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4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指向“9步5课”:《寂静的春天》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路径与实施策略
1
作者 郎镝 于雅秋 朱传敏 《辽宁教育》 2024年第11期51-53,共3页
作为科技类文体整本书阅读的代表,《寂静的春天》的教学对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形成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路径,强调任务驱动、专题指导等方面的设计操作,从真实情境的任务设计、整体视角的教学实施、以考促教的教学评价入... 作为科技类文体整本书阅读的代表,《寂静的春天》的教学对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形成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路径,强调任务驱动、专题指导等方面的设计操作,从真实情境的任务设计、整体视角的教学实施、以考促教的教学评价入手,使教师的“教”更有抓手,学生的“学”更加深刻,从而落实新课程理念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寂静的春天》 教学路径 实施策略
下载PDF
文学疾病叙事的医患主体间性诠释 被引量:2
2
作者 向扬 高红梅 +1 位作者 常非 王轶楠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45,55,共5页
在人文医学领域,疾病叙事是患者与医者生命书写的一部分和建构自我主体性的叙事方法;文学史上的疾病叙事具有清晰的发展脉络,并逐步获得作为文学主题的独立地位。叙事医学的视角下,文学文本中的疾病叙事言说疾病的“不可见”维度,弥合... 在人文医学领域,疾病叙事是患者与医者生命书写的一部分和建构自我主体性的叙事方法;文学史上的疾病叙事具有清晰的发展脉络,并逐步获得作为文学主题的独立地位。叙事医学的视角下,文学文本中的疾病叙事言说疾病的“不可见”维度,弥合“可见”与“不可见”的裂痕。以白先勇的两部短篇小说为样本,对文学文本中的疾病叙事做了具体的叙事医学阐释,说明其从对“不可见”的具身体验的言说走向肉灵跨越的身心救赎的丰富意蕴;同时指出过往疾病叙事中医者角色的缺席,提出利用文学文本疾病叙事建立医患主体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医学 疾病叙事 医患主体间性
下载PDF
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策略探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宇 邱阳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84-187,共4页
大单元教学是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合理的教学目标能更好地引领教学设计,因此探讨教学目标的设计策略是大单元教学研究中尤为重要的课题。为了更科学、准确地设计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在掌握学生学习... 大单元教学是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合理的教学目标能更好地引领教学设计,因此探讨教学目标的设计策略是大单元教学研究中尤为重要的课题。为了更科学、准确地设计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在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研读课程标准,把握教学大致方向,依据教学内容提取单元大概念,对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化、结构化重组,并对接核心素养,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大单元 教学目标
下载PDF
南宋文人赏石审美新风
4
作者 邓锋 姜勇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4-203,共10页
南宋诗词文赋中,“清润”这一审美理想贯穿奇石形质色声诸方面。“润”与“坚”是“清润”的两个核心审美要素,彼此紧密纠缠、浑然一体。“润”不仅是自然生命活力的外化,同时还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意蕴。“坚”不惟体现在文人的个性上,... 南宋诗词文赋中,“清润”这一审美理想贯穿奇石形质色声诸方面。“润”与“坚”是“清润”的两个核心审美要素,彼此紧密纠缠、浑然一体。“润”不仅是自然生命活力的外化,同时还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意蕴。“坚”不惟体现在文人的个性上,同时也显现在南宋文化的精神品格之中。南宋文人遵守和推崇清润这一审美原则,既表明了文人写作技法以及奇石理论的不断精进和深化,也反映了时人对审美更有意识的自觉追求。聚焦清润美学思想的生成原因,尤其是注意南宋理学对清润美学范式形成的推动作用,有益于理解南宋奇石细微而深刻的审美新变,有助于探求其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可以说,“清润”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具体映现,深入中华文化之肌理,最终形成鲜明的文化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文人 奇石 清润
下载PDF
社会、家庭与文学转型期的知识女性命运——以湖南衡山陈氏家族陈撷芬、陈衡哲两姐妹为中心 被引量:1
5
作者 刘钊 李坤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29,共8页
陈撷芬、陈衡哲同出于湖南衡山陈氏家族,三代先辈辗转各地为官,为清末江苏常州有名的官宦世家。她们处于清末、民初不同的时代,以办刊、执教、创作等方式倡导女权思想、推动女性写作,生命的结局却截然不同。以陈撷芬、陈衡哲为中心,运... 陈撷芬、陈衡哲同出于湖南衡山陈氏家族,三代先辈辗转各地为官,为清末江苏常州有名的官宦世家。她们处于清末、民初不同的时代,以办刊、执教、创作等方式倡导女权思想、推动女性写作,生命的结局却截然不同。以陈撷芬、陈衡哲为中心,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分析政治生活、家庭生活对于她们创作和命运的影响,纵向探究清末民初社会转型期知识女性在思想上和文体观念上的继承性和创造性,是对长久割裂的新、旧文学观念的弥合,也是对近现代妇女思想史的综合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衡哲 陈撷芬 文学转型
下载PDF
吉林满族作家格致的民族文学实践
6
作者 范庆超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41-47,共7页
吉林满族作家格致的民族文学实践经历了一个从本民族书写到中华多民族书写的过程。民族认同感、凸显创作个性、增加创作辨识度和延拓作品评价维度的意愿决定了格致自觉开展本民族书写,民族亲缘意识和替少数民族文学发声立言的作家责任... 吉林满族作家格致的民族文学实践经历了一个从本民族书写到中华多民族书写的过程。民族认同感、凸显创作个性、增加创作辨识度和延拓作品评价维度的意愿决定了格致自觉开展本民族书写,民族亲缘意识和替少数民族文学发声立言的作家责任感又决定了格致自觉追求中华多民族书写。格致的本民族书写实践经历了一个从符号化浅层书写到寻根式深度书写的过程。经此过程,格致完成了本民族书写的内部动作。在此基础上,格致又利用表达民族身份认同困境和开展母语寻根的契机,关联性书写了汉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和锡伯族,还非关联性书写了藏族和朝鲜族(没有关联满族的潜在指向),从而完成了从本民族书写到中华多民族书写的实践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满族作家 格致 民族文学实践 本民族书写 中华多民族书写
下载PDF
从论选陆机作品看《文选》《文心雕龙》之关联
7
作者 马朝阳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15-21,共7页
钟嵘在《诗品》中将陆机诗作列为上品,称赞他“才高词赡,举体华美”。《文选》选录陆机作品28篇(111首),占《文选》作品数量的近15%。在《文选》选录的一百多位作家中,陆机作品数量最多,可见萧统对陆机十分爱重。刘勰同样在《文心雕龙... 钟嵘在《诗品》中将陆机诗作列为上品,称赞他“才高词赡,举体华美”。《文选》选录陆机作品28篇(111首),占《文选》作品数量的近15%。在《文选》选录的一百多位作家中,陆机作品数量最多,可见萧统对陆机十分爱重。刘勰同样在《文心雕龙》中表达了对陆机的肯定,不仅在文体论中多次以陆作为例,还常引用陆机文论进行选文定篇。本文将两书对陆作的选评进行分类整理、比较分析,探究两书的选评特点、文体观念、文学观念等,以期促进对两书关系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机 《文选》 《文心雕龙》 论评 选篇 文学观
下载PDF
文道合一:基础教育阶段语文与品德融合教育的理路及方式
8
作者 李佳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18-124,共7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语文课程需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在此背景下,具有母语教学、价值塑造和文化传承等多重功能的语文教育充分凸显出其与品德教育相融合的必要与可能。语文教育蕴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语文课程需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在此背景下,具有母语教学、价值塑造和文化传承等多重功能的语文教育充分凸显出其与品德教育相融合的必要与可能。语文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恰当运用这些资源开展春风化雨式的品德教育。针对当前语文教育在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中出现的“重文轻道”现象,应采取有效教育方式实现“文道合一”,即立足第一课堂,获取语文知识,形成价值判断;拓展第二课堂,进行道德实践;关注第三课堂,形成人文素养。三种方式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双重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育 德育 教育融合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师教育的现实意义与实践路径探析
9
作者 张承志 刘竞飞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158-160,共3页
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自觉是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是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的独特信仰与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至今仍历久弥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入高师教... 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自觉是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是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的独特信仰与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至今仍历久弥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入高师教育,能够帮助高师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高师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师教育 自信自觉 实践路径
下载PDF
中国古代经典文本习读对大学生心理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研究
10
作者 刘书惠 俞晓宝 单萌 《当代教研论丛》 2024年第10期88-93,共6页
大学生心理弱势群体人数较多,个体情况复杂,可分为自我否定型、情感挫折型、情绪失调型、交际障碍型等,表现出较低自我认同性和乐群性、较强的敏感性和忧虑性、不可逆性和悲观性及较高的精神需求等特点。中国古代经典文本蕴含哲学智慧... 大学生心理弱势群体人数较多,个体情况复杂,可分为自我否定型、情感挫折型、情绪失调型、交际障碍型等,表现出较低自我认同性和乐群性、较强的敏感性和忧虑性、不可逆性和悲观性及较高的精神需求等特点。中国古代经典文本蕴含哲学智慧、道德教化和审美情趣等价值,能够为该群体提供精神慰藉和心理支持。因此,文章从高校图书馆参与中国古代经典文本习读引导和实践方面提出了中国古代经典文本习读推广策略,旨在通过阅读活动实现对心理弱势的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促进个体和群体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弱势群体 经典文本习读 人文关怀 内在需求
下载PDF
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改革策略探究
11
作者 阚小红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4年第9期0070-0073,共4页
信息时代浪潮下,高校教育也必须要与时俱进,响应时代要求,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信息化改革,利用多媒体技术等进行专业教育改革,将教育模式、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策略等进行重塑,以促进专业教育和信息化背景的融合,促进教育质... 信息时代浪潮下,高校教育也必须要与时俱进,响应时代要求,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信息化改革,利用多媒体技术等进行专业教育改革,将教育模式、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策略等进行重塑,以促进专业教育和信息化背景的融合,促进教育质量以及人才培育效果的提升,促进专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人才培育和社会人才要求标准相匹配,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基于此,本文就围绕信息化背景下的人才要求展开,结合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来详细谈谈其具体的教育改革,并围绕多媒体技术应用进行具体的策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汉语言文学教育 教育改革 策略探究
下载PDF
语文大概念的内涵理解与教学策略
12
作者 梁剑明 韩铁刚 《中学语文》 2024年第11期3-6,共4页
大概念教学是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发展的新趋势。理解语文大概念的本质内涵,清楚语文大概念的划分层级,掌握语文大概念的提取方法,厘清大概念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将有助于语文教师更好地进行语文大概念教学实践。
关键词 语文大概念 大概念教学 教学策略
下载PDF
新时代高师院校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的创新与探索 被引量:16
13
作者 姚晓娟 赵阳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0年第5期180-183,共4页
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的讲话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强化“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教育主张,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中国古代文学作为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具有分量重、历时... 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的讲话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强化“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教育主张,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中国古代文学作为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具有分量重、历时久、内容延展性长的课程特点。同时,课程内容的思想性、艺术性、审美性决定了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改革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语文师资的目标与当下“课程思政”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的要求高度契合。本文结合高师院校的特点和育人目标,阐释核心问题与实践策略,以期对高师院校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高师院校 古代文学 “课程思政”
下载PDF
“互联网+”背景下省属高校古代文学课程“人本”教学模式构建——以长春师范大学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柳旭 彭伟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第10期44-46,共3页
"互联网+"时代,省属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既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先进科技成果,更要实施以人才培养为宗旨的教学改革,建立与之匹配的课程评价体系,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综合素养人才。
关键词 “互联网+” 省属高校 古代文学 人本
下载PDF
高师院校现代汉语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2
15
作者 盛丽春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167-170,共4页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主渠道。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需要具备双线融合的教学能力。本文依托现代汉语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实践,提出传统课堂教学向现代课堂教学转变的几点看法,以期实现现代汉语课堂的传统教育教...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主渠道。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需要具备双线融合的教学能力。本文依托现代汉语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实践,提出传统课堂教学向现代课堂教学转变的几点看法,以期实现现代汉语课堂的传统教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 线上线下混合式 教学模式
下载PDF
建筑·时务·儒理:李觏营造记文的多重书写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佳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17-122,共6页
李觏,宋代南城人,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处在唐宋记文变革的转捩点,留有营造记文20篇,与同期作家相比,数量较多且富有特色。李觏营造记文将建筑信息、时政民生及儒礼哲思融合书写,既沿袭了营造记文记录建筑信息的传统,又将个人的济世... 李觏,宋代南城人,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处在唐宋记文变革的转捩点,留有营造记文20篇,与同期作家相比,数量较多且富有特色。李觏营造记文将建筑信息、时政民生及儒礼哲思融合书写,既沿袭了营造记文记录建筑信息的传统,又将个人的济世情怀、深厚学养注入其中,使文章呈现出厚重明朗的风格。李觏营造记文具有文学、建筑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多重文化价值,对后世记文的议论性、学理性走向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觏 营造记 建筑 儒释
下载PDF
政治理性与哲学理性的文学融合——读任林举《躬身——缘起于甘南的“环境革命”与人文传奇》 被引量:1
17
作者 范庆超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56-61,共6页
任林举的报告文学新著《躬身》,将目光聚焦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各级党员干部开展“全域无垃圾”的“环境革命”进程。该著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次文学践行,既表现出高度的政治理性,又显现出深刻的哲学理性。难能可贵的... 任林举的报告文学新著《躬身》,将目光聚焦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各级党员干部开展“全域无垃圾”的“环境革命”进程。该著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次文学践行,既表现出高度的政治理性,又显现出深刻的哲学理性。难能可贵的是,《躬身》始终不忘“文学的初心”,坚持以文学为安身立命之本、追求以爱和诗性为根基的文学修辞。正是这富有本位意识和生命气息的文学修辞,将《躬身》的政治理性和哲学理性有机结合、自然浑融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林举 《躬身》 政治理性 哲学理性 文学融合
下载PDF
文学的血性、理性与有限性——读王怀宇的长篇小说《血色草原》
18
作者 范庆超 《枣庄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63-69,共7页
王怀宇的长篇新作《血色草原》,是一部充满力量和哲学智慧的小说。作为一部“强力文学”,它通过生命力张扬、男性气质张扬和强势逻辑张扬,构建了一种血性叙述,藉以冲涤懦弱、奋发生命锐气。考虑到这种奋发踔厉叙述可能导致“用力过猛”... 王怀宇的长篇新作《血色草原》,是一部充满力量和哲学智慧的小说。作为一部“强力文学”,它通过生命力张扬、男性气质张扬和强势逻辑张扬,构建了一种血性叙述,藉以冲涤懦弱、奋发生命锐气。考虑到这种奋发踔厉叙述可能导致“用力过猛”的后果,作家及时地收止平衡——反思强势逻辑,并替代性引入祖母的弱势逻辑,注入生态主义思想,夯实了小说的哲学理性根基。但作家并没有轻易地沉浸于“智性完满”,他以矛盾性的、怀疑主义的、谦卑的姿态,真实而客观地表现了生态主义的有限性,以及人在疾病、官场、情场等典型场域中奋力挣扎的无力感和有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性 理性 有限性 王怀宇 《血色草原》
下载PDF
《文选》编撰始末与刘勰参修考
19
作者 马朝阳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第9期16-21,共6页
《文选》《文心雕龙》的关联是选学的重要课题,其内容主要涉及两书的选文定篇、编选标准、文评理念以及萧统与刘勰的关系等。学界对刘勰作为东宫学士是否参与《文选》编撰的问题鲜有论述。本文对《文选》编撰始末的时间线进行考证,并结... 《文选》《文心雕龙》的关联是选学的重要课题,其内容主要涉及两书的选文定篇、编选标准、文评理念以及萧统与刘勰的关系等。学界对刘勰作为东宫学士是否参与《文选》编撰的问题鲜有论述。本文对《文选》编撰始末的时间线进行考证,并结合萧统对刘勰的交接、学士的职责等方面,探究刘勰参修《文选》的可能以及刘勰的“文理”对萧统编选的影响,以期促进两书的关联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选》 成书时间 刘勰
下载PDF
《语丝》女作家的“美文”艺术论
20
作者 王慧 刘钊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67-71,共5页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鲁迅、周作人、孙伏园等人在北京、上海两地接续编办文学周刊《语丝》。在周氏兄弟的带领下,“语丝社”聚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作家、学者和评论家,“语丝社”和“语丝文体”因此得名。冯沅君、苏雪林、陆晶清、石...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鲁迅、周作人、孙伏园等人在北京、上海两地接续编办文学周刊《语丝》。在周氏兄弟的带领下,“语丝社”聚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作家、学者和评论家,“语丝社”和“语丝文体”因此得名。冯沅君、苏雪林、陆晶清、石评梅、陈学昭等女作家在《语丝》发表了一批优秀的散文作品,具有“语丝文体”的审美意蕴,但在文体研究中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本文拟以苏雪林、陈学昭的创作为例,分析探索《语丝》中女性散文的风格,从古典诗蕴的意境美、多彩色调的绘画美、匀称整饬的句式美三个方面加以总结,以期丰富“语丝文体”的艺术特色和性别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丝》 女性散文 文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