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8篇文章
< 1 2 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沈长云先生在先秦史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
1
作者 李禹阶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先秦史研究领域进入一个思想解放、鼎故革新的阶段。沈长云先生伴随这一历程,通过求实创新的治学精神、独具一格的学术视野和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对先秦历史的诸多重要问题提出了颇为深刻的学术观点,为先秦史研究做... 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先秦史研究领域进入一个思想解放、鼎故革新的阶段。沈长云先生伴随这一历程,通过求实创新的治学精神、独具一格的学术视野和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对先秦历史的诸多重要问题提出了颇为深刻的学术观点,为先秦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家起源等重要问题上,沈先生既遵循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主张理论与实际结合,同时还结合塞维斯“酋邦”理论和最新考古发现。作为中国古代“无奴派”早期代表性学者,沈先生提出中国古代不同于希腊、罗马,虽存在一定数量的奴隶制经济,但并非以奴隶制为主。相比五种社会形态说,中国古代社会演进道路更接近亚细亚生产方式。我国直接由血缘氏族组织进入早期国家形态,是氏族、部落首领由“公仆”蜕变为统治阶层,这种“家国同构”的权力结构成为帝制时代的君主专制主义的基础。在三代族源考索方面,沈先生坚持认为夏代是存在的,且夏族兴起于古河济地区,商族起源于晋中地区,周人、夏人没有族属方面的传承关系,周族起源于白狄。沈长云先生注重古典文献的考订、甄别,他参与点校的《国语集解》是海内外学者研究春秋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长云 先秦史 求实创新 重要贡献
下载PDF
宋代重庆地区的酒业与酒课
2
作者 唐春生 唐韵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6-21,共6页
两宋时,今重庆地区涌现出一些在本地有一定知名度的酒。文献称北宋时夔州路不榷酒,但这一情况较为复杂,夔州、黔州、开州、涪州、云安军、梁山军等地北宋不榷酒,而渝州、壁山、巴县、江津、忠州、万州、大宁监,熙宁十年及其以前要征酒税... 两宋时,今重庆地区涌现出一些在本地有一定知名度的酒。文献称北宋时夔州路不榷酒,但这一情况较为复杂,夔州、黔州、开州、涪州、云安军、梁山军等地北宋不榷酒,而渝州、壁山、巴县、江津、忠州、万州、大宁监,熙宁十年及其以前要征酒税,此后才没有征榷。南宋时为应对战时财政的需要,赵开实行隔槽法,巴蜀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有了大的改观,但由于所榷酒额虚高,也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即使隔槽法被取消后,直至蒙元入侵,包括今重庆地区在内的巴蜀地区民众仍然被苛征酒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夔州路 酒课 隔槽法 买扑法
下载PDF
初中历史学科综合学习:核心要义与实施路径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刘波 周培玲 刘袁媛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05,共8页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呈现了一些新变化,其中之一是凸显了综合学习的重要价值和实施要求。初中历史学科综合学习的核心要义主要体现为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习评价的综合。初中历史学科综合学习的实施路径为:整...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呈现了一些新变化,其中之一是凸显了综合学习的重要价值和实施要求。初中历史学科综合学习的核心要义主要体现为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习评价的综合。初中历史学科综合学习的实施路径为:整体统摄,开展初中历史学科大单元学习;知识整合,开展初中历史学科大概念教学;实践融通,开展初中历史学科实践;跨界协同,开展初中历史学科跨学科主题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历史 综合学习 核心素养 跨学科主题学习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
4
作者 刘斌志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2-40,共9页
伴随当代哲学对多样化、地方化以及实践性知识的认可,社会学和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都先后经历了文化转向的过程,由此也带动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在地化、本土化与文化转向。这种对于多样化本土性文化知识的重视,必然带来非西方地区人文社... 伴随当代哲学对多样化、地方化以及实践性知识的认可,社会学和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都先后经历了文化转向的过程,由此也带动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在地化、本土化与文化转向。这种对于多样化本土性文化知识的重视,必然带来非西方地区人文社会科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强以及理论自觉。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文化转向和文化自觉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党的领导、人民中心、中国文化品性、大社会工作观、整合创新性思维以及回归中国社会实践等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文化自信必然带来理论自觉,即通过文化自认、文化自知、文化自觉、文化自醒、文化自信、文化自尊、文化自反以及文化自强的途径,在中西对话、古今对话、理实对话以及学科对话过程中,最终实现其理论自觉、理论自反、理论自新和理论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 社会工作 文化自信 理论自觉
下载PDF
重庆綦江区打造长征精神实践教育基地可行性分析与建设规划
5
作者 曾艳妮 叶荣昕 +1 位作者 潘燕飞 何双 《区域治理》 2024年第7期214-216,共3页
綦江区作为红军长征在重庆的唯一过境地区,拥有丰富的待开发的红色文化资源。该地区的红色资源、历史文化、政治文化等均可支撑其建立覆盖各层次人群的红色教育基地。建立綦江区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能有效深挖綦江区潜沉的红色资源,... 綦江区作为红军长征在重庆的唯一过境地区,拥有丰富的待开发的红色文化资源。该地区的红色资源、历史文化、政治文化等均可支撑其建立覆盖各层次人群的红色教育基地。建立綦江区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能有效深挖綦江区潜沉的红色资源,将其转化为具有教育意义且能够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实体化成果,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以期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与城乡的一体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綦江区 长征精神 实践教育基地 建设规划
下载PDF
大单元教学理念的发展和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应用研究
6
作者 陈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4年第5期0168-0171,共4页
大单元教学并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理念,纵向来讲,它是教学设计理论和教学法理论的自然发展。横向上看,它是大任务(大问题)、大概念等概念的自然扩展。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是秉持立德树人大方向、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大目标... 大单元教学并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理念,纵向来讲,它是教学设计理论和教学法理论的自然发展。横向上看,它是大任务(大问题)、大概念等概念的自然扩展。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是秉持立德树人大方向、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大目标,以大任务为驱动、以大概念为统领,将教材中具有内在关联性的内容整合、重组为一个学习板块,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教学设计理念。历史大单元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表现出大方向(立德树人)、大目标(学科核心素养)、大框架(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联系性)的特点。历史大单元教学要求深度学习、学段衔接、结构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单元教学 发展历史 应用研究 教学方法
下载PDF
抗战时期重庆沙磁文化区研究
7
作者 赵祥兵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5期62-65,共4页
沙磁文化区是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作为当时中国西部的文化中心之一,文化区内的学校一边组织进行反空袭斗争,一边鼓励师生们认真治学和努力学习,向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为抗战的胜利贡献了力量。文化区内的艺术家们通过艺术创作... 沙磁文化区是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作为当时中国西部的文化中心之一,文化区内的学校一边组织进行反空袭斗争,一边鼓励师生们认真治学和努力学习,向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为抗战的胜利贡献了力量。文化区内的艺术家们通过艺术创作等方式向外散播爱国、民主、科学等进步精神,向民众传达抗战必胜的信心,极大地鼓舞了抗日的民心士气。因此,文化区虽然地处抗战大后方,但却是文化和宣传领域的最前沿,起到了先锋和旗帜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磁文化区 抗战 战时文化
下载PDF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口述史料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8
作者 杨茜月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4年第6期0123-0126,共4页
在信息化社会中,教育现代化伴随着技术的革新应运而生。教育现代化不仅指的是先进的教育思想,还包括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即本文研究的多媒体技术。基于新课改的理念及具体要求进行分析,采用文献研究、描述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口述史料... 在信息化社会中,教育现代化伴随着技术的革新应运而生。教育现代化不仅指的是先进的教育思想,还包括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即本文研究的多媒体技术。基于新课改的理念及具体要求进行分析,采用文献研究、描述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口述史料和多媒体技术的概念进行探讨,就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口述史料教学中实施贯彻的意义与策略展开研究。为教师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提供引导,让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得到逐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口述史料教学 史料实证
下载PDF
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角色 被引量:17
9
作者 刘芳 任敏 吴世友 《社会建设》 CSSCI 2020年第3期3-14,共12页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给国家公共卫生治理带来了重大挑战,同时也为我国发展公共卫生社会工作提供了契机。在20世纪初期,国外已经开始发展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并在非典以及埃博拉疫情中展开了专业行动与探索。国外的相关经验表明,公共卫生社...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给国家公共卫生治理带来了重大挑战,同时也为我国发展公共卫生社会工作提供了契机。在20世纪初期,国外已经开始发展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并在非典以及埃博拉疫情中展开了专业行动与探索。国外的相关经验表明,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可以在社会心理支持、资源分配与协调、弱势群体关爱和照顾、政策倡导和推动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有鉴于此,阐释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及发展脉络,并结合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需要探索相关的经验与启示,对于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本土发展具有积极的助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卫生社会工作 埃博拉 新冠肺炎 公共卫生事件
下载PDF
先秦至南北朝重庆历史与巴渝特色文化 被引量:7
10
作者 管维良 陈果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5-8,共4页
具有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重庆巴渝地区,远在二百万年前便有人类居住繁衍。原始社会后期,因其所在之地大巫山盛产鱼盐丹砂,形成独特的盐丹文化。进入夏商以后,古老的巴族活跃在这里,建立起泱泱巴国,创造了自成一系的巴文化。降至秦汉魏... 具有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重庆巴渝地区,远在二百万年前便有人类居住繁衍。原始社会后期,因其所在之地大巫山盛产鱼盐丹砂,形成独特的盐丹文化。进入夏商以后,古老的巴族活跃在这里,建立起泱泱巴国,创造了自成一系的巴文化。降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巴渝以其丰富的物资及勇武善战的巴渝民众,这里又成了支持中原王朝统一大业的柱石和后方基地,其军事文化又成为一大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渝 历史 特色文化
下载PDF
考古学与中国上古史重建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海烈 蒋刚 《古代文明》 CSSCI 2009年第3期11-20,共10页
中国近代考古学建立之初,不免材料不足并有先天局限,但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壮大,其对中国上古史之重建的作用日益显现。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对旧古史系统进行了摧毁性的批判,傅斯年、李济等人继之而起,开辟了重建之路。傅斯年... 中国近代考古学建立之初,不免材料不足并有先天局限,但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壮大,其对中国上古史之重建的作用日益显现。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对旧古史系统进行了摧毁性的批判,傅斯年、李济等人继之而起,开辟了重建之路。傅斯年为重建中国古史提供了体制保证并指明方向,李济则在理论和方法上提出了系统的方案。然而,李济等人限于当时条件,具体实践工作并不理想,而中国大陆考古学者们则做出了切实的贡献。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田野考古学取得极大的成就,苏秉琦等学者据此提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和中国文明“多元一体格局说”,中国上古史重建已进入切实展开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 顾颉刚 傅斯年 李济 中国上古史
下载PDF
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在西北地区的困境与出路——以甘肃七校社会工作院系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霖 刘芳 《社会建设》 2016年第4期76-84,共9页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存在东西地域的差距,这种差距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层面亦有所表现。伴随着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社会工作教育必然要开展本土化改革。目前东部高校已经有所行动,而西北地区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改革在现有的教育及...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存在东西地域的差距,这种差距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层面亦有所表现。伴随着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社会工作教育必然要开展本土化改革。目前东部高校已经有所行动,而西北地区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改革在现有的教育及社会环境下还有较多阻力。本文总结了现阶段西北地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教学方式和课程体系等方面改革的现状,并从教育工作者角度分析了实践教学质量较低、教学资料匮乏、教学方法单一、科研滞后、教学困境突出、社会认可度低、地缘劣势等本土化教育改革面临的重重阻力,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专业教育 本土化 西北地区
下载PDF
双重困境下社会工作教育的应对与改革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绍宾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34-36,共3页
20多年来,中国社会工作及其教育在人才培养、组织建设、理论研究、实务领域拓展及制度建设等方面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绩。但其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质疑和忽视的。我们把这些问题归纳为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双重困境,... 20多年来,中国社会工作及其教育在人才培养、组织建设、理论研究、实务领域拓展及制度建设等方面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绩。但其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质疑和忽视的。我们把这些问题归纳为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双重困境,由此构成严重制约着社会工作进一步健康发展的环境系统。为此,需要从社会工作研究、教学改革、政府支持等层面,通过社工界内部的作为和政府及社会外部条件的改善去积极应对,这是社工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双重困境 教育改革
下载PDF
新课改前后重庆高考历史试卷命题特点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
14
作者 喻学忠 张秀梅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71-173,181,共4页
2006年重庆开始高考历史试卷自主命题,2013年是重庆新课改后首次高考历史试卷自主命题。分析了新课改前后重庆高考历史试卷的命题特点,并对未来新课程下重庆高考历史试卷命题进行了展望,希望能为今后重庆高考历史命题工作稳步发展以及... 2006年重庆开始高考历史试卷自主命题,2013年是重庆新课改后首次高考历史试卷自主命题。分析了新课改前后重庆高考历史试卷的命题特点,并对未来新课程下重庆高考历史试卷命题进行了展望,希望能为今后重庆高考历史命题工作稳步发展以及当下高中历史教学提供建设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重庆高考历史试卷 命题特点
下载PDF
抗战时期大后方老人之社会救济初探——以重庆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常云平 陈英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25-32,共8页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针对老弱残民设立多种救济机构,采取了相应的救济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于稳定后方社会秩序,争取抗战胜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国民政府的腐败,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暴露出其局限性。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大后方 社会救济
下载PDF
试论抗战时期重庆市人口变迁对社会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海嘉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64-165,共2页
抗战时期大规模的人口内迁对重庆的工业发展、商业贸易、教育文化、思想意识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对战时的重庆经济有促进作用,而且对人们的文化观、意识观和行为观也有了近代化的意义。战时重庆的人口变迁对重庆全方位的现代... 抗战时期大规模的人口内迁对重庆的工业发展、商业贸易、教育文化、思想意识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对战时的重庆经济有促进作用,而且对人们的文化观、意识观和行为观也有了近代化的意义。战时重庆的人口变迁对重庆全方位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重庆 人口变迁 社会影响
下载PDF
史前中原的战争、宗教与“天下结构”国家范式的滥觞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禹阶 《齐鲁学刊》 2023年第1期47-64,共18页
距今5 000年以降的中原地区由于生态与人文环境的压力,导致其社会复杂化演进的特殊路径。由于大规模人口迁徙与军事殖民,在中原地区常常发生族群之间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这种战争的目的、性质、规模都具有与史前中国其它区域不同的特性... 距今5 000年以降的中原地区由于生态与人文环境的压力,导致其社会复杂化演进的特殊路径。由于大规模人口迁徙与军事殖民,在中原地区常常发生族群之间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这种战争的目的、性质、规模都具有与史前中国其它区域不同的特性。它在与史前中原传统的重贵务实习俗的结合中,形成了血缘、文化、资源汇聚的“洼地”效应,这既促进原始宗教由自然神崇拜向祖先神崇拜的转化,又形成史前中原的“血缘旋涡”与“文化旋涡”,由此建构了一种特殊的集血缘性、内聚性、世俗性与开放性、辐射性对立统一的“天下结构”的早期国家制度模式。这种制度模式具有普适性、示范性特征及持续的辐射力与向心力,并延续而成三代王朝体制的“天下结构”国家范式,形成华夏早期国家的“中原”政治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中原 战争特质 祖先崇拜 文化洼地 天下结构 国家范式
下载PDF
我国退役军人社会适应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斌志 赵铭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00-107,共8页
随着我国退役军人数量增加及其社会适应问题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对退役军人社会适应的概念性、描述性、群体性、学科性、相关性、对策性等方面的研究日渐丰富起来,表现为研究视野的逐渐拓展、研究内容的逐渐丰富、研究取向的日益多元以... 随着我国退役军人数量增加及其社会适应问题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对退役军人社会适应的概念性、描述性、群体性、学科性、相关性、对策性等方面的研究日渐丰富起来,表现为研究视野的逐渐拓展、研究内容的逐渐丰富、研究取向的日益多元以及研究范式的不断更新。站在新时代,面临新形势,聚焦新任务,关于退役军人社会适应的研究也面临着新挑战,具体表现为研究框架有待规范、理论视角有待拓宽、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以及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尚未形成。未来退役军人社会适应的研究要不断规范学术框架,扩展理论视角,丰富方法技术,完善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役军人 退伍复学大学生 社会适应 社会排斥 社会融合
下载PDF
“共识的中原”与史前“中原中心”的形成--兼论“最初的中国”的特质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禹阶 《中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3期34-45,F0002,共13页
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各区域文化由“多元”向“一体”的演进历程是在往复、曲折的文化互动即交流、排斥、冲突中完成的。这种文化互动包括日常生活层面的致用性、易仿性的普适性文化元素的影响,以及由政治制度、价值体系等组成的深层的... 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各区域文化由“多元”向“一体”的演进历程是在往复、曲折的文化互动即交流、排斥、冲突中完成的。这种文化互动包括日常生活层面的致用性、易仿性的普适性文化元素的影响,以及由政治制度、价值体系等组成的深层的核心文化元素的影响。而这些深层次的核心元素则构成史前中国“一体化”的驱动力。距今4500年以前的中国,呈现着一种“多元”的、差序性的、无序的区域文化格局。而从龙山时代陶寺文化开其端,中原地区政治体在环境倒逼中逐渐形成具有特殊制度范式及价值体系的早期国家。这种早期国家以政治力量推动着史前文化由“多元”向“一体”发展,并在从陶寺到二里头文化的演进中,形成史前“中原中心”及其具有“华夏化”雏形的政治、礼乐制度。而“共识的中原”则是这种由“多元”向“一体”转型的契机,“最初的中国”则是中原早期国家的制度范式和礼乐文化的整体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识的中原 文化冲突 中原中心 政治制度范式 最初的中国
下载PDF
论中国古史“‘历史记忆’的层累式整合”——兼论顾颉刚“古史层累说”的是非与启示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禹阶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6-46,共11页
20世纪初的“古史辨”思潮提出了百年之问,当代古典学、历史学中的疑古、辨古、信古思想均是对其的回应。顾颉刚先生的“古史层累说”是该学术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着巨大的学术启示意义,同时亦存在方法论、认识论的局限。实际上,早... 20世纪初的“古史辨”思潮提出了百年之问,当代古典学、历史学中的疑古、辨古、信古思想均是对其的回应。顾颉刚先生的“古史层累说”是该学术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着巨大的学术启示意义,同时亦存在方法论、认识论的局限。实际上,早期中国具有丰富而“多元”的上古历史,由于传统史学“史以载道”所含蕴的“助流政教”的“资治”功能,古代史家所塑造的文本书写的历史主要是以中原国家“礼义”文化为中心的历史,而少见上古时遍及我国各区域聚落先民的社会活动的史迹记载。“历史记忆”是人类早期史迹的遗留,但是“历史记忆”成为历史文本则有一个被后代史家再加工的创造活动,这种创造活动往往是史家的史学理念对“历史记忆”进行“层累式整合”的结果。我国传统经典所载上古史正是“历史记忆”在“层累式整合”中完成的,它既使史前丰富多彩的各区域文化被融入早期中原国家礼乐文明的历史中,同时也在这种历史书写中保留着中国上古真实史迹的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史层累说” “历史记忆” “层累式整合” 历史文本书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