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景天苷预处理脂肪干细胞促进糖尿病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1
1
作者 杨金龙 张荣明 +2 位作者 魏巍 汤锋 陈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8-313,共6页
目的研究红景天苷预处理脂肪干细胞(ADSCs)促进糖尿病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分离ADSCs,分别用低糖培养基、高糖培养基、红景天苷联合高糖培养基处理,检测细胞的增殖、迁移及角蛋白19(CK19)、CD3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 目的研究红景天苷预处理脂肪干细胞(ADSCs)促进糖尿病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分离ADSCs,分别用低糖培养基、高糖培养基、红景天苷联合高糖培养基处理,检测细胞的增殖、迁移及角蛋白19(CK19)、CD3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制备糖尿病皮肤创面大鼠模型,移植ADSCs或红景天苷预处理的ADSCs,观察创面愈合情况,检测创面中Ⅰ型胶原(Col-I)、Ⅲ型胶原(Col-Ⅲ)及CK-19、CD31、α-SMA的表达。结果高糖组ADSCs的A490、迁移数目及CK-19、CD31、α-SMA的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高糖+红景天苷组ADSCs的A490、迁移数目及CK-19、CD31、α-SMA的表达量均高于高糖组(P<0.05);ADSCs组、红景天苷+ADSCs组大鼠的创面愈合率及创面中Col-Ⅰ、Col-Ⅲ、CK-19、CD31、α-SMA的表达量均增加(P<0.05)且红景天苷+ADSCs组的创面愈合率及创面中Col-Ⅰ、Col-Ⅲ、CK-19、CD31、α-SMA的表达量均高于ADSCs组(P<0.05)。结论红景天苷预处理ADSCs能够促进糖尿病大鼠皮肤创面的愈合,促进ADSCs增殖、迁移和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干细胞 红景天苷 预处理 糖尿病皮肤溃疡
下载PDF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刺激淋巴细胞过度产生IL-6与难愈性感染的潜在联系 被引量:1
2
作者 宋立 刘鹏 +2 位作者 宋明强 薄金双 张荣明 《新医学》 2020年第10期741-746,共6页
目的评价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与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刺激淋巴细胞分泌相关细胞因子IL-6的差异。方法培养2种类型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革兰染色后观察细菌形态,用质谱分析鉴定菌型,将所获的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与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菌株... 目的评价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与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刺激淋巴细胞分泌相关细胞因子IL-6的差异。方法培养2种类型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革兰染色后观察细菌形态,用质谱分析鉴定菌型,将所获的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与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分别与淋巴细胞共培养,分别设为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淋巴细胞组与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淋巴细胞组,再设加入磷酸盐缓冲液(PBS)组为对照组,即PBS+淋巴细胞组。采用流式法分析观察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于6、24、48 h细胞因子分泌情况。结果培养所得的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与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细菌形态完好;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淋巴细胞组及PBS+淋巴细胞组的上清液中几乎检测不到IL-6,而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淋巴细胞组可见大量IL-6分泌(P<0.05);相对于PBS+淋巴细胞组,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淋巴细胞组与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淋巴细胞组均可分泌TNF-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刺激了淋巴细胞分泌大量的炎性因子IL-6,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无此特点;基于IL-6具有促进该类细菌增殖的特性,这可能是临床上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难愈性的一个潜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白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难愈性感染
下载PDF
复合同种异体类雪旺细胞的异种神经支架修复面神经损伤的早期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毛旭 马艳梅 孙妍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6-123,共8页
目的探讨化学联合冻融方式处理的脱细胞异种神经支架复合体外培养的同种异体类雪旺细胞后修复面神经损伤的实验效果。方法取日本大耳白兔腹股沟脂肪垫,通过单酶消化法体外培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opose-deribed stem cell,ADSCs),并通... 目的探讨化学联合冻融方式处理的脱细胞异种神经支架复合体外培养的同种异体类雪旺细胞后修复面神经损伤的实验效果。方法取日本大耳白兔腹股沟脂肪垫,通过单酶消化法体外培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opose-deribed stem cell,ADSCs),并通过化学试剂及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体外定向诱导成类雪旺细胞(schwann cell-like cell lineages,SCs-like);取Wistar大鼠双侧坐骨神经,通过化学联合冻融的方式制备脱细胞异种神经支架。使用Di OC16(3)荧光探针进行类雪旺细胞的标记。建立兔面神经5 mm的缺损模型,以不同移植物确立3组实验分组(n=10):A组(自体神经修复组);B组(复合Di OC16-SCs的异种神经支架修复组);C组(单纯异种神经支架修复组)。术后8周通过再生神经的电生理、有髓神经纤维密度及特异性蛋白定量评价神经功能的早期修复效果。结果术后各组动物分笼饲养,均存活良好。解剖时发现各组动物再生神经连续性及完整性均良好,未形成明显的神经瘤。术后8周各组术侧动作电位潜伏期延长,A、B组明显快于C组,且A组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苯胺蓝染色计算再生有髓神经纤维密度,A、B组明显高于C组(P<0.05),A、B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生神经内特异性蛋白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染色观察,可见A、B组内NGF及BDNF的蛋白含量均高于C组(P<0.05),且A组NGF蛋白含量最高,B组BDNF蛋白含量最高。结论复合体外定向诱导的类雪旺细胞的脱细胞异种神经支架在修复面神经5 mm的缺损中早期获得的修复效果与自体神经的修复效果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缺损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类雪旺细胞 异种神经支架
下载PDF
无保护会阴接生技术对初产妇分娩效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郭思彤 马艳梅 +1 位作者 燕楠 毛旭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第35期168-170,共3页
目的探讨无保护会阴接生技术对初产妇分娩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在锦州市某妇产医院选择自然分娩的初产妇300例(经过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试验对象),参加此项研究的产妇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试验组(150例)和对照组(150例)。试验组采... 目的探讨无保护会阴接生技术对初产妇分娩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在锦州市某妇产医院选择自然分娩的初产妇300例(经过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试验对象),参加此项研究的产妇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试验组(150例)和对照组(150例)。试验组采用无保护会阴接生法接生,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接生方法接生。结果比较两组产妇会阴侧切率,会阴裂伤程度,产后2 h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产后疼痛等情况。试验组会阴侧切率和裂伤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出血量和产后24 h疼痛评分小于对照组(P <0.05)。结论无保护会阴接生技术可以有效降低临床中第二产程的会阴侧切率,减轻会阴撕裂程度和产后出血量,减轻产妇产后会阴疼痛程度,对新生儿出生结局无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保护会阴接生技术 初产妇 分娩效果 自然分娩 新生儿 产后疼痛
下载PDF
老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衰弱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毛旭 马艳梅 +3 位作者 常潇匀 孙妍娜 刘倩倩 刘静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第17期154-157,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衰弱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蒂尔堡衰弱评估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对480名老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老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衰弱... 目的探讨老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衰弱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蒂尔堡衰弱评估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对480名老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老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衰弱总分为(7.92±3.08)分,衰弱发生率为89.79%;(2)年龄、诊断、文化程度、收入、运动、医疗保险和化疗、抑郁、心理弹性对衰弱有显著影响(P<0.05);(3)衰弱与抑郁呈正相关(r=0.550,P<0.01),衰弱与心理弹性呈负相关(r=-0.511,P<0.01);(4)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年龄、医疗保险、抑郁的心理障碍、躯体障碍、运动、心理弹性的乐观性、坚韧性是其衰弱的影响因素。结论老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衰弱现状不容乐观,提高心理弹性、改善抑郁情绪,保护衰弱高危人群,有助于降低衰弱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弱 老年 肿瘤 心理弹性 抑郁 住院患者
下载PDF
面部脂肪填充128例回顾分析
6
作者 申锦帆 张荣明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94-97,共4页
目的回顾分析医院128例面部脂肪填充患者临床资料,探析自体脂肪移植在面部填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采用自体脂肪填充进行面部填充手术治疗的128例患者病历资料,全部患者在接受填充治疗后随访... 目的回顾分析医院128例面部脂肪填充患者临床资料,探析自体脂肪移植在面部填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采用自体脂肪填充进行面部填充手术治疗的128例患者病历资料,全部患者在接受填充治疗后随访1年,评价并观察128例患者填充治疗效果,记录术后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脂肪吸收情况,并列举典型案例。结果128例患者面部脂肪填充效果优、良、可、差分别为64例、56例、4例、4例,填充优良例数为120例,优良率为93.75%;术后随访期间,128例患者中发生感染7例、脂肪团块4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59%(11/128),无脂肪液化、钙化、硬结等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128例患者各部位脂肪注射均明显吸收,仅有少部分患者吸收率较低,主要为1例面颊部、1例额颞部,总吸收率为98.44%(126/128),整体吸收效果理想。1例35岁女性术前存在明显的面颊部与额颞部凹陷,经自体面部脂肪填充1个月后,脂肪吸收明显,2.5个月注射部位饱满,6个月、1年后随访结果显示注射效果稳定,达到预期。结论面部脂肪填充用于面部凹陷填充治疗,脂肪吸收好、存活率高、稳定性佳,填充后未见并发症发生,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填充 自体脂肪填充 吸收 成活 安全性
下载PDF
circSEC31A调控miR-324-5p对脂肪干细胞增殖、凋亡和成骨分化的影响
7
作者 刘畅 张荣明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期18-24,共7页
目的探讨环状非编码RNA SEC31A(circSEC31A,又名hsa_circ_0006618)对脂肪干细胞增殖、凋亡和成骨分化的影响和机制。方法在脂肪干细胞中分别转染sh-circSEC31A和LV-circSEC31A后,细胞增殖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凋亡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ir... 目的探讨环状非编码RNA SEC31A(circSEC31A,又名hsa_circ_0006618)对脂肪干细胞增殖、凋亡和成骨分化的影响和机制。方法在脂肪干细胞中分别转染sh-circSEC31A和LV-circSEC31A后,细胞增殖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凋亡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ircSEC31A和miR-324-5p靶点结合情况采用双荧光素酶测定法检测;成骨分化相关分子RUNX2和OPN的mRNA和蛋白水平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结果在脂肪干细胞中转染sh-circSEC31A后能够明显抑制细胞的增殖和成骨分化相关分子RUNX2、OPN的表达水平(P<0.05),促进细胞的凋亡(P<0.05)。在脂肪干细胞中转染LV-circSEC31A后能够明显促进细胞的增殖和成骨分化相关分子RUNX2、OPN的表达水平(P<0.05),抑制细胞的凋亡(P<0.05)。双荧光素酶结果显示circSEC31A能够靶向结合miR-324-5p(P<0.05)。回复实验显示,在脂肪干细胞中共转染LV-circSEC31A和miR-324-5p mimics后能够反转单独转染LV-circSEC31A对脂肪干细胞增殖、凋亡和成骨分化的影响;共转染LV-circSEC31A和miR-324-5p inhibitors后能够进一步加强单独转染LV-circSEC31A对脂肪干细胞增殖、凋亡和成骨分化的影响。结论circSEC31A能够通过靶向调控miR-324-5p参与脂肪干细胞增殖、凋亡和成骨分化,circSEC31A可能成为干预脂肪干细胞生物学功能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rcSEC31A miR-324-5p 脂肪干细胞 增殖 凋亡 成骨分化
下载PDF
复合脂肪来源干细胞的脱细胞异种神经联合富血小板血浆修复兔面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孙妍娜 张荣明 +1 位作者 毛旭 张孟姝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36-744,共9页
目的探讨复合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的脱细胞异种神经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修复兔面神经损伤的早期效果。方法取15只3月龄雌性SD大鼠双侧坐骨神经进行脱细胞处理,作为异种神经移植体... 目的探讨复合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的脱细胞异种神经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修复兔面神经损伤的早期效果。方法取15只3月龄雌性SD大鼠双侧坐骨神经进行脱细胞处理,作为异种神经移植体。取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颈背部脂肪垫,采用Ⅰ型胶原酶单独消化法分离培养ADSCs;兔耳静脉采血后经两步离心法提取PRP;观察不同体积分数PRP对ADSCs增殖的影响,以及诱导其为类雪旺细胞可行性。取第3代ADSCs,CM-Dil活细胞染色剂标记后,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标记及传代后荧光衰减情况。另取32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建立左侧面神经1 cm长缺损模型,随机分成4组(n=8),A、B、C、D组分别采用CM-Dil-ADSCs复合脱细胞异种神经+自体PRP、CM-Dil-ADSCs复合脱细胞异种神经、脱细胞异种神经、自体神经移植修复神经缺损。术后1、8周静态下测量各组动物左侧上唇与面正中线成角(θ角);4、8周神经电生理检测记录神经传导速度;8周荧光显微镜观察A、B组再生神经远近端CM-Dil-ADSCs数量,各组再生神经甲苯胺蓝染色计数有髓神经纤维、透射电镜观察再生神经纤维结构。结果 5%~20%PRP均能促进ADSCs增殖,经20%PRP诱导后细胞S-100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ADSCs经CM-Dil标记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示细胞标记率达90%以上,被标记细胞传代后细胞增殖良好,传代后荧光稍衰减。术后各组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术后1周各组动物面部均发生不同程度功能障碍,A、B、C、D组左侧θ角分别为(53.4±2.5)、(54.0±2.6)、(53.7±2.4)、(53.0±2.1)°,均显著低于健侧(P<0.05);术后8周分别为(61.9±4.7)、(56.8±4.2)、(54.6±3.8)、(63.8±5.8)°,与健侧及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体观察各组动物再生神经完整性及连续性均良好。术后4、8周神经电生理检测示,A、D组神经传导速度均显著快于B、C组,B组快于C组(P<0.05),A、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荧光显微镜观察示,A组移植神经远、近端横断面均可见大量CM-Dil-ADSCs通过,B组通过细胞相对较少。甲苯胺蓝染色示,A、D组有髓神经纤维密度均显著高于B、C组,B组高于C组(P<0.05);A、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示,D组有髓神经纤维鞘直径大、壁厚,形态规则;A组髓鞘形态与D组相似;B、C组髓鞘形态不规则,直径小、壁薄。结论 ADSCs可以作为种子细胞在体内存活,并可在PRP诱导下分化为类雪旺细胞,与脱细胞异种神经复合后修复兔周围神经损伤可获得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神经 面神经修复 脂肪来源干细胞 脱细胞异种神经 富血小板血浆
原文传递
miR-138通过靶向下调endoglin抑制黑素瘤细胞侵袭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3
9
作者 魏巍 杨金龙 陈峻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46-753,共8页
目的研究miR-138通过靶向下调endoglin抑制黑素瘤细胞侵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培养黑素瘤细胞株WM451、WM266-4、SK-MEL-2、A375及正常表皮黑素细胞株HEMa-LP,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138的表达水平。WM451细胞分组并转染阴性对照(NC)m... 目的研究miR-138通过靶向下调endoglin抑制黑素瘤细胞侵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培养黑素瘤细胞株WM451、WM266-4、SK-MEL-2、A375及正常表皮黑素细胞株HEMa-LP,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138的表达水平。WM451细胞分组并转染阴性对照(NC)mimic、miR-138 mimic、NC siRNA、endoglin siRNA、pcDNA3.1质粒、pcDNA3.1-endoglin质粒,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138的表达水平及endoglin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endoglin的蛋白表达水平,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数目,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38靶向endoglin基因mRNA 3'UTR;稳定转染阴性对照慢病毒或miR-138慢病毒的WM451细胞,尾静脉注射进入小鼠体内,21 d后观察肺内肿瘤结节数目。结果WM451、WM266-4、SK-MEL-2、A375细胞中miR-138的表达水平低于HEMa-LP,且WM451中miR-138的表达水平最低;miR-138组WM451细胞的侵袭数目、endoglin表达水平、野生型endoglin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荧光活力均低于NC组;si-endoglin组WM451细胞的侵袭数目低于si-NC组;pcDNA3.1-endoglin+miR-138组WM451细胞的侵袭数目高于pcDNA3.1+miR-138组;miR-138组肺内肿瘤结节数目少于NC组。结论miR-138能够抑制黑素瘤细胞的侵袭,靶向下调endoglin是介导这一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素瘤 miR-138 ENDOGLIN 侵袭 靶基因
下载PDF
脂肪技术之三:提高脂肪成活率技术
10
作者 张军 王志强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10期636-638,共3页
游离脂肪移植技术在整形外科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而脂肪移植后并发症较多,低且不稳定的成活率仍是严重制约脂肪移植技术开展的主要原因,如何提高脂肪移植的成活率一直以来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以"fat grafting"和"... 游离脂肪移植技术在整形外科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而脂肪移植后并发症较多,低且不稳定的成活率仍是严重制约脂肪移植技术开展的主要原因,如何提高脂肪移植的成活率一直以来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以"fat grafting"和""fat transplantation"为关键词,通过PubMed数据库检索近20年来与提高脂肪移植成活率研究相关的文献,现就提高脂肪移植成活率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移植 脂肪成活率 脂肪技术 美容整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