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胆碱能药物联合β2受体激动剂对COPD患者对肺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
1
作者 张伟芳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1年第9期2-2,4,共2页
分析抗胆碱能药物联合β2受体激动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对肺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9月~12月我院收治的COPD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42例,前者采用抗胆碱... 分析抗胆碱能药物联合β2受体激动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对肺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9月~12月我院收治的COPD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42例,前者采用抗胆碱能药物溴化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后者在此基础上加用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硫酸盐,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变化以及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的各项肺功能指标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35/42),研究组为97.62%(41/42),差异显著(P<0.05);考察两组患者肺部啰音及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研究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口干、心跳加快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胆碱能药物联合β2受体激动剂可显著改善COPD患者肺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D Β2受体激动剂 抗胆碱能药物 肺功能 总有效率
下载PDF
依达拉奉治疗脑卒中的合理用药探讨
2
作者 张伟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11期277-279,共3页
分析依达拉奉应用于脑卒中治疗中的合理用药效果。方法:依据入院时间顺序将本院收治的70例脑卒中患者分别平均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时间范围为2019年10月~2020年10月)。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在此前提下,为观察组联合开展依达拉奉用药治疗... 分析依达拉奉应用于脑卒中治疗中的合理用药效果。方法:依据入院时间顺序将本院收治的70例脑卒中患者分别平均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时间范围为2019年10月~2020年10月)。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在此前提下,为观察组联合开展依达拉奉用药治疗及相应的用药指导。比较两组接受临床开预后的治疗有效率、神经功能水平、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例。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7.14%)相对更高,P<0.05;其神经功能评分(15.34±1.46分)相对更低,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的各血流动力学指标数值均相对更高,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颈动脉平均血流量(9.30±1.49cm3/s)及平均血流速度指标数值(18.69±3.90cm/s)均相对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用药不良反应总发生率(8.57%)相对更低,P<0.05。结论:使用依达拉奉为脑卒中患者开展用药治疗干预的效果较为显著,可有效提升整体疗效,而在此基础上,为患者实施针对性用药指导,则可明显降低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提升合理用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脑卒中 合理用药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不同抗生素方案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药学作用探讨
3
作者 张伟芳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1年第9期184-184,186,共2页
分析针对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不同的抗生素治疗方案的药学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2月我院收诊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B、C、D 4组,A组(30例)纳入病例均接受头孢唑肟钠治疗,B组(30例)纳入病例均接受左氧氟沙星... 分析针对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不同的抗生素治疗方案的药学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2月我院收诊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B、C、D 4组,A组(30例)纳入病例均接受头孢唑肟钠治疗,B组(30例)纳入病例均接受左氧氟沙星治疗,C组(30例)纳入病例均接受头孢曲松钠治疗,D组(30例)纳入病例均接受阿奇霉素治疗。对比4组临床疗效及治疗费用差异。结果:各组间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 (P>0.05);对组间治疗费用方面进行对比,D组费用最高,其次为A组、C组,B组费用最低,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 (P<0.05)。结论:使用头孢唑肟钠、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钠、阿奇霉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且上述不同抗生素方案的疗效较接近,其中,左氧氟沙星较其他几种不同抗生素药物的经济效果更加显著,临床治疗时应结合患者个人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用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呼吸道感染 抗生素治疗 临床效果 药学作用
下载PDF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分析及临床合理用药探讨
4
作者 张伟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9期9-9,11,共2页
探讨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合理用药干预措施。 方法:将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于本院接受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的100例患者资料择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员于研究开展期间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用药患者的病历资料展开全... 探讨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合理用药干预措施。 方法:将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于本院接受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的100例患者资料择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员于研究开展期间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用药患者的病历资料展开全面分析,并对用药不良反应的具体发生情况进行进一步探讨。观察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具体给药途径、药物使用类别占比、用药不良反应具体类型、发作时间及针对性处理效果。 结果:依据调查统计结果可得知,在本研究所分析的100例接受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资料中,用药途径为口服用药的患者共计41例,其中出现用药不良反应的患者共计4例,占比为9.76%(4/41);用药途径为静脉用药的患者共计59例,其中出现用药不良反应的患者共计14例,占比为23.73%(14/59)。且接受左氧氟沙星用药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占比(5.56%)最低,接受依诺沙星用药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占比(33.33%)最高。此外,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占比为50.00%(9/18),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占比为27.78%(5/18),变态反应的占比为16.67%(3/18),肝脏毒性表现的占比为5.56%(1/18);用药30min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占比最高,伴随用药时间的延长,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亦明显下降。 结论:喹诺酮类抗菌药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虽相对较低,但临床方面仍需加强上述治疗药物的用药监管力度,以有效提升临床用药合理性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诺酮类抗菌药 不良反应 临床合理用药 给药途径
下载PDF
青霉素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学作用研究
5
作者 张伟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10期543-545,共3页
探讨青霉素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学作用。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本院接受抗生素药物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170例患者选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员需对本次研究纳入的170例接受抗生素药物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资料展开全面... 探讨青霉素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学作用。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本院接受抗生素药物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170例患者选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员需对本次研究纳入的170例接受抗生素药物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资料展开全面分析,同时对用药不良反应的具体类型、青霉素用药方式、不良反应发生后的临床处理效果等方面的具体信息展开相应整理,进而整体性分析青霉素类药物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学作用。分析不同类型青霉素用药不良反应的分布及占比情况、青霉素用药所致不良反应患者的用药方式及药物剂型分布情况、青霉素药物具体用药类型及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转归情况。结果:依据170例接受抗生素药物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资料分析结果可知,青霉素用药不良反应发作区域中的皮肤及其附属器官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占比最高,泌尿及血液系统的青霉素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最低。此外,青霉素静脉用药途径占比高于口服用药;且静脉用药药物剂型以粉针型占比最高,而口服用药药物剂型则应片状占比最高;舒他西林所引起的用药不良反应占比最高。170例接受抗生素药物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均及时进行了针对性治疗干预;治疗结果显示,治愈患者占比较高。结论:青霉素类药物所引发的用药不良反应表现的发作部位多位于皮肤及其附属器官,以静脉用药方式所引发的不良反应最为常见,患者在接受不良反应相关针对性治疗后的疗效较为理想,依据青霉素类药物的药学特征开展合理用药干预,可有效控制用药不良反应,提升用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霉素类药物 不良反应 药学作用
下载PDF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药学作用评价
6
作者 张伟芳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1年第8期190-190,192,共2页
分析阿司匹林在抗血小板治疗中的药学作用。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本院接受治疗干预的40例冠心病患者择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阿司匹林开展抗血小板治疗用药。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表现发... 分析阿司匹林在抗血小板治疗中的药学作用。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本院接受治疗干预的40例冠心病患者择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阿司匹林开展抗血小板治疗用药。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表现发生概率,同时观察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疗效水平、不良心血管事件及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概率。 结果:治疗前,在40例患者中,出现血小板聚集表现的患者共有29例,占比为72.50%(29/40);治疗后,在40例患者中,出现血小板聚集表现的患者共14例,占比为35.00%(14/40);全部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血小板聚集表现发生概率明显低于治疗前(X2值=11.314,P<0.05)。治疗后,在40例患者中,疗效水平为显效的患者共有29例,占比为72.50%(29/40);为有效的患者共有10例,占比为25.00%(10/40);为无效的患者共有1例,占比为2.50%(1/40);全部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97.50%(39/40)。治疗后,在40例患者中,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患者共有1例,占比为2.50%(1/40);出现用药不良反应的患者共有4例,占比为10.00%(4/40)。结论:阿司匹林在抗血小板治疗中可产生较为显著的药学作用,虽存在一定的用药风险,但依据患者的病情现状及治疗药物特性开展针对性用药,则可有助于提升药物治疗效果,改善整体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抗血小板治疗 药学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