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夏陵区帝陵陵主新探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昌丰 《西夏学》 CSSCI 2017年第1期234-245,共12页
在西夏陵区内已编号的9座帝陵中,9号陵并非帝陵形制,李继迁和李德明的陵寝不在西夏陵区范围内,襄宗安全的康陵或未按帝陵形制修建,或是被后世损毁,也不在此范围之内。西夏陵区范围内现存8座帝陵建制的陵寝,其中1号陵是神宗遵顼之陵、2... 在西夏陵区内已编号的9座帝陵中,9号陵并非帝陵形制,李继迁和李德明的陵寝不在西夏陵区范围内,襄宗安全的康陵或未按帝陵形制修建,或是被后世损毁,也不在此范围之内。西夏陵区范围内现存8座帝陵建制的陵寝,其中1号陵是神宗遵顼之陵、2号陵是献宗德旺之陵,3号陵是毅宗谅祚之安陵,4号陵是景宗元昊之泰陵,5号陵是崇宗乾顺之显陵,6号陵是惠宗秉常之献陵,7号陵是仁宗仁孝之寿陵,8号陵是桓宗纯佑之庄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陵区 帝陵 陵主
下载PDF
西夏陵区北端建筑遗址出土文物研究
2
作者 何晓燕 金宁 《西夏学》 2016年第2期352-357,共6页
本文针对西夏陵区北端建筑遗址历次清理发掘出土文物,主要以建筑构件、瓷器、泥塑残件及残碑等进行归类整理介绍,通过对文物的比较研究为今后对北端建筑遗址性质定论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 西夏陵 北端建筑遗址 出土文物
下载PDF
西夏陵区出土“王”字纹文物和龟驮碑研究
3
作者 刘峰 王飞 温涛 《西夏学》 2022年第1期290-297,共8页
西夏陵区出土了大量建筑构件和石雕残块,通过对建筑构件和石雕残块上面的“王”字纹纹饰进行研究,依据出土文物质地、类型的不同,可具体细分为兽面“王”字纹、人面“王”字纹和龟背“王”字纹三种。“王”字纹饰看似简单,实则是王权身... 西夏陵区出土了大量建筑构件和石雕残块,通过对建筑构件和石雕残块上面的“王”字纹纹饰进行研究,依据出土文物质地、类型的不同,可具体细分为兽面“王”字纹、人面“王”字纹和龟背“王”字纹三种。“王”字纹饰看似简单,实则是王权身份的象征。同时一直以来,大家普遍认为西夏陵使用石雕力士志文支座驮碑,而龟背“王”字纹的发现,表明西夏陵区不仅采用石雕力士志文支座驮碑,还使用龟驮碑,以期通过龟这种载体来沟通冥界,延续永恒的权力。(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陵区 出土文物 “王”字纹 王权 龟驮碑
下载PDF
基于三色差值主成分分析的原位保存文化遗址轮廓变化检测方法
4
作者 李张翼 张群喜 +1 位作者 徐栋 任秀芬 《物联网技术》 2024年第1期7-10,共4页
针对原位保存的文化遗址预防性保护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照变化的三色差值主成分分析方法。该方法先将图像通过三色通道主成分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光照色差建立加权差值图像,结合阈值分割和形态学等图像处理手段,在保证不会破坏文物遗存... 针对原位保存的文化遗址预防性保护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照变化的三色差值主成分分析方法。该方法先将图像通过三色通道主成分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光照色差建立加权差值图像,结合阈值分割和形态学等图像处理手段,在保证不会破坏文物遗存环境的情况下,对大型原位土遗址轮廓进行变化检测。实验证明:该方法操作简单,易于安置,不会破坏文物的依存环境,适用于野外光照变换的监测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检测 主成分分析 原位保存 文化遗址 轮廓变化 监测
下载PDF
西夏陵“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多维思考 被引量:2
5
作者 杨蕤 王昌丰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0-46,共7页
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对重新梳理和审视西夏历史文化的内涵提出了新课题,要在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总体与局部的关系中认识其价值。从西夏历史文化、中华文明和世界历史的三个维度总结、凝练西夏历史文化的特质,进而总结归纳... 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对重新梳理和审视西夏历史文化的内涵提出了新课题,要在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总体与局部的关系中认识其价值。从西夏历史文化、中华文明和世界历史的三个维度总结、凝练西夏历史文化的特质,进而总结归纳出符合西夏陵实际状况的"突出的普遍价值",既是西夏陵申遗过程中的一项具体工作,也是西夏研究中的重要学理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陵 “突出的普遍价值” 世界文化遗产
下载PDF
从历代孔子谥号看西夏儒学的发展与贡献 被引量:4
6
作者 杨满忠 何晓燕 《西夏研究》 2015年第3期3-9,共7页
将历代孔子谥号与西夏儒学鼎盛发展两个问题结合起来,分别从孔子其人及其儒家思想、历代孔子谥号沿革与西夏孔子的地位、西夏儒学发展的巨大成就、西夏"儒学教育"的历史贡献入手,分析了西夏尊孔子为"文宣帝"、崇尚... 将历代孔子谥号与西夏儒学鼎盛发展两个问题结合起来,分别从孔子其人及其儒家思想、历代孔子谥号沿革与西夏孔子的地位、西夏儒学发展的巨大成就、西夏"儒学教育"的历史贡献入手,分析了西夏尊孔子为"文宣帝"、崇尚儒学、兴办教育的社会作用及其历史意义。仁孝中兴时期,"尊孔崇儒",尚德好礼,兴儒学,育贤才,明教化,以"文德教化"治国,把党项民族的文明进程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与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并为后来大元王朝的政治、文化统一,治国人才的培养,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础。研究西夏时期孔子的地位及其儒学贡献,是研究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及其社会文化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谥号 西夏 儒学
下载PDF
论西夏建国时期的人口规模
7
作者 张艳娟 王爽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6期18-21,共4页
西夏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区重要王朝之一,主体民族为党项羌。该国在灭亡后并没有任何一条关于其人口的记载。由于史料缺乏,迄今为止,在史学界对其人口规模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笔者试从西夏建国前党项及夏州政权的发展和西夏建国初期的... 西夏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区重要王朝之一,主体民族为党项羌。该国在灭亡后并没有任何一条关于其人口的记载。由于史料缺乏,迄今为止,在史学界对其人口规模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笔者试从西夏建国前党项及夏州政权的发展和西夏建国初期的军事力量来分析,得出西夏建国时其人口规模大概在200万左右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建国 人口规模
下载PDF
西夏三号陵出土瓦当及其研究价值探讨 被引量:2
8
作者 周伟 杨弋 《文教资料》 2008年第5期72-73,共2页
  2000年,国家文物局批复了西夏三号陵园的考古清理与保护规划,经过一年多对该陵园地面建筑遗址全方位、大面积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建筑装饰构件,如迦陵嫔伽、套兽、鸱吻、塔刹、瓦当、滴水等[1],其中,仅瓦当就数以千计.这些瓦当...   2000年,国家文物局批复了西夏三号陵园的考古清理与保护规划,经过一年多对该陵园地面建筑遗址全方位、大面积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建筑装饰构件,如迦陵嫔伽、套兽、鸱吻、塔刹、瓦当、滴水等[1],其中,仅瓦当就数以千计.这些瓦当多为泥质灰陶,也有少量的红陶和绿釉质地.圆形当面正中模印兽面纹或花卉纹.当面外缘均饰联珠纹.笔者认为,西夏三号陵园出土的这批瓦当,虽是历代极为普通的建筑材料.但对文献资料匮乏的西夏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陵 联珠纹 价值探讨
下载PDF
西夏陵瓷质和琉璃建筑构件的工艺特点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石若瑀 温睿 +4 位作者 马强 师培轶 刘峰 温涛 王文轩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7-46,共10页
琉璃建筑构件在中国历史悠久,起源于北魏,唐宋时期已在高等级建筑上大量使用,鼎盛于元明清时期。西夏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同宋辽金并立,处于琉璃瓦技术发展的重要过渡阶段。西夏陵遗址是西夏时期官式建筑的典型代表,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 琉璃建筑构件在中国历史悠久,起源于北魏,唐宋时期已在高等级建筑上大量使用,鼎盛于元明清时期。西夏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同宋辽金并立,处于琉璃瓦技术发展的重要过渡阶段。西夏陵遗址是西夏时期官式建筑的典型代表,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郊贺兰山东麓,经考古调查与发掘,出土了大批文物,包括大量建筑构件,以白瓷板瓦与各种类型的绿釉琉璃建筑构件为主,即为官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当前对西夏陵的考古工作及出土文物的研究,已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但对西夏的瓷质和琉璃建筑构件,主要是通过考古类型学与历史文献对其社会功能等加以考释,对工艺研究甚少,同时相关的技术特点与来源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研究西夏时期官式建筑材料的工艺特点,选取该遗址出土的白瓷板瓦、绿釉琉璃瓦30件,采用X射线荧光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成分分析、物相分析及显微观察。结果表明,白瓷板瓦胎体Al_(2)O_(3)含量较高,存在莫来石,釉料配方属于钙碱釉,工艺精细,与同时期灵武窑白瓷接近,应采用白瓷技术制作;绿釉琉璃瓦胎体CaO与Fe_(2)O_(3)含量较高,属于北方普通高钙易熔黏土,釉料为铜作着色剂的铅釉,与宋代绿釉琉璃瓦成分相近,符合传统的低温铅绿釉体系,可能是借鉴中原技术完成的。两种材质的瓦件都是西夏时期高等级建筑构件,官式建材的典型代表,是同时存在的,展现出西夏时期在官式建材生产技术上的多元性。但这两种技术差别较大,来源不同,反映出西夏在官式建材生产中兼容并包,在学习中原传统的同时又能紧密结合佛教文化,极具党项族的民族特色。更重要的是,西夏时期的建筑体系已趋于复杂化,可能会根据建筑不同部位、性质、等级与功能来使用不同的琉璃瓦构件,这对建筑琉璃体系的丰富与发展是极大的贡献。本工作利用科技考古分析,探究西夏时期官式建筑构件的工艺特点,讨论制作技术反映出的建筑思想伦理;进一步丰富西夏瓷质和琉璃建筑构件的研究,与宋辽金时期建筑琉璃形成对比,补充了中国古代建筑琉璃技术的研究;同时加深了对西夏官式建筑的认识,也促进了对西夏与中原地区文化融合互鉴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陵遗址 琉璃瓦 科技分析 功能复杂化
下载PDF
西夏陵出土花卉纹瓦当、滴水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晓燕 《西夏学》 CSSCI 2018年第1期128-134,共7页
西夏陵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多次考古调查与发掘,出土了大批建筑构件和珍贵文物。其中尤以瓦当、滴水数量最多,纹饰又以兽面纹居多,而为数不多的花卉纹瓦当、滴水,构图合理、纹样多变,以莲纹、菊纹、石榴纹等为主,展现了西夏陵别样... 西夏陵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多次考古调查与发掘,出土了大批建筑构件和珍贵文物。其中尤以瓦当、滴水数量最多,纹饰又以兽面纹居多,而为数不多的花卉纹瓦当、滴水,构图合理、纹样多变,以莲纹、菊纹、石榴纹等为主,展现了西夏陵别样建筑之美,也折射出西夏融合了佛教艺术与民族特色的建筑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陵 瓦当 滴水 花卉纹
下载PDF
新见西夏龙纹瓦当探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阎成红 《西夏学》 2021年第2期304-311,共8页
西夏博物馆旧藏一件编号为YXB002078的灰陶质龙纹瓦当,此前被定名为清代龙纹瓦当,经考证该瓦当为西夏时期的龙纹瓦当。该瓦当的发现与重新断代弥补了此前西夏考古中龙纹瓦当的空白,为研究西夏时期的建筑装饰与艺术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西夏博物馆旧藏一件编号为YXB002078的灰陶质龙纹瓦当,此前被定名为清代龙纹瓦当,经考证该瓦当为西夏时期的龙纹瓦当。该瓦当的发现与重新断代弥补了此前西夏考古中龙纹瓦当的空白,为研究西夏时期的建筑装饰与艺术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通过解析该瓦当的产生时代和文化意蕴,可以为西夏政权的“中国观”提供新的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瓦当纹饰 龙纹 中国观
下载PDF
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弋 周伟 《魅力中国》 2012年第34期30-31,共2页
西夏陵是我国中世纪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西夏国的皇家陵园,位于银川西郊35公里以外的贺兰山东麓的洪积扇区。方圆五十平方公里的陵区内分布着9座帝陵和二百多座陪葬墓及其它一些附属建筑遗址,揭示了消失的西夏国的陵寝... 西夏陵是我国中世纪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西夏国的皇家陵园,位于银川西郊35公里以外的贺兰山东麓的洪积扇区。方圆五十平方公里的陵区内分布着9座帝陵和二百多座陪葬墓及其它一些附属建筑遗址,揭示了消失的西夏国的陵寝制度及封建礼仪和典章制度,在中国古代寝陵制度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文章提出了西夏陵申遗的优点和难点,阐述了其中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陵 申报 世界文化遗产
下载PDF
西夏文“子盖”考
13
作者 阎成红 《西夏学》 2022年第1期26-30,共5页
西夏文“■”一词,字面义为“子盖”,其含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存在争议,有“妻之亲属”说,有“乳母”说,有“外甥女”说。在“夏译汉籍”的解读过程中,有证据表明其确切词义为“乳母”,构词心理或与藏语“乳母”一致。
关键词 西夏 乳母 夏译汉籍 贞观政要
下载PDF
西夏陵出土砖饰纹样与特点
14
作者 何晓燕 《西夏学》 2020年第2期324-330,共7页
西夏陵遗址历次调查、发掘中,采集和出土文物数以万计,以建筑材料数量最多。其中出土的花纹砖砖饰以莲纹、忍冬纹、菱格纹和石榴纹等为主,纹饰多样,图案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在中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响下,融合时代纹样发展特点,烘托出... 西夏陵遗址历次调查、发掘中,采集和出土文物数以万计,以建筑材料数量最多。其中出土的花纹砖砖饰以莲纹、忍冬纹、菱格纹和石榴纹等为主,纹饰多样,图案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在中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响下,融合时代纹样发展特点,烘托出西夏陵的建筑艺术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陵 砖饰 纹样
下载PDF
西夏陵防洪系统探析
15
作者 杨弋 《西夏学》 2022年第1期277-289,共13页
西夏陵遗址区内的各遗存能较为完好地保存近千年,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防洪系统的建立密不可分。西夏陵防洪设施可分为陵墓自身防洪系统和墓外专用防洪系统两大类,每一类又包括多种形式,体现了西夏陵防洪系统从规划设计到采... 西夏陵遗址区内的各遗存能较为完好地保存近千年,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防洪系统的建立密不可分。西夏陵防洪设施可分为陵墓自身防洪系统和墓外专用防洪系统两大类,每一类又包括多种形式,体现了西夏陵防洪系统从规划设计到采取措施、建筑外观和等级划分上具有鲜明的特点,对推断西夏帝陵修建早晚时序、现代防洪规划的编制和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陵 遗址 防洪设施
下载PDF
夏尔巴人族源问题再探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丽莺 杨浣 马升林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24-26,共3页
夏尔巴人与西夏亡国后境内党项遗民的去向没有直接的关系。他们可能和隋唐以来世居四川甘孜地区的土著族群即弭药(木雅)有亲缘关系。西藏樟木夏尔巴人、四川丹巴嘉绒藏族、康定木雅人中流行的"西夏皇族后裔说"很可能是1980年... 夏尔巴人与西夏亡国后境内党项遗民的去向没有直接的关系。他们可能和隋唐以来世居四川甘孜地区的土著族群即弭药(木雅)有亲缘关系。西藏樟木夏尔巴人、四川丹巴嘉绒藏族、康定木雅人中流行的"西夏皇族后裔说"很可能是1980年代以来一些学术观点经由媒体传炒作和输入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尔巴人 西夏 木雅
下载PDF
宁夏银川市西夏3号陵园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9
17
作者 NICRA and Yinchuan Municipal Office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Western Xia Mausoleum Precinct,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25-40,T003,T004,T005,T009,共20页
2000年~2001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西夏3号陵园进行了三次发掘,发掘面积2万余平方米。这是西夏陵区帝王陵园地面建筑遗址的第一次系统揭露,出土了大量建筑装饰构件,揭示了陵园月城与陵城垣体、门址、献殿及陵塔、鹊台、角台等建筑... 2000年~2001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西夏3号陵园进行了三次发掘,发掘面积2万余平方米。这是西夏陵区帝王陵园地面建筑遗址的第一次系统揭露,出土了大量建筑装饰构件,揭示了陵园月城与陵城垣体、门址、献殿及陵塔、鹊台、角台等建筑的形制、结构和营建规制,为研究西夏建筑、陵寝制度提供了翔实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 发掘 宁夏 西夏 3号陵园
原文传递
清代国家干预模式下的宁夏水利开发——以惠农渠的开挖为样本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飞 刘峰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1年第3期186-192,共7页
通过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惠农渠开挖相关奏折的梳理,发现在惠农渠开挖前期选址、国帑调拨、总理官员任命、物料采办、监工官弁选取、渠务进程奏报、新渠命名、试水补修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国家干预痕迹;通过对宁夏区域行政建制变... 通过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惠农渠开挖相关奏折的梳理,发现在惠农渠开挖前期选址、国帑调拨、总理官员任命、物料采办、监工官弁选取、渠务进程奏报、新渠命名、试水补修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国家干预痕迹;通过对宁夏区域行政建制变革、水利职官改设、惠农渠开挖过程等内容进行研究,发现国家干预与水利开发之间存在因成关系,水利开发与清代国家政策密切相关,在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下,采取政府干预的方式来进行水利开发,从而达到预期的施政目标。宁夏府地处特殊的时空区域,加之所处黄河优越的自然条件,形成兴水利以固边防的国家政策,清廷以这一政策为核心,最终演变为国家干预水利巩固边防的国家治理模式,在宁夏水利开发进程中,渠道新开及修浚无不体现着国家干预的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干预 宁夏水利开发 惠农渠 奏折
下载PDF
夏译汉籍中的“句式转换”译法
19
作者 阎成红 《西夏研究》 2022年第2期68-72,共5页
夏译汉籍是西夏人依据汉文典籍编译而成的著作,翻译工作贯穿其成书始终。在西夏人翻译的汉文典籍中,有许多有趣的翻译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句式转换”即为一种。在西夏文《贞观政要》《孙子兵法三注》《孟子》《大宝积经》中都可以发现... 夏译汉籍是西夏人依据汉文典籍编译而成的著作,翻译工作贯穿其成书始终。在西夏人翻译的汉文典籍中,有许多有趣的翻译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句式转换”即为一种。在西夏文《贞观政要》《孙子兵法三注》《孟子》《大宝积经》中都可以发现“句式转换”的现象,按照句型不同主要分为肯定句与反问句的互译、否定句与反问句的互译、否定句与疑问句的互译、否定句与肯定句的互译、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的互译五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译汉籍 句式转换 民族语言翻译
下载PDF
敦煌本《韩朋赋》写卷缀合及叙录
20
作者 王惠 纳姗 《丝绸之路》 2020年第3期144-147,共4页
敦煌遗书中抄写《韩朋赋》的写卷共有八件:P.2653,P.3873,S.2922,S.3227,S.3904,S.10291,S.4901,0X.1O277V;其中31.10277写卷《俄藏敦煌文献》未定名,由朱凤玉先生首先指出其是《韩朋赋》的另一种写卷;S.39O4、S.1O291和S.49O1实为一件... 敦煌遗书中抄写《韩朋赋》的写卷共有八件:P.2653,P.3873,S.2922,S.3227,S.3904,S.10291,S.4901,0X.1O277V;其中31.10277写卷《俄藏敦煌文献》未定名,由朱凤玉先生首先指出其是《韩朋赋》的另一种写卷;S.39O4、S.1O291和S.49O1实为一件写卷断裂为三,可借助拼图直观展示。八件敦煌本《韩朋赋》写卷各有特点,对其进行集中性叙录提要既可以资读者之概要,又可以助研究之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朋赋 写卷缀合 写卷叙录 10277V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