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长期秦川牛能量代谢规律与需要量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陈艳 王之盛 +4 位作者 张晓明 王江 邹华围 蒋兴德 吴丹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73-1580,共8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生长期秦川牛能量代谢规律与需要量。选择30头体况良好、体重[(336.33±18.28)kg]相近的生长期秦川牛公牛,随机分为5组,每组6头牛,分别饲喂按我国《肉牛饲养标准》(NY/T 815—2004)提供的预期平均日增重900 g/d所需... 本试验旨在研究生长期秦川牛能量代谢规律与需要量。选择30头体况良好、体重[(336.33±18.28)kg]相近的生长期秦川牛公牛,随机分为5组,每组6头牛,分别饲喂按我国《肉牛饲养标准》(NY/T 815—2004)提供的预期平均日增重900 g/d所需净能的85.0%(Ⅰ组)、92.5%(Ⅱ组)、100.0%(Ⅲ组)、107.5%(Ⅳ组)、115.0%(Ⅴ组)配制的5种试验饲粮。采用饲养试验和消化代谢试验测定秦川牛生长性能及能量代谢指标,并建立消化能和代谢能需要量预测模型。预试期10 d,正试期42 d。结果表明,Ⅲ组秦川牛平均日增重为880.15 g/d,较预期的结果略低;Ⅳ组平均日增重达到最大值(1 160.10 g/d),能量利用效率最高;总能消化率、总能代谢率和消化能代谢率平均值分别为(76.44±3.23)%、(66.75±3.16)%、(87.31±0.54)%;秦川牛的消化能和代谢能需要量的回归方程分别为:DER=0.778W0.75+37.05ADG;MER=0.668W0.75+33.49ADG[DER为消化能需要量(M J/d),MER为代谢能需要量(M J/d),W0.75为单位代谢体重(kg),ADG为平均日增重(kg/d)]。综合得出,生长期秦川牛的维持消化能和代谢能需要量分别为0.778、0.668 MJ/(kg W0.75·d),每千克增重的消化能和代谢能需要量分别为37.05、33.49 M 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川牛 消化能 代谢能 需要量
下载PDF
生长期秦川牛蛋白质沉积效率及小肠可消化粗蛋白质需要量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晓明 王之盛 +4 位作者 陈艳 邹华围 彭全辉 蒋兴德 吴丹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155-2161,共7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生长期秦川牛蛋白质沉积效率及小肠可消化粗蛋白质(IDCP)需要量(rIDCP)。试验选择30头体况良好、体重[(289.33±17.79)kg]相近的生长期秦川牛公牛,随机分为5组,每组6头牛,分别饲喂按我国《肉牛饲养标准》(NY/T 815—2... 本试验旨在研究生长期秦川牛蛋白质沉积效率及小肠可消化粗蛋白质(IDCP)需要量(rIDCP)。试验选择30头体况良好、体重[(289.33±17.79)kg]相近的生长期秦川牛公牛,随机分为5组,每组6头牛,分别饲喂按我国《肉牛饲养标准》(NY/T 815—2004)提供的预期日增重0.9 kg/d所需IDCP的75.0%(Ⅰ组)、87.5%(Ⅱ组)、100.0%(Ⅲ组)、112.5%(Ⅳ组)、125.0%(Ⅴ组)配制的5种试验饲粮。采用饲养试验和消化代谢试验测定秦川牛生长性能及氮代谢指标,并建立粗蛋白质(CP)需要量(rCP)和rIDCP预测模型。预试期10 d,饲养试验42 d,消化代谢试验4 d。结果表明:1)秦川牛的平均日增重(ADG)与CP(R2=0.928,P<0.05)和IDCP采食量(R2=0.912,P<0.05)呈线性正相关;Ⅳ和Ⅴ组的料重比显著地低于其他各组(P<0.05)。2)随饲粮IDCP水平的提高,采食氮、沉积氮、粪氮、尿氮、氮的沉积率和氮的表观消化率均增加,其中采食氮、沉积氮组间均差异显著(P<0.05),Ⅳ组和Ⅴ组之间粪氮、尿氮、氮的沉积率和氮的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秦川牛的ADG与IDCP采食量呈线性正相关;饲粮IDCP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高秦川牛的蛋白质沉积效率;生长期秦川牛rCP和rIDCP方程分别为:rCP(g/d)=5.94×W0.75(kg)+470.84×ADG(kg/d)(R2=0.937,P<0.05);rIDCP(g/d)=3.71×W0.75(kg)+285.22×ADG(kg/d)(R2=0.942,P<0.05)(式中W0.75为代谢体重)。生长期秦川牛的维持rCP和rIDCP分别为5.94和3.71 g/(kg W0.75·d),每千克增重的rCP和rIDCP分别为470.84和285.22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川牛 粗蛋白质 沉积效率 小肠可消化粗蛋白质 需要量
下载PDF
电刺激对牛肉品质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季潇凯 毛衍伟 +4 位作者 张一敏 马文健 李航 朱立贤 罗欣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44-249,共6页
电刺激是一种通过给畜禽胴体进行电流刺激而加快肉类成熟的技术。该项技术对于宰后牛肉品质有重要影响。目前已有学者对电刺激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广泛研究,最近在pH-温度窗口理论以及电刺激对肉色和保水性的影响方面有了最新进展。文中首... 电刺激是一种通过给畜禽胴体进行电流刺激而加快肉类成熟的技术。该项技术对于宰后牛肉品质有重要影响。目前已有学者对电刺激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广泛研究,最近在pH-温度窗口理论以及电刺激对肉色和保水性的影响方面有了最新进展。文中首先介绍了pH-温度窗口理论,随后总结了电刺激对胴体的pH值变化、细胞骨架蛋白降解以及肌原纤维结构变化等方面的影响及因此对牛肉品质产生的影响,以此对国内肉牛屠宰企业合理运用电刺激技术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 嫩度 pH-温度窗口 超微结构 骨架蛋白
下载PDF
黄连及黄连须、黄连茎叶体外抗氧化活性的谱效关系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彭晓婷 杨丽宏 +3 位作者 袁子文 李航 华永丽 魏彦明 《中兽医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25-31,共7页
测定黄连与黄连须、黄连茎叶主要生物碱含量并建立高效液相(HPLC)指纹图谱,分析其抗氧化活性的谱效关系。采用HPLC分析比较黄连及黄连须、黄连茎叶中小檗碱、表小檗碱、药根碱、黄连碱、巴马汀含量差异并建立指纹图谱,通过羟自由基(... 测定黄连与黄连须、黄连茎叶主要生物碱含量并建立高效液相(HPLC)指纹图谱,分析其抗氧化活性的谱效关系。采用HPLC分析比较黄连及黄连须、黄连茎叶中小檗碱、表小檗碱、药根碱、黄连碱、巴马汀含量差异并建立指纹图谱,通过羟自由基(·O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2,2-联氮基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体外清除试验与总还原力试验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HPLC指纹图谱与抗氧化活性的谱效关系。结果发现小檗碱、巴马汀含量为黄连>黄连茎叶>黄连须;药根碱、黄连碱和表小檗碱含量为黄连>黄连须>黄连茎叶;总还原力为黄连>黄连茎叶>黄连须,·OH、DPPH、ABTS·+自由基清除力为黄连茎叶>黄连>黄连须;总还原力与各峰均有较强相关性,·OH、DPPH、ABTS·+自由基清除力与4号峰相关性较强。说明黄连茎叶体外抗氧化活性较强,黄连须与黄连茎叶均有一定药用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 黄连须 黄连茎叶 HPLC 体外抗氧化 谱-效关系
下载PDF
牛肉皮复合肉脯加工工艺优化
5
作者 江月 余群力 +3 位作者 杨斌 张文华 李航 韩广星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18年第5期49-53,共5页
本试验在传统重组肉脯制作的基础上,以新鲜牛肉和牛皮泥为原料制作牛肉皮复合肉脯,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卡拉胶添加量、牛皮添加量和水的添加量对牛肉皮复合肉脯质构和感官性质的影响,以硬度、弹性及感官评分的综合值作为考察指标,利用响... 本试验在传统重组肉脯制作的基础上,以新鲜牛肉和牛皮泥为原料制作牛肉皮复合肉脯,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卡拉胶添加量、牛皮添加量和水的添加量对牛肉皮复合肉脯质构和感官性质的影响,以硬度、弹性及感官评分的综合值作为考察指标,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试验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卡拉胶添加量为0.34%,牛皮添加量为6.2%,水的添加量为17.8%。为开发利用加工副产品,开发保健功能肉制品开辟了新的途径,为畜禽的进一步加工和高档复合肉制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肉 牛皮 牛肉皮复合肉脯 配方
下载PDF
微发酵调理牛排制备工艺优化及品质特性研究
6
作者 朱丽君 张永东 +3 位作者 陆香楠 余群力 韩广星 李航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95-103,共9页
选取牛腿肉为原料,通过预试验筛选,确定以戊糖片球菌和乳酸片球菌混合菌为发酵剂,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调理牛排制备发酵工艺,以低温静腌10.00 h未发酵调理牛排为对照,测定不同处理组对牛排pH、质构、色度和风味的影响,并采用模糊综合评判... 选取牛腿肉为原料,通过预试验筛选,确定以戊糖片球菌和乳酸片球菌混合菌为发酵剂,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调理牛排制备发酵工艺,以低温静腌10.00 h未发酵调理牛排为对照,测定不同处理组对牛排pH、质构、色度和风味的影响,并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其感官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微发酵调理牛排最优工艺条件为:发酵剂添加质量分数0.015%,发酵时间10.00 h,发酵温度31.5℃。与未发酵调理牛排相比,微发酵调理牛排pH、硬度和咀嚼性显著降低(P<0.05),L^(*)值、a^(*)值、b^(*)值和感官评分显著升高(P<0.05),调理牛排发酵后酯类、醛类、酮类、烯烃类及其他化合物种类分别增加了0.4%、3.0%、0.7%、0.5%和0.7%。综上,微发酵可以改善牛排嫩度和风味,提高产品品质,为牛排嫩化和发酵产品的创新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发酵 调理牛排 工艺优化 理化特性 风味 感官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