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率变异性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40
1
作者 尹红霞 陶贵周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432-433,共2页
关键词 心率变异性 临床应用 心率 自主神经系统 心血管疾病
下载PDF
卡维地洛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高频 王庆茹 陆红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2年第12期1795-1796,共2页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 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变化及卡维地洛对其影响。方法 选择CHF患者 80例和 30例健康人作 QTd测量 ,80例 CHF患者随机分为卡维地洛治疗组 (32例 )和常规治疗组 (48例 ) ,比较 2组治疗前后 QTd的变化...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 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变化及卡维地洛对其影响。方法 选择CHF患者 80例和 30例健康人作 QTd测量 ,80例 CHF患者随机分为卡维地洛治疗组 (32例 )和常规治疗组 (48例 ) ,比较 2组治疗前后 QTd的变化。结果  CHF患者的 QTd明显高于健康人 (P<0 .0 1) ;卡维地洛组治疗后 CHF患者的QTd明显缩短 (P<0 .0 1) ;CHF伴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者与不伴有者相比 ,QTd明显延长 (P<0 .0 1)。结论  QTd在CHF患者明显延长 ,且能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卡维地洛能缩短 CHF患者 QT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维地洛 充血性心力衰竭 QT离散度 心电描记术 药物疗法 恶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3例(摘要)
3
作者 张玉东 陶贵周 《海南医学》 CAS 2002年第11期82-82,共1页
目的 :探讨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的发生原因及处理。资料及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 3例 ,2男 1女 ,平均年龄 5 6岁。 1例为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 ,RCA中段 80 % -90 %狭窄 ,LCX中段 80 %狭窄 ,于AMI后 5 0天行PTCA支架植... 目的 :探讨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的发生原因及处理。资料及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 3例 ,2男 1女 ,平均年龄 5 6岁。 1例为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 ,RCA中段 80 % -90 %狭窄 ,LCX中段 80 %狭窄 ,于AMI后 5 0天行PTCA支架植入术 ,RCA、LCX各一枚。另 2例均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LAD近中段 90以上狭窄 ,分别在AMI后 1个月、40天行PTCA及支架植入术、病变处各一枚。 3例患者分别在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 3 0min、第 2天、第 4天出现胸痛 ,心电图示ST段抬高。再次进入导管室造影显示于支架前端有血栓形成 ,TIMI血流Ⅰ -Ⅱ级 ,再次进行PTCA ,其中 1例又植入支架 1枚 ,1例进行冠脉内给予尿激酶 2 5万 μ 2 0min。结果 :3例患者经过上述处理后胸痛消失、ST回落 ,造影显示TIMI血流Ⅲ级。 1周后出院。讨论 :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是PCI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多与术前抗血小板、抗凝不充分以致造成血液呈多高凝状态有关 ,其次 ,病变解剖部位如复杂病变、多支病变、血管直径较小等因素相关 ,另外在操作过程中 ,造成冠状动脉夹层 ,残余狭窄 >3 5 % ,球囊过大 (与血管内径比 >1)也是其形成常见原因。处理上应从预防着手如术前充分抗血小板、抗凝 ,近日有人将氯吡格雷替代抵克立得可提高抗凝、抗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血栓形成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支架植入术 并发症 亚急性血栓形成
下载PDF
误诊为慢性综合征1例
4
作者 陶贵周 刘仁光 +2 位作者 张英杰 王高频 高航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2年第10期1597-1597,共1页
关键词 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慢性综合征 误诊 射频消融术 永久性人工起搏器
下载PDF
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分型研究现状
5
作者 郑智超 《锦州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59-60,共2页
关键词 高血压 左室肥厚 分型 研究现状 诊断 预防
下载PDF
缬沙坦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神经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影响
6
作者 王高频 王庆茹 《中国综合临床》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683-684,共2页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变化及缬沙坦对其影响。方法检测 4 8例心力衰竭患者及 2 0例健康者血内皮素 (ET 1)、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浓度。将 4 8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常规...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变化及缬沙坦对其影响。方法检测 4 8例心力衰竭患者及 2 0例健康者血内皮素 (ET 1)、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浓度。将 4 8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常规治疗组 2 6例 ,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 ;缬沙坦治疗组 2 2例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缬沙坦 80mg ,每日1次 ,两组患者均治疗 1个月。并设健康对照组 2 0例。观察ET 1、AngⅡ和TNF α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①心力衰竭患者ET 1、AngⅡ和TNF 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②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力衰竭症状均有明显改善 ,但以缬沙坦治疗后ET 1和TNF α水平下降显著 (P <0 .0 1)。结论神经内分泌激素及细胞因子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有关 ,缬沙坦治疗在改善心功能的同时 ,可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和细胞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 缬沙坦 神经激素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