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句容放牛山发现的旧石器 被引量:12
1
作者 房迎三 王结华 +3 位作者 梁任又 王菊香 翟中华 杨春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1-49,共9页
放牛山等是江苏南部地区第一个露天类型的旧石器早期石器地点。 1999年发掘 ,面积 30 0m2 。发掘和采集的石制品共 5 4件 ,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石球、镐、薄刃斧、雕刻器等。石制品出自下蜀黄土中 ,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晚期 ... 放牛山等是江苏南部地区第一个露天类型的旧石器早期石器地点。 1999年发掘 ,面积 30 0m2 。发掘和采集的石制品共 5 4件 ,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石球、镐、薄刃斧、雕刻器等。石制品出自下蜀黄土中 ,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晚期 ,距今 4 0— 2 0万年。文化面貌与安徽水阳江旧石器地点群十分接近 ,属于中国南方砾石石器工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 放牛山 中更新世 江苏 句容地区
下载PDF
江苏镇江莲花洞中、晚更新世人类化石地点的新材料 被引量:3
2
作者 房迎三 何未艾 +1 位作者 沈冠军 朱玲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7-95,共9页
2001年对镇江莲花洞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从洞内首次获7件石制品和一批哺乳动物化石.5件石核和2件刮削器分别用石英和火成岩制成,初步判断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或稍早,文化面貌似与上世纪末在苏南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早、中期文化略有不同.... 2001年对镇江莲花洞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从洞内首次获7件石制品和一批哺乳动物化石.5件石核和2件刮削器分别用石英和火成岩制成,初步判断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或稍早,文化面貌似与上世纪末在苏南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早、中期文化略有不同.根据对第2、3堆积层间的新生碳酸盐岩并参考动物化石的铀系年代测定,主要含化石的第2层年代应在~100-300 ka之间,相当于中更新世晚期到晚更新世早期.由地层堆积、出土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等埋藏情况分析,莲花洞不是人类的长期居址,很可能只是一处临时停留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花洞 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 人类化石地点 镇江市 遗物 旧石器
下载PDF
析镇江萧梁铸钱遗址出土的塔形佛饰 被引量:2
3
作者 邵磊 霍强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26,共5页
本文据 1997年底至 1998年初于江苏镇江医政路萧梁铸钱遗址出土的陶制佛塔模型 。
关键词 镇江 萧梁铸钱遗址 陶制佛塔 出土文物 塔形佛饰
下载PDF
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被引量:5
4
作者 沈燕 《镇江高专学报》 2004年第1期72-74,共3页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宣传其文明成就的窗口,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标志。要进一步加强博物馆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同时,博物馆要与学校教育紧密配合,使博物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博物馆 教育职能 社会教育 文化建设 校外教育
下载PDF
北宋润州大市碑刻考略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建国 《镇江高专学报》 2014年第3期1-4,10,共5页
民国年间,在镇江大市口两次出土北宋时期碑刻,其内容主要记述修筑润州大市砖砌街路的事迹,它们提供了我国古代城市铺设砖街的早期实证,并反映古代民间人士积极参与城市建设的传统特色。而近些年来的城市考古,又揭示了唐宋时期大市周边... 民国年间,在镇江大市口两次出土北宋时期碑刻,其内容主要记述修筑润州大市砖砌街路的事迹,它们提供了我国古代城市铺设砖街的早期实证,并反映古代民间人士积极参与城市建设的传统特色。而近些年来的城市考古,又揭示了唐宋时期大市周边的繁华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碑刻 润州大市 砖街 劝募 考古
下载PDF
宋代镇江京口闸澳系统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小军 《镇江高专学报》 2012年第3期13-17,共5页
随着镇江城市考古的深入进行,有关宋代镇江京口闸澳系统的若干节点取得了新的成果。爬梳历代方志文献,结合考古发现,可以对宋代京口闸澳的分布、运河河道的走向及闸澳系统的功能进行新的推断。
关键词 宋代 京口 闸澳 分布 功能
下载PDF
远古时期的镇江居民
7
作者 陆九皋 《高校教育管理》 1981年第4期74-76,共3页
远古时的长江,奔腾湍急,滚滚东流,一泻万里来到镇江,江流受到强劲的海洋潮流的顶托,把长江从上游带来的泥沙,沉积在江口,形成长江三角洲的大喇叭口。镇江就在喇叭口的顶点,约在万年前的全新世时,大理冰川渐渐消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 远古时的长江,奔腾湍急,滚滚东流,一泻万里来到镇江,江流受到强劲的海洋潮流的顶托,把长江从上游带来的泥沙,沉积在江口,形成长江三角洲的大喇叭口。镇江就在喇叭口的顶点,约在万年前的全新世时,大理冰川渐渐消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相当于亚热带气候,江水沿着镇江群山,形成许多港汊湖泊,山上长满了常绿落叶阔叶林,如蕈树、栎树、樟树等高大森林,林下植物有石松、卷柏、水龙骨等。在山林中有成群的斑鹿、熊、野猪、野牛、猕猴、獾子、“最后鬣狗”等动物。在这资源丰富,气候宜人的地方,当时有没有居民呢?近来在距市区二公里的南郊白龙岗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蛮 镇江 仲雍 远古时期 太伯 遗址 青铜 土墩墓 墓葬 丹徒
下载PDF
晚清以来的镇江籍甲骨文研究学者
8
作者 殷光中 《镇江高专学报》 2012年第2期4-6,共3页
晚清以降,镇江籍甲骨文整理研究的学者较多,刘鹗是甲骨文研究的创始者,叶玉森、鲍鼎、陈邦福、陈邦怀、陈直等人亦有颇多贡献。
关键词 甲骨文研究 镇江 刘鹗 叶玉森
下载PDF
镇江鱼产史话
9
作者 戴志恭 《中国水产》 1983年第9期30-30,共1页
镇江市位于长江下游,凭水依山,水产品繁多。早在三、四千年前,土著荆蛮族就聚居在江南一带,“断发文身”,因地制宜,把捕鱼作为生活的主要来源之一。解放后,南京、镇江沿江商周“湖塾文化遗址”的多处考古发现,除了石镰、石杵、... 镇江市位于长江下游,凭水依山,水产品繁多。早在三、四千年前,土著荆蛮族就聚居在江南一带,“断发文身”,因地制宜,把捕鱼作为生活的主要来源之一。解放后,南京、镇江沿江商周“湖塾文化遗址”的多处考古发现,除了石镰、石杵、石锤等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外,还有大量的鱼脊椎、各种大小鱼骨和龟鳖、螺蛳、蛤蜊的甲壳,以及捕鱼用的陶质网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江市 原始农业 龟鳖 沿江 水产品 因地制宜 南京 鱼用 螺蛳 捕鱼
下载PDF
试论历史上三次移民对镇江发展的巨大推动(下)
10
作者 肖梦龙 《镇江学刊》 2001年第4期30-32,共3页
关键词 镇江市 移民 城市发展 经济发展 对外贸易
下载PDF
江苏句容及金坛市周代土墩墓 被引量:15
11
作者 林留根 李虎仁 +2 位作者 杭涛 田名利 王奇志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2-30,i0007-i0008,共11页
共发掘土墩40座,清理墓葬233座、祭祀器物群229组、墓葬建筑遗存14座,出土各类文物3800多件。发掘成果极大丰富了江南土墩墓的文化内涵,在许多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为研究土墩墓的源流、分期、分区等提供了珍贵资料。
关键词 江苏 土墩墓群 周代
原文传递
腐蚀青铜器中纯铜晶粒形成机理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贾莹 苏荣誉 +3 位作者 华觉明 铃木稔 黄允兰 肖梦龙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99年第2期31-40,共10页
本文以吴国青铜兵器的金相检测为基础,利用电子显微镜对样品中出现的纯铜晶粒进行检 测分析,从矿物转化及自然铜形成机理解释了纯铜晶粒的形成,讨论了可能形成纯铜晶粒的条件。 结果认为纯铜晶粒的析出并非是筒单的电解分解与电解析... 本文以吴国青铜兵器的金相检测为基础,利用电子显微镜对样品中出现的纯铜晶粒进行检 测分析,从矿物转化及自然铜形成机理解释了纯铜晶粒的形成,讨论了可能形成纯铜晶粒的条件。 结果认为纯铜晶粒的析出并非是筒单的电解分解与电解析出,这个过程涉及到合金的矿化产生不 稳定的中间腐蚀产物向析出自然铜的稳定态转变,这种转化由原子在矿物质中的反应扩散完成。这 个过程相当漫长,非实验室条件所能摸拟。从矿物转化析出机理考虑,纯铜晶粒中的“李晶”结构可 解释为自然铜的双晶形态,与合金本身,加工工艺以及腐蚀产生的微小体积变化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蚀古代青铜器 纯铜晶粒 合金矿化 自然铜 反应扩散 双晶结构
下载PDF
故居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评估标准体系构建研究
13
作者 卢章平 邱伟光 +1 位作者 周明磊 苏文成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年第18期23-25,共3页
名人故居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中的一类,对于名人故居的保护为其传承文化精神提供了必要条件。文章解读了第八批故居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标准,以14处名人故居为样本,利用文献调查法、扎根理论概念范畴编码法抽取归纳... 名人故居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中的一类,对于名人故居的保护为其传承文化精神提供了必要条件。文章解读了第八批故居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标准,以14处名人故居为样本,利用文献调查法、扎根理论概念范畴编码法抽取归纳了6个故居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影响要素;通过专家调查法确定了6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了故居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评估标准体系,以期为故居类文物保护单位提供申报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人故居 扎根理论 文物保护单位 层次分析法 申报评估指标
下载PDF
吴国王陵区初探 被引量:20
14
作者 肖梦龙 《东南文化》 CSSCI 1990年第4期95-99,55,共6页
史载江南吴国是商代末年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奔荆蛮,与地方土著民族相结合,建立起来的“勾吴”国家.40年来的江南地区考古学材料,完全证实文献记载的可靠性.而大量地下出土文物又标志着江南的宁镇一带为吴文化的发源地和吴国最初立国处... 史载江南吴国是商代末年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奔荆蛮,与地方土著民族相结合,建立起来的“勾吴”国家.40年来的江南地区考古学材料,完全证实文献记载的可靠性.而大量地下出土文物又标志着江南的宁镇一带为吴文化的发源地和吴国最初立国处,近年考古界不少同志发表文章,对此作过专门论证,此不赘述.1954年,在丹徙大港烟墩山发现宜侯矢墓,对《宜侯矢簋》铭文中“宜”的地望,我国已故杰出考古学家郭沫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国 吴王 王陵 青龙山 江苏丹徒 吴文化 墓主 磨子 谏壁 仲雍
下载PDF
土墩墓的渊源及其葬俗 被引量:7
15
作者 林留根 《东南文化》 1988年第5期108-115,共8页
土墩墓是江南地区特有的文化遗存。迄今已经发掘了20多个土墩,清理墓葬100多座.基本上弄清了它的分布范围、类型、结构、文化内涵等问题。本文拟就前人尚未涉及的关于土墩墓的渊源,亦即土墩墓与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关系及其葬俗问题进行一... 土墩墓是江南地区特有的文化遗存。迄今已经发掘了20多个土墩,清理墓葬100多座.基本上弄清了它的分布范围、类型、结构、文化内涵等问题。本文拟就前人尚未涉及的关于土墩墓的渊源,亦即土墩墓与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关系及其葬俗问题进行一些探索和分析。 一 土墩墓的分布范围相当广泛,西起皖南,东 至上海金山戚家墩,南见于浙江南部的江山、衢州、义乌一带,仪征、六合(图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墩墓 渊源 葬俗 新石器时代文化 文化内涵 文化遗存 分布范围 墓葬 江南 湖熟文化
下载PDF
对“湖熟文化”几个问题的再认识 被引量:4
16
作者 肖梦龙 《东南文化》 CSSCI 1990年第5期165-173,共9页
一、“湖熟文化”的源流“湖熟文化”的来源.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探索.(一)“湖熟文化”是一种地方性土著文化,它起源于本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据现今所得资料,“湖熟义化”遗址的文化堆积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叠压在新石器时代文化... 一、“湖熟文化”的源流“湖熟文化”的来源.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探索.(一)“湖熟文化”是一种地方性土著文化,它起源于本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据现今所得资料,“湖熟义化”遗址的文化堆积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叠压在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之上,如北阴阳营、太岗寺、江宁咎庙.点将台.句容城头山丹徒高资团山以及丹阳王家山等.这类遗址一般都分作上、中、下三个文化层.下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中、上层分别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熟文化 几何印纹陶 土墩墓 遗址 吴文化 考古 吴国 周文化 东南文化 文物
下载PDF
吴、越“断发文身”习俗探索 被引量:4
17
作者 肖梦龙 《东南文化》 1988年第Z1期83-88,91,共7页
丹徒大港背山顶春秋时期吴王余昧墓中出土一件鸠杖,青铜杖首上立一鸠,枝镦的末端有一裸身跪坐的人像,其胸、背、臀部和腿部皆刻划花纹(见本期《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墓发掘报告》).类似的铜杖镦也出现于谏壁青龙山春秋大墓中.背山顶墓中... 丹徒大港背山顶春秋时期吴王余昧墓中出土一件鸠杖,青铜杖首上立一鸠,枝镦的末端有一裸身跪坐的人像,其胸、背、臀部和腿部皆刻划花纹(见本期《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墓发掘报告》).类似的铜杖镦也出现于谏壁青龙山春秋大墓中.背山顶墓中一件青铜悬鼓的环座上还铸有四个跪坐的人像,额前短发,身上也满刻花纹.这些对研究古吴、越人的“断发文身”习俗有极大意义.历来文献记戴,吴、越地区的土著居民流行“断发文身”的风俗.《论衡·四讳篇》云:“吴越之俗,断发文身”.夏禹时期吴地称为“裸国”,《风俗通义》曰:“裸国,今吴郡也,被发文身,裸以为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发文身” 习俗 《风俗通义》 被发文身 春秋大墓 春秋时期 土著居民 青铜 丹徒 鸠杖
下载PDF
丹阳南朝泰安陵及佚名皇(王)陵的调查研究
18
作者 邵国平 肖梦龙 《镇江高专学报》 2010年第3期12-14,共3页
通过对南朝齐梁15位帝王陵墓的调查,特别是对我市丹阳境内南朝11位帝王陵墓的实地考察,查阅大量资料,尝试对丹阳南朝泰安陵及3处佚名陵墓进行调研分析。
关键词 丹阳 南朝 齐梁帝王陵墓 佚名陵墓
下载PDF
丹徒北山顶舒器辨疑
19
作者 刘兴 《东南文化》 CSSCI 1993年第4期73-76,共4页
江苏省丹徒县谏壁至大港一带沿江,从50年代以来,多次出土带有南方特色的青铜器,烟墩山的宜侯矢簋,上有铭文百余字,曾引起考古界研究兴趣。近来在北山顶又出土了一批春秋晚期青铜器,其中钟、鼎、缶、矛上均有铭文,它对我国东南地区青铜... 江苏省丹徒县谏壁至大港一带沿江,从50年代以来,多次出土带有南方特色的青铜器,烟墩山的宜侯矢簋,上有铭文百余字,曾引起考古界研究兴趣。近来在北山顶又出土了一批春秋晚期青铜器,其中钟、鼎、缶、矛上均有铭文,它对我国东南地区青铜文化的研究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对这批青铜器铭文的考证,先后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一是周晓陆、张敏先生的《北山四器铭考》(以上简称“铭考”),认为是吴王余昧墓,“尸祭”缶是吴器,盖上铭文是吴国四王的世系,矛是“余昧”矛,钟、鼎是属徐器。一是商志(?)、唐钰明先生的《江苏丹徒背山顶春秋墓出土钟鼎铭文释证》(以下简称“释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丹徒 辨疑 钟鼎铭文 东南文化 石经 三体 吴国 拓片 南方特色 器物
下载PDF
论吴文化的发展与特色
20
作者 肖梦龙 《南方文物》 1992年第1期36-43,共8页
黄河长江都是孕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摇篮。在长江下游江南地区为古代荆蛮族人民的聚集地,他们继这一地区先进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后,创造了一支具有地方特色的青铜文化。文献记载商代末年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奔荆蛮。在这一土著文... 黄河长江都是孕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摇篮。在长江下游江南地区为古代荆蛮族人民的聚集地,他们继这一地区先进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后,创造了一支具有地方特色的青铜文化。文献记载商代末年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奔荆蛮。在这一土著文化基础上建立起“句吴”奴隶制国家。由此,根据历史时代考古学文化确定原则,命名这一地区的青铜文化为吴国文化,简称吴文化。吴从商代晚期立国至公元前473年被越所灭,约经历了七百年左右的历史。西周时期,吴尚为一个僻处江南的无名蛮夷小国,至春秋中期,国力强盛,“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一跃而居当时列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文化 吴文化 考古学文化 商代晚期 春秋中期 新石器时代文化 南服 吴国 仲雍 北阴阳营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