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立”住的豪情:从相似中突破
1
作者 勾文君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0年第1期45-47,共3页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与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高中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前两篇课文。这两首诗作有很多不同点:从体裁上看,前者为词,后者是新诗;从抒情方式上看,前者以借景抒情、即事抒情为主,后者以直抒胸...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与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高中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前两篇课文。这两首诗作有很多不同点:从体裁上看,前者为词,后者是新诗;从抒情方式上看,前者以借景抒情、即事抒情为主,后者以直抒胸臆为主。但是两首诗作在感情基调的选取和作者的豪迈情怀的抒发上,又是高度一致的。这一点,可以从"立"字的选择和使用中窥知一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借景抒情 抒情方式 《沁园春·长沙》 感情基调 直抒胸臆 第一单元 选择和使用 郭沫若
下载PDF
桃源内外大不同
2
作者 勾文君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 2018年第10期54-56,共3页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经典作品,文本呈现的"桃花源人"与"渔人"等"外人"在各个层面对比鲜明,具体表现为:二者所处的环境,有着"仙境与凡尘"的对照;二者的精神面貌,有着"斐然与木然"...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经典作品,文本呈现的"桃花源人"与"渔人"等"外人"在各个层面对比鲜明,具体表现为:二者所处的环境,有着"仙境与凡尘"的对照;二者的精神面貌,有着"斐然与木然"的区别;二者的姓名指称,有着"无名与有名"的对比;二者的出场方式,则有着"群体与个体"的不同。从以上四个层面的对比中不难发现,被人们加上语言"朴素简洁"的"标签"的《桃花源记》中,隐含着丰富的文字密码,更蕴含着陶渊明高超的文学巧思和高远的政治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文学巧思 政治理想 内外对比
原文传递
借慧眼非你莫属 懂心魂舍我其谁——谈《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看”与“被看”
3
作者 勾文君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9年第1期89-91,共3页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是小说的一个重要情节,而实际上作者希望借此情节达到的目的是“林黛玉’看’贾府”——即借林黛玉的眼睛来“看”贾府,而相伴相生的,当然是黛玉的“被看”。这“看”与“被...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是小说的一个重要情节,而实际上作者希望借此情节达到的目的是“林黛玉’看’贾府”——即借林黛玉的眼睛来“看”贾府,而相伴相生的,当然是黛玉的“被看”。这“看”与“被看”中,蕴涵小说家的绝妙匠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黛玉进贾府》 《红楼梦》 “看” 小说家 情节
下载PDF
从《氓》看《诗经》的中庸之道
4
作者 勾文君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8年第1期43-44,共2页
"子曰: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对"中庸"的推崇可见一斑。什么是"中庸"呢?孔子解释为"过犹不及";程颐解:"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可见,不管是政治上、情感上还是艺术上,... "子曰: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对"中庸"的推崇可见一斑。什么是"中庸"呢?孔子解释为"过犹不及";程颐解:"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可见,不管是政治上、情感上还是艺术上,"中庸"之道都崇尚中正平和,不偏不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之道 《诗经》 孔子
原文传递
“脸”“眼”与“魂”——细读《断魂枪》
5
作者 勾文君 曹招君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9年第7期38-40,共3页
在小说《断魂枪》中,作者着力刻画了王三胜的"脸"、孙老者的"眼"和沙子龙的"魂"这三类具有文化象征意味的人物特征,并表现了他们对武术的不同理解,进而展现了老舍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时代思考,发人深省,是... 在小说《断魂枪》中,作者着力刻画了王三胜的"脸"、孙老者的"眼"和沙子龙的"魂"这三类具有文化象征意味的人物特征,并表现了他们对武术的不同理解,进而展现了老舍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时代思考,发人深省,是文学对时代的深刻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象征 武术 细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