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全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1
作者 万青翠 马爱霞 +1 位作者 李波 刘刚 《科技风》 2025年第1期121-123,共3页
“安全管理学”是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对学生安全管理思维、安全管理能力及工程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安全管理学”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数字化教学手段,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的系列探究与实践。通过优化课... “安全管理学”是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对学生安全管理思维、安全管理能力及工程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安全管理学”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数字化教学手段,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的系列探究与实践。通过优化课程目标,重构教学内容,深度融合线上线下教学,改革教学方式,结合翻转课堂及对话式课堂,强化“三进”“三融合”教学,侧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安全素养的培养,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期望这些改革举措及经验为安全工程类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管理学 人才培养 课程改革
下载PDF
基于轨迹交叉理论的软岩浅埋双连拱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控制 被引量:1
2
作者 赵金洪 陈绍清 +1 位作者 刘恒瑞 张满 《重庆建筑》 2024年第7期46-48,54,共4页
公路隧道的断面形式非常多,双连拱隧道结构由于复杂的工序控制要求,施工过程中安全隐患多,安全风险控制难度大等问题,在工程实际中应用相对较少。该文以科学城新森隧道为例,结合隧道埋深浅和围岩强度低的特点,根据双连拱隧道的施工方法... 公路隧道的断面形式非常多,双连拱隧道结构由于复杂的工序控制要求,施工过程中安全隐患多,安全风险控制难度大等问题,在工程实际中应用相对较少。该文以科学城新森隧道为例,结合隧道埋深浅和围岩强度低的特点,根据双连拱隧道的施工方法,采用机械凿岩与控制爆破开挖相结合的工艺技术,严格控制中导洞混凝土墙趾地锚及水平横撑施作,精心管理导坑上下台阶长度和左右洞先后行作业面的距离,以及左右洞先后行开挖支护与二衬之间距离,限制了超挖操作的人为失误轨迹运行,避免了开挖掌子面围岩裸露段无支撑的环境工况轨迹出现过长,有效解决了浅埋隧道软岩掌子面岩石的稳定性问题,确保隧道施工短进尺、控台阶和早封闭,该隧道安全顺利完成对类似隧道项目的施工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 浅埋 双连拱隧道 轨迹交叉 行为失误 围岩环境
下载PDF
地埋管群换热系统传热机制及耦合作用关系
3
作者 凌福发 李林 +3 位作者 陈原望 蒋明 徐亮 汪洪星 《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2024年第11期1464-1476,共13页
地埋管群换热系统的布管设计还没有形成标准化的方法体系,制约着其能效和可靠性。通过现场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方法,构建精细化的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捕捉地埋管群换热系统的温度场演化特征和换热功率变化过程,揭示布管形式... 地埋管群换热系统的布管设计还没有形成标准化的方法体系,制约着其能效和可靠性。通过现场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方法,构建精细化的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捕捉地埋管群换热系统的温度场演化特征和换热功率变化过程,揭示布管形式和埋管间距对换热系统传热过程的作用机制和耦合关系。结果显示:以地埋管为中心,地埋管群换热系统在横向断面上形成温度极值区,在纵向断面上形成温度极值条带和温度异常区;相较于顺序排列地埋管群,交叉排列地埋管群的温度极值区、极值条带更容易发生连通,温度异常区更发育;随着埋管间距的增加,地埋管群的温度极值区、极值条带更独立,温度异常区更不发育。确定了布管形式和埋管间距对地埋管群换热功率的耦合作用关系:布管形式对不同埋管间距条件下换热功率的差距产生显著的影响;埋管间距会导致不同布管形式条件下换热功率的差异发生明显的变化。研究成果对于地埋管群换热系统设计方法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价值。There is no standard method system for pipe arrangement design of ground pipe group heat exchange system (GPG-HES), which has restricted the energy efficiency and reliability of GPG-HES. Elaborative 3-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numerical analysis model of GPG-HES was structed, temperature evolution features and heat exchange power changing process of GPH-HES was captured, and action mechanism and coupled action relations of pipe arrange pattern and pipe spacing to the heat transfer process of GPG-HES was revealed, based on in-site test,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Results shown: Temperature extremum regions was formed on transverse section of GPG-HES, temperature extremum strips and temperature abnormal area were formed on longitudinal section of GPG-HES, centered on buried piles;compared with sequenced buried pipe group, temperature extremum regions and strips of interleaved buried pipe group are more likely to connected, and temperature abnormal area are more active;as the pipe spacing increases, temperature extremum regions and strips are more isolated, and temperature abnormal area is less active. Coupled action relations of pipe arrangement pattern and buried pipe spacing to GPG-HES was ascertained: pipe arrangement pattern markedly affects the difference of heat exchange power under different pipe spacing;pipe spacing causes obvious change to difference of heat exchange power under different pipe arrangement pattern. Study fruit is of great value to the design method system of GPG-H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埋管群换热系统 传热机制 布管形式 布管间距 耦合作用
下载PDF
食物垃圾和庭院垃圾共水热炭化工艺研究进展
4
作者 叶波 任俊杰 +1 位作者 刘晋 张薄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51-55,共5页
综述了食物垃圾和水热炭化(HTC)工艺的特点,对温度、停留时间和催化剂这3个工艺参数和木质纤维素、蛋白质、脂质的炭化机理进行总结。概述了食物垃圾和庭院垃圾协同进行共水热炭化(co-HTC)制造生物燃料颗粒工艺的可行性。
关键词 食物垃圾 庭院垃圾 共水热炭化 炭化机理 生物燃料
下载PDF
聚苯乙烯合成工艺热危险性研究
5
作者 贾学坤 王文和 +1 位作者 李志涌 马宇驰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246-251,259,共7页
为了研究聚苯乙烯合成工艺聚合反应的热危险性,利用反应量热仪(RC1mx)研究聚合反应过程的热效应;利用绝热加速量热仪(ARC)测试聚合反应前后混合物料的绝热分解特性,并开展动力学研究。RC1mx实验结果表明,聚合反应总放热量为82.612 kJ,... 为了研究聚苯乙烯合成工艺聚合反应的热危险性,利用反应量热仪(RC1mx)研究聚合反应过程的热效应;利用绝热加速量热仪(ARC)测试聚合反应前后混合物料的绝热分解特性,并开展动力学研究。RC1mx实验结果表明,聚合反应总放热量为82.612 kJ,绝热温升ΔT_(ad)为152.6℃,最高合成反应温度为252.6℃,技术最高温度为146℃。ARC实验结果表明,聚合反应混合物料的绝热过程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放热在62~118℃,绝热温升为56℃;第2阶段放热在118~145℃,绝热温升为27℃。根据ARC实验第1阶段绝热分解动力学分析,得到表观活化能为120.55 kJ/mol,指前因子A为36.5 min^(-1),求得失控反应最大反应速率时间。根据RC1mx和ARC实验结果对聚苯乙烯合成工艺聚合反应进行了热危险性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聚苯乙烯 热失控 反应量热仪 绝热温升 绝热加速量热仪 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多孔材料对含重烃煤层气爆炸特性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向开军 段玉龙 刘力文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4-191,共8页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煤层气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其开发与利用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其抽采过程中频繁发生的爆炸事故对整个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探究多孔材料对含重烃煤层气爆炸的阻火...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煤层气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其开发与利用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其抽采过程中频繁发生的爆炸事故对整个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探究多孔材料对含重烃煤层气爆炸的阻火性能和衰压效果,利用自主搭建的气体爆炸动力实验平台开展体积分数为9.0%的甲烷/乙烷混气爆炸实验,对比研究空管和多孔材料作用下甲烷/乙烷混气爆炸火焰动态变化及压力衰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多孔材料厚度或孔隙度的改变对爆炸火焰波和压力波有显著影响。小孔隙度组合低厚度的多孔材料淬火失效,充当湍流元件加速火焰波传播,爆炸加剧,火焰最大速度提升78.41%;加大孔隙度或增加厚度后多孔材料成功阻隔火焰波,使其仅在上游传播;多孔材料固相结构占比增加,压力波得到衰减,最大衰减幅度为25.38%。1 cm-60 PPI组合工况抑爆效果最佳,故实际工程中应综合考量多孔材料孔隙度和厚度对阻爆效果的双重影响,以减少因多孔材料选型不当造成的淬火失效进而导致重烃煤层气爆炸加剧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烃煤层气 爆炸特性 多孔材料 淬火 抑爆
下载PDF
水力喷射自钻进多孔喷嘴打击力特性研究
7
作者 刘延保 雷真杰 +3 位作者 陈坤 何立鹏 申凯 巴全斌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55,共7页
为了探讨水射流自钻进喷嘴射流旋转打击力特性,确定了喷嘴结构参数,建立了水射流旋转打击力测试系统,开展了在不同喷嘴直径、射流角度、旋转速度、射流靶距和射流压力条件下打击力试验,分析了打击力随各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 为了探讨水射流自钻进喷嘴射流旋转打击力特性,确定了喷嘴结构参数,建立了水射流旋转打击力测试系统,开展了在不同喷嘴直径、射流角度、旋转速度、射流靶距和射流压力条件下打击力试验,分析了打击力随各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打击力随喷嘴直径增大而增大,随射流角度增大而减小;在不同射流压力下,存在最佳旋转速度200 r/min,此时射流打击力为最大值;6 mm靶距附近为射流充分发展阶段,该区间射流打击力值最高;打击力与射流压力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当压力超过30 MPa时打击力增长趋势明显降低。最后讨论了射流打击力最大值组合参数,为水射流自钻进破岩工作参数优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增透 水射流 多孔喷嘴 射流旋转 打击力
下载PDF
主线坡度对分岔隧道主线隧道内顶棚温度分布的影响
8
作者 刘茜 汪彬 +2 位作者 李程 黄有波 董炳燕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03-1308,共6页
为研究主线坡度对分岔隧道主线隧道内火灾烟气蔓延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分析分岔前主线不同坡度与火源功率下隧道内的温度分布,提出考虑主线坡度和火源功率的隧道顶棚最高温升预测模型和主线隧道下游温度纵向衰减模型。结果表明:给定热... 为研究主线坡度对分岔隧道主线隧道内火灾烟气蔓延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分析分岔前主线不同坡度与火源功率下隧道内的温度分布,提出考虑主线坡度和火源功率的隧道顶棚最高温升预测模型和主线隧道下游温度纵向衰减模型。结果表明:给定热释放速率下,随主线坡度增加,隧道内最高温升逐渐降低;主线隧道坡度越大,火羽流向主线隧道下游倾斜越明显,顶棚下最高温度位置向下游偏移;主线隧道下游烟气层厚度随隧道坡度增加而减小,主线隧道下游纵向温升也随之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岔隧道 最高温度 纵向温升 隧道火灾
下载PDF
主管段长度对大口径高压型涡流管性能影响分析
9
作者 陆梅 田园 +3 位作者 龙学渊 王文和 杨亚明 王杰 《低温工程》 CAS 2024年第6期24-31,共8页
建立了涡流管模型,改变主管段长度为1 236 mm、1 336 mm、1 436 mm、1 536 mm、1 636mm、1 736 mm,在12 MPa工况下进行仿真模拟。分析实验结果发现:沿流动方向随着L_h增加,流场内冷热气体分离点距热端出口先远后近;外旋热气体温度呈上... 建立了涡流管模型,改变主管段长度为1 236 mm、1 336 mm、1 436 mm、1 536 mm、1 636mm、1 736 mm,在12 MPa工况下进行仿真模拟。分析实验结果发现:沿流动方向随着L_h增加,流场内冷热气体分离点距热端出口先远后近;外旋热气体温度呈上升趋势,主管段长度为1 436 mm时温度上升幅度最大,主管段长度大于1 436 mm后温度上升幅度逐渐变小,内旋冷气体温度呈下降趋势,但整体温度逐渐升高且幅度不大;主管段长度在1 436—1 536 mm范围内,冷热端出口气体压力增加幅度达到最高后逐渐变小,主管段长度大于等于1 536 mm后,两端出口节流效果较好,且沿内外旋气体流动方向的速度均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径涡流管 仿真模拟 流场分析 尺寸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