现代文明迅猛发展而传统文明日益坍塌的时代,传统价值体系的倾覆与当代社会行为的失范使当代社会陷入前所未有的社会冲突。因此,当代社会要良性发展,就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的合理要素中去吸取有利于当代社会... 当代社会是一个现代文明迅猛发展而传统文明日益坍塌的时代,传统价值体系的倾覆与当代社会行为的失范使当代社会陷入前所未有的社会冲突。因此,当代社会要良性发展,就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的合理要素中去吸取有利于当代社会健康发展的价值精华。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表现出来的宽容、变通、着眼全局的大智慧,"生生"思想具有的尊重自然、关爱生命的宏大生存意识与博爱胸怀,道德实践昭示出来的人类走向大同理想必由之路的启迪意义,是应该引起世人高度关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工具理性 价值形态 二元互补
下载PDF
视觉愉悦与诗意空间——也谈影视与文学不同的品格特征与审美功能 被引量:2
6
作者 向怀林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5-127,共3页
影视与文学各有其文化品格与审美特征,也各有其存在合理性。影视是当代高新技术与社会文化心理的产物,它以逼真动人的直观形象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仿真世界,让我们在真切、直接地把握世界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文学难以企及的视觉... 影视与文学各有其文化品格与审美特征,也各有其存在合理性。影视是当代高新技术与社会文化心理的产物,它以逼真动人的直观形象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仿真世界,让我们在真切、直接地把握世界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文学难以企及的视觉愉悦;而文学则源自人类的自觉精神与诗意情感,它以丰富可塑的思维形象为我们营造出自由联想与心灵驰骋的诗意空间,让我们在朝向心灵自觉与精神超越的同时,也将我们引向影视艺术难以达到的审美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 文学 视觉愉悦 诗意空间
下载PDF
敞亮与体悟:艺术审美的真理指向 被引量:1
7
作者 向怀林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4-138,共5页
世界是万物一体的存在,其真象由万物一体关系所形成的显现与隐蔽、有限与无限构成的无穷景域所呈现。因此,世界的本质不能被科学求证的方式所证实,也不能被黑格尔式的概念所定义,人类不能只是立足于事物本身,进而将事物还原为事物而与... 世界是万物一体的存在,其真象由万物一体关系所形成的显现与隐蔽、有限与无限构成的无穷景域所呈现。因此,世界的本质不能被科学求证的方式所证实,也不能被黑格尔式的概念所定义,人类不能只是立足于事物本身,进而将事物还原为事物而与世界割裂,而只能从人与世界一体相通的关系中予以呈现。艺术审美超越经验形态和认识形态,具有无限自由和不断升华的特殊的精神形态,是人类精神的"灵明"与世界的无限性融汇相通的产物,是人展示世界、体悟世界真象的重要方式。艺术审美用"物"的方式敞亮着世界和启示着人对世界真象的体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审美 世界真象 一体相通 敞亮 体悟
下载PDF
消费时代的审美特征及其意义解读 被引量:1
8
作者 向怀林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1-103,共3页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斥着空前的物质文明.又泛滥着享乐主义的时代。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改写人类文明传统的同时.也颠覆了人类长期以来的审美传统。今天.传统审美活动中立足于精神慰藉的阅读与品悟、沉思与激情离我们已经逐渐...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斥着空前的物质文明.又泛滥着享乐主义的时代。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改写人类文明传统的同时.也颠覆了人类长期以来的审美传统。今天.传统审美活动中立足于精神慰藉的阅读与品悟、沉思与激情离我们已经逐渐遥远.取而代之的是立足于感官享受而放任于欲望诉求的大众视听文化的泛滥.这种以商业取向为显在目的的视听文化用矫情、虚妄、浅浮为策略迎合市场.从而使审美成为消费。面对这样的尴尬.对消费时代的审美现象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无论是对把握当前.还是展望未来.都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时代 审美特征 解读 审美传统 人类文明 视听文化 享乐主义 物质文明
下载PDF
词汇学习策略述评
9
作者 蒋艳 马武林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第3期60-63,共4页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学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种词汇策略层出不穷。客观地看待和评价每一种词汇学习策略,悉数尽知他们优缺点,从而在词汇学习中密切结合词汇的具体特点、学习条件和学习者的个人风格博采众家之长,避各家...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学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种词汇策略层出不穷。客观地看待和评价每一种词汇学习策略,悉数尽知他们优缺点,从而在词汇学习中密切结合词汇的具体特点、学习条件和学习者的个人风格博采众家之长,避各家之短,以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汇 学习策略 客观评价 综合利用 述评
下载PDF
网络教育环境下二语习得模式的建构
10
作者 彭丽 孙晓玲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年第4期12-13,共2页
网络教育环境下二语习得是倡导构建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多种教学资源综合应用、多种教学媒体相互补充的教学结构。其操作程序是:教师创设情境——师生交互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建构知识,即“3+1”教学模式。该模式为网络环... 网络教育环境下二语习得是倡导构建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多种教学资源综合应用、多种教学媒体相互补充的教学结构。其操作程序是:教师创设情境——师生交互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建构知识,即“3+1”教学模式。该模式为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环境 二语习得 “3+1”教学模式 操作程序
下载PDF
文学符号的蕴藉
11
作者 陈萍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154-157,共4页
文学总是以话语蕴藉的形态而存在,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只能通过这种话语蕴藉而参与到文学活动中。符号学理论认为,文学语言是具有审美功能的语言,美学功能不以传达了什么为中心,而以如何传达为中心。笔者拟从传达美学的角度分析文学... 文学总是以话语蕴藉的形态而存在,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只能通过这种话语蕴藉而参与到文学活动中。符号学理论认为,文学语言是具有审美功能的语言,美学功能不以传达了什么为中心,而以如何传达为中心。笔者拟从传达美学的角度分析文学符号的蕴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符号 传达 词汇 句式 蕴藉
下载PDF
视觉直观与心灵品悟——再谈影视与文学的审美品格与审美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向怀林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5-138,共4页
关键词 视觉文化 审美特征 审美品格 文学 影视 心灵 当代文化 美国学者
原文传递
消费时代的经典碎片:一种文化秩序的终结与重组 被引量:1
13
作者 向怀林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41-143,共3页
关键词 消费时代 文化秩序 人际交往方式 重组 法兰克福学派 文学经典 劳动关系 工业革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