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终身教育资历框架建设的比较研究:基于UNESCO 79国/地区的典型案例
1
作者 谢青松 张伟远 许玲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61-71,共11页
构建各级各类教育衔接与沟通的终身教育资历框架,是数字时代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也是全球终身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走向。选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在2023年12月发布的第五版《全球国家和区域资历框架... 构建各级各类教育衔接与沟通的终身教育资历框架,是数字时代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也是全球终身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走向。选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在2023年12月发布的第五版《全球国家和区域资历框架目录》中的79个国家/地区资历框架典型案例为样本,对全球资历框架发展阶段、建设目标、制度建设、全纳贯通、治理模式、等级划分、等级维度,以及推广途径等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对我国资历框架建设有三方面启示:一是构建以法律为依据、全纳为特征的终身教育资历框架制度体系;二是构建以质量保障为核心、行业能力标准为要求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三是构建以人民为中心、技术为支撑的学分积累、互认和转换的学分银行运作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身教育 学习型社会 资历框架 学习成果认证 学分银行
下载PDF
智能算法技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逻辑、隐忧及消解策略
2
作者 时文龙 谢青松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5-71,共7页
在算法时代,智能算法技术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供了“硬核”支撑,基于“内容—过程—情境”的整合框架,分别对智能算法技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展开理论演绎。优质资源的精准供给增强了职业教育内容适应性;全周期过程性的追踪增强了职... 在算法时代,智能算法技术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供了“硬核”支撑,基于“内容—过程—情境”的整合框架,分别对智能算法技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展开理论演绎。优质资源的精准供给增强了职业教育内容适应性;全周期过程性的追踪增强了职业教育过程适应性;具身认知的沉浸体验增强了职业教育情境适应性。而算法“茧房”、算法“黑箱”及算法“霸权”等技术异化困境的存在,构成了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现实隐忧。因此,完成算法“茧房”突围,需要扩展职业教育对异质化内容的接触面;破除算法“黑箱”诅咒,需要强化职业教育过程中的数字化治理;推进算法“霸权”规制,需要提升职业教育情境中的主体自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算法技术 职业教育适应性 底层逻辑 现实隐忧 消解策略
下载PDF
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3
作者 谢青松 李雪婵 张伟远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0,共10页
统筹各类教育协同创新是推进教育体系现代化建设和教育治理结构性变革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从国家顶层设计层面为三类教育的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基于国际比较研究,从本体... 统筹各类教育协同创新是推进教育体系现代化建设和教育治理结构性变革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从国家顶层设计层面为三类教育的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基于国际比较研究,从本体论和方法论视角发现国际上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模式主要包括协议代言模式、衔接贯通模式、并行双轨模式和趋同融合模式;协同创新的路径主要包括学分转换、转学教育、双部门大学和资历名册;协同创新的机制主要有法律制度、资历框架、学分银行、过往学习成果认证和质量保证。国际理论研究与实践为我国三类教育的协同创新提供了以下启示:第一,基于数字技术实施弹性学制和完全学分制,建立“三教”衔接与贯通的基础;第二,基于产教融合理念系统规划课程设置,打通“三教”协同与融合的通道;第三,基于教育强国目标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立“三教”协同创新的制度与标准;第四,基于数字技术应用,搭建“三教”协同创新的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教”协同 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 继续教育 资历框架 数字技术
下载PDF
推进数字时代终身学习制度体系建设的中国方案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伟远 谢青松 +1 位作者 谢浩 杜怡萍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15,共9页
数字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催生了教育基础性制度的变革,全球兴起的终身学习资历框架建设成为变革的重要方向。国家资历框架是终身学习制度体系的基础,事关经济、教育、人才、外交等国家重大战略。构建中国国家终身学习资历框架已经呼吁十... 数字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催生了教育基础性制度的变革,全球兴起的终身学习资历框架建设成为变革的重要方向。国家资历框架是终身学习制度体系的基础,事关经济、教育、人才、外交等国家重大战略。构建中国国家终身学习资历框架已经呼吁十几年,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终身学习资历框架体系,学习成果认证缺乏权威性和公信力,学分银行数量庞大但受益人数有限。该文讨论了数字时代终身学习制度的基本意涵,明确了终身学习资历框架的基本定位;确立了我国以资历框架标准引领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和学分银行制定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制度框架;分析了国外探索多年形成的制度体系,包括:资历框架的政策法规、资历框架的组织机构、资历框架的等级标准、学习成果认证制度、资历学分的累积和转换制度、过往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等六方面内容;最后提出了推进数字时代中国特色终身学习制度体系建设的五项对策和建议,包括完善“标准+认证+学分银行”的制度体系的中国方案;建立国家终身学习资历框架制度保障体系和组织机构;制定基于质量保障机制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完善数字学分银行制度建设,通过数据互联互通,为全社会成员提供个性化和智能化的精准服务;加快加入UNESCO《承认高等教育相关资历全球公约》的步伐,为数字时代终身学习制度体系建设提供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身学习 学习型社会 资历框架 学习成果认证 学分银行
下载PDF
数字时代基于资历框架的过往学习成果认证:内涵价值与实施向度 被引量:4
5
作者 谢青松 蒋亦璐 +1 位作者 郑炜君 刘暄葳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11-20,共10页
推行过往学习成果认证为全民提供多元学习机会已经成为全球终身学习发展的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国际劳工组织、欧盟理事会等国际组织联盟长期致力于向全球推行过往学习成果认证理念并提供实施操作指南。资历框架的出现从... 推行过往学习成果认证为全民提供多元学习机会已经成为全球终身学习发展的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国际劳工组织、欧盟理事会等国际组织联盟长期致力于向全球推行过往学习成果认证理念并提供实施操作指南。资历框架的出现从标准层面助推了过往学习成果认证的快速发展,而数字时代的新兴技术对推进过往学习成果认证平台建设,助力全体社会成员参与过往学习成果积累、认证和转换提供了便利。基于国际过往学习成果认证模式探索和体制机制建设经验,融合数字技术赋能和资历框架标准支撑,解构了过往学习成果认证模型并提出了实施策略建议:第一,加快推进国家资历框架标准体系建设;第二,建立过往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并提供学习成果认证参照指南;第三,打造数字化过往学习成果认证平台与实施网络;第四,建立专项质量保障制度与监督评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历框架 过往学习成果认证 终身学习 教育数字化 学习型社会
下载PDF
基于VR的分布式教学:理论模型与实现策略 被引量:21
6
作者 屠明将 刘义兵 吴南中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3-99,121,共8页
基于VR的分布式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教学体验不佳、效率低下,尤其是此次疫情期间大规模在线学习暴露出的主要问题,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改革的理论尝试。文章以开发研究为基本方法,秉持知识建构主义以及学习发生的社会文化属性,在具身认知理... 基于VR的分布式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教学体验不佳、效率低下,尤其是此次疫情期间大规模在线学习暴露出的主要问题,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改革的理论尝试。文章以开发研究为基本方法,秉持知识建构主义以及学习发生的社会文化属性,在具身认知理论与文化历史活动理论支撑下依托“VR+5G”技术优势,架构融合虚实相生情境性、多元一体分布性、人际交互实时性与教学方式多态性为一体的分布式教学模式。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更加关注学生在VR课堂教学空间中的具身体验、情感交流和师生互动,将散落于不同节点的学生串联起来组成一个自组织的、开放的分布式系统,VR教学空间中的师生主体以规则为中介结成发展共同体,通过明确的任务分工方式对教学内容客体进行意义建构,为实现特定教学目标协同合作。基于VR的分布式教学模式的实现策略需要从理念转型、标准研发、资源建设、教师角色转换、网络教研以及家校共育等方面入手进行统整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G VR 分布式教学 理论模型 实现策略
下载PDF
乡村精准扶智的供需联动模式及其实现路径
7
作者 屠明将 吴南中 +1 位作者 宋雪菲 邱孝述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9-55,共7页
乡村精准扶智供需联动模式借助5G、大数据、区块链及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通过汇聚供需信息于一体的网络平台,形成由需求主体、供给主体与管理主体组成的“三位一体”精准扶智共同体,实现供需之间的互联互通与协同共促,推动扶... 乡村精准扶智供需联动模式借助5G、大数据、区块链及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通过汇聚供需信息于一体的网络平台,形成由需求主体、供给主体与管理主体组成的“三位一体”精准扶智共同体,实现供需之间的互联互通与协同共促,推动扶智资源的精准化与高效化配置,从而促使扶智模式由粗放型向精准化的范式变革。乡村精准扶智供需联动模式由理论构想转变为社会现实,需要建立精准扶智的统筹协调机制、打造供需联动的网络平台、确保供需信息采集的精准识别、强化供需联动的精细管理以及提供保障机制等条件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智 供需联动 网络平台 运行机制 实现路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