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示儿》赏析
- 1
-
-
作者
曹明富
-
机构
镇雄县坡头中心校
-
出处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1992年第12期21-21,共1页
-
文摘
这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绝作,也是他的杰作。陆游(1125-2110)宋代山阴人。他的一生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曾经是朝庭要员,又曾经是平头百姓;曾经是横戈跃马,又曾经是僵卧孤村。几曹排挤,几经贬谪,仕图失意,报国无门。空有凌云壮志,却只能伤春悲秋;空有生花妙笔,却只能吟风弄月;空有猎虎毫情,却只能锄瓜种豆。尽管如此,诗人耿耿于怀的并不是个人的得失,而是祖国的统一,人民的安宁,而这种感情在这首诗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
关键词
伤春悲秋
忘忧
坎坎坷坷
朝庭
二句诗
事使
州同
毫无意义
弥留之际
千万不要忘记
-
分类号
G527.74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
-
题名枫叶流丹染深秋──杜牧诗《山行》赏析
- 2
-
-
作者
曹明富
-
机构
镇雄县坡头中心校
-
出处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1999年第17期36-36,共1页
-
-
关键词
《山行》
杜牧
霜叶红
寻幽访胜
石径
晚唐诗坛
诗人情感
咏史诗
古朴自然
封建文人
-
分类号
G623.2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平凡语 手足情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欣赏
- 3
-
-
作者
曹明富
-
机构
云南镇雄县坡头中心校
-
出处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1991年第12期20-20,共1页
-
文摘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这是被称为“诗佛”的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虽用语平凡,却体现了手足情深。千百年来,身处异地他乡的游子旅客,每逢佳节,往往脱口而诵此篇,寄托怀乡思亲之情。本诗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身处异地的诗人思念家乡的兄弟,第二层写家乡的兄弟想念身处异地的诗人。诗中。
-
关键词
手足情
凡语
七言绝句
诗佛
思亲
异地他乡
关山难越
学语文
文学作品
登高望远
-
分类号
G527.74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
-
题名“y、w”是不是声母
- 4
-
-
作者
曹明富
-
机构
镇雄县坡头中心校
-
出处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1992年第Z2期46-46,共1页
-
文摘
在汉语拼音的教学中,有的老师常把“y、w”与声母合为一类进行教学。这是因为“v、w”和声母一样具有拼合音节的功能。于是,有的老师误认为“y、w”就是声母。实际上,“y、w”并不是声母。因为,声母是一个音节开头的辅音。以 y、w为首的音节,虽然 y、w 也处于开头的地位,但它们是元音而不是辅音,所以它们不是声母。那它们究意是什么呢?
-
关键词
单韵
复韵
书写形式
-
分类号
G527.74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
-
题名正确使用“哪”和“那”
- 5
-
-
作者
曹明富
-
机构
镇雄县坡头中心校
-
出处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1991年第Z2期41-41,共1页
-
文摘
几年来,我在学生的作业、教师的备课笔记以及一些报刊杂志中,发现“哪”和“那”误用的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我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读音相近。“哪”和“那”同属一个音节(na),只是在声调上略有不同。作代词、连词时,“哪”是上声,(nǎ),而“那”则为去声(nà)。如果发音不够准确,再加上方言的影响,就容易把它们读成同音;其二,形体相似。在外形上,“哪”比“那”多一个“口”旁,二者形体较为相似,于是,有人把它们当成一对孪生姐妹。其三,词义模糊。
-
关键词
孪生姐妹
上略
-
分类号
G527.74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