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例罕见的原发性胰腺淋巴瘤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庆东 余维倩 +1 位作者 邓和军 张杰峰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3年第19期2640-2640,F0003,共2页
原发性胰腺淋巴瘤发病率极低,文献仅见散在报道,临床诊断不易与胰腺癌区分,而治疗和预后有很大的不同。本院近期收治2例,术前诊断为胰腺癌,经手术及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胰腺淋巴瘤,现报道如下,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1临床资料病例1,男... 原发性胰腺淋巴瘤发病率极低,文献仅见散在报道,临床诊断不易与胰腺癌区分,而治疗和预后有很大的不同。本院近期收治2例,术前诊断为胰腺癌,经手术及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胰腺淋巴瘤,现报道如下,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1临床资料病例1,男,42岁。因左上腹隐痛4d于2011年8月23日入院。院外CT示胰腺颈部与体部交界区上方占位性病变,大小约7cm×4.5cm×4cm,提示胰腺癌。病程中无畏寒、发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胰腺淋巴瘤 胰腺癌 病理检查
下载PDF
手术修复医源性胆道损伤的远期疗效探讨 被引量:3
2
作者 邓和军 刘家隽 +2 位作者 黄映明 冉崇新 殷子奇 《当代医学》 2009年第16期80-80,43,共2页
目的探讨手术修复医源性胆道损伤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1月~2006年12月我科开腹胆囊切除术1654例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87例的临床资料,发生胆道损伤9例,其中开腹手术所致胆道损伤3例,腹腔镜手术所致胆道损伤6例。行胆总管-空场... 目的探讨手术修复医源性胆道损伤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1月~2006年12月我科开腹胆囊切除术1654例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87例的临床资料,发生胆道损伤9例,其中开腹手术所致胆道损伤3例,腹腔镜手术所致胆道损伤6例。行胆总管-空场Roux-en-Y吻合术2例,胆管端-端吻合+T管引流术3例,胆管壁修补术4例。结果9例胆道损伤经过不同手术方式修复后均治愈出院,随访2~15年,无胆道狭窄、胆道感染及胆管结石等并发症。结论不同手术方式修复医源性胆道损伤的远期疗效良好,及时发现胆道损伤,采用合适的手术方式修复是保证手术成功和良好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损伤 胆道手术 腹腔镜 临床治疗 疗效
下载PDF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护理 被引量:4
3
作者 饶洪英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07年第11期1101-1102,共2页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心理护理 氨基转移酶
下载PDF
16例老年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临床分析
4
作者 邓和军 刘家隽 +1 位作者 黄映明 李伟道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09年第16期1381-1382,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指征、手术操作方法、安全性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8月16例年龄60岁以上、施行过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壶腹周围癌病历资料。结果16例壶腹周围癌患者合并糖尿病4例,高血压5例,... 目的探讨老年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指征、手术操作方法、安全性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8月16例年龄60岁以上、施行过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壶腹周围癌病历资料。结果16例壶腹周围癌患者合并糖尿病4例,高血压5例,冠心病3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2例。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0例,Whipple手术6例,平均手术时间(4.3±0.5)h,术中平均失血(625±238)mL;术后并发胰漏1例,功能性胃排空障碍2例,肝功能不全4例,肺部感染6例,术后精神异常2例,无手术死亡。所有病例均痊愈出院。结论老年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合理选择手术医生、有效处理基础疾病及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老年人
下载PDF
术中胆道损伤的预防及处理(附16例分析)
5
作者 刘家隽 《重庆医药》 CSCD 1989年第5期54-56,共3页
由于胆石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胆囊切除术已是十分常见的手术,术中胆道损伤时有发生,并因此造成严重后果。如何预防并处理好损伤是一重要问题。本文报告过去25年间处理的严重术中胆道损伤16例,分析损伤原因、讨论预防方法、手术处理... 由于胆石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胆囊切除术已是十分常见的手术,术中胆道损伤时有发生,并因此造成严重后果。如何预防并处理好损伤是一重要问题。本文报告过去25年间处理的严重术中胆道损伤16例,分析损伤原因、讨论预防方法、手术处理的时机及修复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损伤 胆囊切除术 胆结石 预防
下载PDF
大肝癌的非规则性切除治疗
6
作者 刘家隽 《四川医学》 CAS 1992年第1期4-5,共2页
报告11年间探查78例大肝癌,77例有肝硬化;切除37例(47.3%),死于肝衰1例(2.7%)。术中输血少,5例未输血。随访12例于3年内死亡。12例尚存活,其中I例已10年10个月,作者认为多中心发生的肝癌而生长又不按肝之叶段分布;为了可同时切除几处可... 报告11年间探查78例大肝癌,77例有肝硬化;切除37例(47.3%),死于肝衰1例(2.7%)。术中输血少,5例未输血。随访12例于3年内死亡。12例尚存活,其中I例已10年10个月,作者认为多中心发生的肝癌而生长又不按肝之叶段分布;为了可同时切除几处可见的癌块及周围2cm 肝组织又保存尽可能多的非癌肝组织,则非规则性切除是更为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癌 切除
下载PDF
甲胎蛋白诊断原发性肝癌准确性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24
7
作者 徐建业 林丁 +5 位作者 李伟道 吴立翔 刘预 易玲 黄学梅 冉崇新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2009年第5期525-530,共6页
目的对血清甲胎蛋白(AFP)诊断原发性肝癌进行系统评价。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及手工查阅获得研究甲胎蛋白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中文文献,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纳入研究中有关准确度的数据,采用MetaDisc1.4软件检验研究间的异质性,按... 目的对血清甲胎蛋白(AFP)诊断原发性肝癌进行系统评价。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及手工查阅获得研究甲胎蛋白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中文文献,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纳入研究中有关准确度的数据,采用MetaDisc1.4软件检验研究间的异质性,按AFP临界值20或25μg/L、200μg/L及400μg/L分组,对诊断准确度指标进行Meta分析并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从1062篇文献中筛选出20篇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病例组6969例为经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肝癌,对照组3446例为经临床确诊的非肝癌患者。按AFP临界值20或25μg/L、200μg/L及400μg/L分组,异质性检验提示无阈值效应,但存在其他原因导致的异质性,按随机效应模型做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其他两组相比,AFP400μg/L组特异度最高[0.977,95%CI(0.967,0.985)],但敏感度最低[0.422,95%CI(0.403,0.441)];AFP400μg/L组阳性似然比值及诊断优势比值(17.691和32.820)低于200μg/L组(19.669,53.599),SROC曲线下面积(0.6575)及Q*指数值(0.6338)也明显低于200μg/L组(0.8323和0.7822)。结论AFP400μg/L作为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值得商榷,我们初步认为原发性肝癌AFP诊断值200μg/L优于400μ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胎蛋白 原发性肝癌 循证诊断 META分析
下载PDF
血清甲胎蛋白对原发性肝癌诊断值的探讨 被引量:7
8
作者 徐建业 易玲 +5 位作者 冉崇新 李伟道 林丁 吴立翔 刘预 黄学梅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1-52,55,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值。方法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肝癌104例与肝硬化及肝炎144例作对照,AFP测定采用放免法或化学发光法。将AFP测定值连续划分为9个数据段,按四格表计算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似然比、阴性...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值。方法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肝癌104例与肝硬化及肝炎144例作对照,AFP测定采用放免法或化学发光法。将AFP测定值连续划分为9个数据段,按四格表计算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诊断优势比;用MetaDiSc1.4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确定最适合的临界值。结果AFP切割值为20μg/L时的敏感度最高,400μg/L时特异度最高,150μg/L或200μg/L时准确度、阳性似然比、诊断优势比最高,ROC曲线左上角最上方点对应的切割值为150μg/L,最适合临界值为150μg/L。结论ROC曲线确定AFP为150μg/L时对原发性肝癌诊断效能最高,优于400μ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胎蛋白 原发性肝癌 诊断试验
下载PDF
行为转变理论在癌性疼痛患者健康教育路径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谭玲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6年第33期286-287,共2页
癌性疼痛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无痛已经日渐成为癌性疼痛治疗的目标。影响癌性疼痛控制的因素很多,如患者与家属对疾病的态度、对镇痛药的认识存在误区、自身及外界因素影响等。行为改变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 癌性疼痛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无痛已经日渐成为癌性疼痛治疗的目标。影响癌性疼痛控制的因素很多,如患者与家属对疾病的态度、对镇痛药的认识存在误区、自身及外界因素影响等。行为改变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普罗察斯卡教授在1983年提出的,指出人的行为转变不是一种'全有全无'现象,而是一个复杂、连续、渐进的过程。本文以癌性疼痛为出发点,分析其影响因素,利用行为转变理论,根据患者所处阶段制定健康教育路径,增加患者镇痛药物使用依从性,以期提高疼痛的控制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性疼痛 行为转变理论 健康教育路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