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的微波凝固法与内科治疗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郭保华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5年第5期20-20,22,共2页
目的:观察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用内镜直视下微波凝固法止血治疗与单纯内科药物治疗的疗效比较。方法:选择62例患者均为胃镜证实为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 例。治疗组在第一次胃镜检查确诊后,即用微波凝固法止血治... 目的:观察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用内镜直视下微波凝固法止血治疗与单纯内科药物治疗的疗效比较。方法:选择62例患者均为胃镜证实为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 例。治疗组在第一次胃镜检查确诊后,即用微波凝固法止血治疗,术后口服奥美拉唑20 mg,1 次/d;对照组先以奥美拉唑40 mg静脉注射,1次/d,第4天改为奥美拉唑20 mg清晨顿服。两组均给以常规补充血容量及其它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0.97%、96.77%,对照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5.48%、80.65%。治疗组在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上均高于对照组,特别是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内镜直视下微波凝固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起效快、疗效高、操作简便、安全性大,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出血 微波凝固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消化内科的临床实施价值评估 被引量:3
2
作者 任毅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第4期163-164,共2页
目的评估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消化内科的临床实施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消化内科收治的患者124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2)和治疗组(n=62),对照组应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 目的评估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消化内科的临床实施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消化内科收治的患者124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2)和治疗组(n=62),对照组应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复发情况和住院时间。结果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对照组明显低于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复发率、住院时间,治疗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消化内科临床治疗中实施中西医结合疗法,效果确切,病情复发率低,住院时间短,值得在临床中优先选择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内科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临床价值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5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洪伟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12S期89-90,共2页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方法:将91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6例,用西沙必利治疗;治疗组35例,用半夏泻心汤联合西沙必利治疗。结果:治疗组35例,显效25例,好转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29%;对照组56例,显效1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方法:将91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6例,用西沙必利治疗;治疗组35例,用半夏泻心汤联合西沙必利治疗。结果:治疗组35例,显效25例,好转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29%;对照组56例,显效11例,好转33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8.5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FD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西医结合疗法 半夏泻心汤 西沙必利 疗效观察
下载PDF
兰索拉唑治疗消化道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的综合疗效观察 被引量:8
4
作者 常旭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34期129-130,共2页
目的观察兰索拉唑治疗消化道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的综合临床疗效。方法 164例消化道溃疡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2例。对照组给予法莫替丁联合克拉霉素胶囊,阿莫西林的三联法治疗;观察组给予兰索拉唑联合克拉霉素胶... 目的观察兰索拉唑治疗消化道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的综合临床疗效。方法 164例消化道溃疡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2例。对照组给予法莫替丁联合克拉霉素胶囊,阿莫西林的三联法治疗;观察组给予兰索拉唑联合克拉霉素胶囊,阿莫西林的三联法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止血时间、幽门螺杆菌(Hp)的根除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止血时间为(5.34±0.65)d,Hp根除率为85.4%;对照组止血时间为(7.61±1.06)d,Hp根除率为70.7%;观察组止血时间及Hp的根除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停药后3~4 d症状消失。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兰索拉唑治疗消化道溃疡上消化道出血,止血时间短,不良反应少,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索拉唑 消化道溃疡 法莫替丁 上消化道出血
下载PDF
伊托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杜宪勇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第27期183-184,共2页
目的评估伊托必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功效。方法观察100例。60例患者在治疗组,对照组中,用阿托品50 mg,每日3次,连续4周和多潘立酮的对照组中进行处理。结果对缓解消化道症状,如餐后饱胀,上腹疼痛,恶心和呕吐的效果是显著比吗丁啉好。... 目的评估伊托必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功效。方法观察100例。60例患者在治疗组,对照组中,用阿托品50 mg,每日3次,连续4周和多潘立酮的对照组中进行处理。结果对缓解消化道症状,如餐后饱胀,上腹疼痛,恶心和呕吐的效果是显著比吗丁啉好。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对照组为63.6%,差异有统计学显著。伊托必利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腹泻,肠鸣音及腹部疼痛,但患者基本都是可以容忍的。结论伊托必利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伊托必利 多潘立酮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黏膜氧化应激水平及SIRT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马升高 孙倩 郭保华 《解剖学研究》 CAS 2019年第1期35-38,44,共5页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结肠黏膜氧化应激水平以及乙酰化酶3(SIRT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制作UC型(MD)组、低剂量治疗组(RLD)、高剂量治疗组(RHD)。造模7 d后同时停止使用造模药物,随后RLD组及RHD组...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结肠黏膜氧化应激水平以及乙酰化酶3(SIRT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制作UC型(MD)组、低剂量治疗组(RLD)、高剂量治疗组(RHD)。造模7 d后同时停止使用造模药物,随后RLD组及RHD组给予白藜芦醇治疗7 d,NC组及MD组给予生理盐水7 d。14 d后处死小鼠,取结肠组织行HE染色,并检测结肠黏膜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活性氧(ROS)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采用PCR及Western blot检测SIRT3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结果 MD组氧化应激水平升高,SIRT3表达降低;白藜芦醇治疗后,氧化应激水平减低,SIRT3表达升高,且RHD组效果优于RLD组。结论白藜芦醇可通过上调结肠黏膜SIRT3、GSH、SOD以及下调MDA、ROS从而降低黏膜氧化应激水平,进而对UC发挥一定的治疗作用,且其效果呈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乙酰化酶3 白藜芦醇 氧化应激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肺组织中Sirt1的表达及其与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马升高 孙倩 郭保华 《解剖学研究》 CAS 2018年第6期489-493,共5页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致肺损伤的病理机制中Sirt1的作用及其与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采用结肠黏膜组织致敏加三硝基苯磺酸(TNBS)-50%乙醇灌肠的方法建立大鼠UC模型,48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与模型组,每组各24只...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致肺损伤的病理机制中Sirt1的作用及其与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采用结肠黏膜组织致敏加三硝基苯磺酸(TNBS)-50%乙醇灌肠的方法建立大鼠UC模型,48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与模型组,每组各24只,每个观察时间点正常组与模型组各8只。于造模后第0、2、4周动态观察肺、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Western bolt检测肺组织中Sirt1的表达,Elisa法检测肺组织中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TNF-α、IL-6和IL-10浓度。结果造模第2、4周时,模型组肺组织发生病理改变,增加了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Sirt1表达降低。结论肺组织中Sirt1低表达与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损伤密切相关,其可能是UC肺损伤的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去乙酰化酶 肺损伤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下载PDF
十二指肠憩室对胆石病内镜下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马升高 郭保华 +1 位作者 吴建胜 吴明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1年第7期11-13,36,共4页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憩室与胆石病的关系及其对诊疗性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的影响。方法对100例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胆总管取石术的胆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0例胆石病患者并发十二指肠憩室41例,发生率为...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憩室与胆石病的关系及其对诊疗性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的影响。方法对100例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胆总管取石术的胆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0例胆石病患者并发十二指肠憩室41例,发生率为41%。41例并发十二指肠憩室患者行ERCP,造影成功率100%。其中6例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术后,取石成功;35例进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ST)及取石术,其中34例胆总管结石一次取净,1例因结石较大未能取出,给予放置塑料支架引流,3个月后取石成功。血常规和生化指标检测结果:100例患者术后第2天与术前比较WBC、GPT和GOT下降不明显(均P>0.05),碱性磷酸酶(AKP)、r-谷氨酰转肽酶(r-GT)、总胆红素(TB)和直接胆红素(DB)较术前明显下降(均P<0.05)。术后无出血、穿孔及死亡病例。结论十二指肠憩室是胆石病的重要诱因,给诊疗性ERCP带来困难和风险,但只要操作者耐心、细心、小心,即使是治疗性ERCP也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憩室 胆石病 逆行性胰胆管造影
下载PDF
血清IL-23和IL-17水平变化在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0
9
作者 常旭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第2期68-69,共2页
目的探究血清白细胞介素-23(IL-23)和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变化在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分别检测血清IL-2... 目的探究血清白细胞介素-23(IL-23)和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变化在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分别检测血清IL-23以及IL-17水平。对两组血清IL-23、IL-17水平进行比较,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IL-23水平为(632.3±67.3)pg/ml,IL-17水平为(321.5±32.5)pg/ml,与对照组的(197.3±42.4)、(153.6±16.3)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性结肠炎轻度患者IL-23和IL-17水平分别为(266.2±36.4)、(187.4±28.4)pg/ml;中度患者IL-23和IL-17水平分别为(453.4±54.7)、(278.3±26.4)pg/ml;重度患者IL-23和IL-17水平分别为(895.5±121.4)、(492.4±37.6)pg/ml;随着患者病情程度的加深,IL-23、IL-17浓度水平也不断升高,且重度患者高于中度和轻度患者,中度患者高于轻度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23、IL-17水平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r=0.547,P<0.01)。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的形成与患者血清IL-23、IL-17有一定的相关性,两个指标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23 白细胞介素-17 临床诊断 应用价值
下载PDF
替普瑞酮联合法莫替丁治疗胃溃疡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洪伟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12X期81-82,共2页
目的:观察替普瑞酮联合法莫替丁在治疗胃溃疡中的作用。方法:把192例经胃镜证实的活动性胃溃疡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B组)98例,给予法莫替丁20mg,2次/d,6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A组)94例,除同样服用上述药物外,加服替普瑞酮50mg,3次/d,6周... 目的:观察替普瑞酮联合法莫替丁在治疗胃溃疡中的作用。方法:把192例经胃镜证实的活动性胃溃疡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B组)98例,给予法莫替丁20mg,2次/d,6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A组)94例,除同样服用上述药物外,加服替普瑞酮50mg,3次/d,6周后复查胃镜。结果:治疗组胃溃疡治愈率为76.6%,优于对照组(59.1%,P<0.05)。结论:替普瑞酮联合法莫替丁治疗胃溃疡可有效减轻胃黏膜损伤,提高治疗质量,减少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普瑞酮 胃溃疡 法莫替丁
下载PDF
生长抑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11
作者 郭保华 《中国当代医药》 2010年第13期65-65,共1页
目的:观察生长抑素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将本院2001年10月~2008年10月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的患者68例分为生长抑素组(治疗组,n=34)和非生长抑素常规治疗组(对照组,n=34),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氟尿嘧啶等),治... 目的:观察生长抑素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将本院2001年10月~2008年10月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的患者68例分为生长抑素组(治疗组,n=34)和非生长抑素常规治疗组(对照组,n=34),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氟尿嘧啶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6mg/d,24h持续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并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治疗组治愈30例,死亡4例,治愈率为88.2%;对照组治愈27例,死亡7例,治愈率为79.4%,治疗组总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长抑素可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生长抑素 疗效
下载PDF
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比较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升高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第2期94-94,共1页
目的观察与比较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8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48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的24例患者采用雷贝拉唑进行治... 目的观察与比较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8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48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的24例患者采用雷贝拉唑进行治疗,B组的24例患者采用奥美拉唑进行治疗,然后检测及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8周的食管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前A组与B组的食管动力学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治疗后4周及8周A组的食管动力学指标均显著地好于B组,P均<0.05。结论雷贝拉唑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明显好于奥美拉唑,因此认为雷贝拉唑在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贝拉唑 奥美拉唑 反流性食管炎 食管动力学指标
下载PDF
58例激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保华 《中国当代医药》 2010年第12期51-51,共1页
目的:探讨激素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的效果,以为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09年1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11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美沙拉嗪组(对照组)58例和美沙拉嗪联合激素组(观察组)58例,后将两组... 目的:探讨激素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的效果,以为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09年1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11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美沙拉嗪组(对照组)58例和美沙拉嗪联合激素组(观察组)58例,后将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起效时间等进行综合统计及比较。结果:治疗后发现,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起效时间也短于对照组,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加用激素进行治疗,效果好、安全性高、起效快,因此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 溃疡性结肠炎 效果
下载PDF
纳洛酮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氧代谢状态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升高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3年第20期30-31,共2页
目的观察研究纳洛酮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氧代谢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3月于本院进行常规治疗的2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为对照组,同时以25例采用常规治疗加纳洛酮治疗的25例患者为观察组,然后将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5 d、... 目的观察研究纳洛酮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氧代谢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3月于本院进行常规治疗的2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为对照组,同时以25例采用常规治疗加纳洛酮治疗的25例患者为观察组,然后将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5 d、7 d的氧代谢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5 d和7 d时的PvO2、CaO2及O2ER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较本组治疗前也明显升高,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纳洛酮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氧代谢状态的影响更为积极,有助于患者机体综合状态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洛酮 重症急性胰腺炎 氧代谢状态 影响
下载PDF
奥曲肽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洪伟 《中国卫生产业》 2012年第21期53-53,共1页
目的研究奥曲肽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研究对象为于本院2009年3月~2011年11月进行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5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加用奥曲肽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各29例,然后统计及分析比较两组... 目的研究奥曲肽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研究对象为于本院2009年3月~2011年11月进行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5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加用奥曲肽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各29例,然后统计及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缓解和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总有效率等。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低于观察组,症状体征缓解和恢复时间具长于观察组,而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却低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奥曲肽有效改善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症状体征,并且具有显效快及安全性高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曲肽 急性胰腺炎 效果
下载PDF
急性胰腺炎12例误诊原因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保华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5年第4期52-53,共2页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误诊原因分析 急性化学性炎症 2003年1月 血尿淀粉酶 1999年 自身消化 胰腺组织 其他疾病 临床医生 误诊病例 消化内科 临床工作 消化系 酶激活 病死率 不典型
下载PDF
老年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洪伟 《中国卫生产业》 2012年第23期101-101,共1页
目的探讨老年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1月于该院进行治疗的31例老年肝硬化患者为观察组,同期进行体检的31名健康人员为对照组,将2组人员的红细胞免疫功能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红细胞C3b受... 目的探讨老年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1月于该院进行治疗的31例老年肝硬化患者为观察组,同期进行体检的31名健康人员为对照组,将2组人员的红细胞免疫功能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及免疫黏附促进因子均低于对照组,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及免疫黏附抑制因子均高于对照组,且失代偿期较对照组幅度大于代偿期,P均<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老年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应给予一定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肝硬化 红细胞免疫功能 变化规律
下载PDF
内镜下治疗胆源性胰腺炎
18
作者 李洪伟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11X期11-12,共2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符合标准的有68例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内镜组和保守治疗组各34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即刻给予内科综合治疗。保守治疗组患者待病情稳定后择期手术,内镜组患者入院24h内...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符合标准的有68例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内镜组和保守治疗组各34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即刻给予内科综合治疗。保守治疗组患者待病情稳定后择期手术,内镜组患者入院24h内行EST。结果:内镜组中,25例急性轻症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经内镜治疗后,2~5d体温恢复正常;9例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患者3~8d腹部体征好转;血常规、淀粉酶及血生化1~2周基本恢复。仅1例重症患者后期发生胰腺假性囊肿,无一例因病情恶化而需中转手术。而与保守治疗组相比,内镜组在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方面都显著优于保守治疗组(P<0.05)。结论:内镜下微创治疗胆源性胰腺炎是安全可靠的,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急性 胆源性胰腺炎 EST
下载PDF
2007~2009年门脉高压症病因分析及调查
19
作者 郭保华 《中国当代医药》 2010年第11期125-125,共1页
目的:对历年门脉高压症的病因进行调查及分析,为门脉高压症的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09年1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门脉高压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年份将其分为A组(2007年1~12月组)、B组(2008年1~12月组)和C组(2... 目的:对历年门脉高压症的病因进行调查及分析,为门脉高压症的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09年1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门脉高压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年份将其分为A组(2007年1~12月组)、B组(2008年1~12月组)和C组(2009年1~12月组),后将各组患者引起门脉高压症的病因进行统计分析,并加以比较。结果:总结发现,肝硬化、慢性胰腺炎及胰腺肿瘤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其中随着年份的增加,肝硬化及慢性胰腺炎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且年龄呈下降趋势,经比较,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随着时间上年份的后延门脉高压症引起的肝硬化、慢性胰腺炎发病率越来越高,患病年龄越来越小,应加强此种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以降低疾病的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脉高压症 病因 调查
下载PDF
胃癌患者多项血清MMP的变化研究
20
作者 马升高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3年第19期5-6,共2页
目的研究观察胃癌患者多项血清MMP的变化情况。方法将2012年2月~2013年4月于本院进行诊断治疗的41例胃癌患者设置为观察组,并以同期的41例胃炎患者为对照组,然后将两组的血清MMP-2、MMP-3及MMP-9水平进行比较,同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分期... 目的研究观察胃癌患者多项血清MMP的变化情况。方法将2012年2月~2013年4月于本院进行诊断治疗的41例胃癌患者设置为观察组,并以同期的41例胃炎患者为对照组,然后将两组的血清MMP-2、MMP-3及MMP-9水平进行比较,同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分期者的血清水平。结果观察组的血清MMP-2、MMP-3及MMP-9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中分期越高的患者其血清水平也越高,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患者多项血清MMP均明显升高,且对于疾病的分期也有较高的临床检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血清 MMP 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