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安城市空间与卫星城规划布局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圣学 李宏志 王蔚然 《城市》 2009年第1期25-33,共9页
在城市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中.通常是由单中心城市向多中心城市发展。在城市形成发展的初期,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形成单中心城市有利于城市规模经济的形成和集聚效应的发挥。因此,在一个区域范围内,总会在条件较好的区位首先发展起来一个... 在城市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中.通常是由单中心城市向多中心城市发展。在城市形成发展的初期,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形成单中心城市有利于城市规模经济的形成和集聚效应的发挥。因此,在一个区域范围内,总会在条件较好的区位首先发展起来一个经济中心作为增长极核。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心城市由于规模经济效益和集聚经济效益的巨大优势,吸引着区域内外的资金、技术、劳动力和信息等经济要素加速向其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 规划布局 卫星城 规模经济效益 西安 中心城市 集聚效应 城市发展
下载PDF
基于“点-轴”理论的西安大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李宏志 王圣学 《现代城市研究》 2006年第10期16-21,共6页
“点-轴”理论在区域规划尤其是大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通过介绍分析“点-轴”理论,探讨了它在都市圈空间结构中的作用机制。然后以西安大都市圈为例,分析了其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其演变过程。
关键词 “点-轴”理论 都市圈 西安大都市圈 空间结构演变
下载PDF
西安CBD规划建设研究——兼论西安市碑林中心区(CA)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圣学 石慧琼 王蔚然 《中国城市经济》 2009年第2期18-23,共6页
西安未来的发展方向中,除了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产业等,还应该大力发展商贸、金融、保险、信息产业、咨询业等现代服务业,就像上海的浦东一样,西安也要通过CBD的建设带动产业的升级,优化发展现代服务业环境,使现代服务产业... 西安未来的发展方向中,除了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产业等,还应该大力发展商贸、金融、保险、信息产业、咨询业等现代服务业,就像上海的浦东一样,西安也要通过CBD的建设带动产业的升级,优化发展现代服务业环境,使现代服务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市 CBD 中心区 高新技术产业 现代服务业 碑林 规划 装备制造业
下载PDF
关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圣学 杨松茂 田波 《中国城市经济》 2008年第5期44-48,共5页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内涵和本质 城市可持续发展,又称城市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也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实现城市化和现代化,在满足当代城市居民对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同时,又要考虑城市居民未来的生存和...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内涵和本质 城市可持续发展,又称城市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也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实现城市化和现代化,在满足当代城市居民对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同时,又要考虑城市居民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保持相应的潜能储备,使城市始终保持均衡发展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 城市居民 城市发展 时空范围 均衡发展 现代化
下载PDF
21世纪城市区域发展的新趋势:构建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大都市圈
5
作者 王圣学 杨松茂 李宏志 《城市》 2008年第5期13-16,共4页
经济全球化要求生产力冲破国家界限.但并不是所有的区域空间都具备国际竞争力,只有那些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发达的大城市和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化地区才具有竞争力。而且只有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才能不断孕育出新的社会分工和就... 经济全球化要求生产力冲破国家界限.但并不是所有的区域空间都具备国际竞争力,只有那些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发达的大城市和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化地区才具有竞争力。而且只有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才能不断孕育出新的社会分工和就业机会.才能吸引人才和财富进入.才拥有国际竞争所需要的产业基础和人力资源.才有产业集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 大都市圈 区域发展 国际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 产业集聚 社会分工 城市化地区
下载PDF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建设长株潭城市群
6
作者 唐星 王圣学 《中国城市经济》 2007年第12期44-46,共3页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同处湘江下游,呈"品"字形分布。从长沙到株洲、湘潭两地相距不过40多公里,株洲、湘潭两地相距则不过20多公里。长株潭城市群就是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为中心,以一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同处湘江下游,呈"品"字形分布。从长沙到株洲、湘潭两地相距不过40多公里,株洲、湘潭两地相距则不过20多公里。长株潭城市群就是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为中心,以一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在内的"3+5"城市群,与同等水平、等级的中部地区的中原城市群、昌九工业走廊、皖江城市带等相比,有自己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株潭城市群 区域经济合作 中原城市群 中部地区 工业走廊 株洲 湘潭 长沙
下载PDF
农业技术扩散的因素和动力机制分析——以杨凌农业示范区为例 被引量:21
7
作者 刘辉 李小芹 李同升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78-181,共4页
本文介绍了农业扩散的框架理论、沟通理论、农户行为改变理论和技术创新扩散理论。以杨凌农业示范区为例,分析了自然条件决定农业技术扩散内容和方式;历史基础和人文条件决定了技术扩散的速度和效果;政治、市场机制对农业技术扩散的起... 本文介绍了农业扩散的框架理论、沟通理论、农户行为改变理论和技术创新扩散理论。以杨凌农业示范区为例,分析了自然条件决定农业技术扩散内容和方式;历史基础和人文条件决定了技术扩散的速度和效果;政治、市场机制对农业技术扩散的起到加速或减缓作用;另外分析了农业技术扩散的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技术扩散 因素 机制 杨凌示范区 框架理论 沟通理论
下载PDF
农业技术扩散分析——以杨凌农业示范区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刘辉 李小芹 +1 位作者 李同升 郭庆仪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52-55,共4页
农业技术扩散对解决“三农”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统筹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决定作用。农业技术扩散的理论主要有框架理论、沟通理论、农户行为改变理论和技术创新扩散理论。分析杨凌农业示范区技术扩散的基础上,认为自然条件... 农业技术扩散对解决“三农”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统筹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决定作用。农业技术扩散的理论主要有框架理论、沟通理论、农户行为改变理论和技术创新扩散理论。分析杨凌农业示范区技术扩散的基础上,认为自然条件决定农业技术扩散的内容和方式;历史基础和人文条件决定技术扩散的速度和效果;政治、市场机制对农业技术扩散起到加速或减缓作用;市场化和网络化是农业技术扩散的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技术 技术扩散 因素 机制
下载PDF
西安私营经济发展状况及不同时期的地位与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圣学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3-22,共10页
私营经济在旧中国是西安工商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主体;新中国成立后直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西安的私营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恢复生产、鼓励发展;限制改造、公私合营;调整政策、适当发展;割资本主义尾巴、彻底消灭四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 私营经济在旧中国是西安工商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主体;新中国成立后直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西安的私营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恢复生产、鼓励发展;限制改造、公私合营;调整政策、适当发展;割资本主义尾巴、彻底消灭四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25年间,西安的私营经济也大致经历了缓慢恢复、初步发展、快速发展和高速发展四个阶段,现在已成为西安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 私营经济 地位与作用 发展状况
下载PDF
以县为重点推动陕西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10
作者 王圣学 《中国建设信息》 2004年第10S期53-54,共2页
陕西农村、农业、农民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必须重点突出,不能全面开花。小城镇是建制镇的俗称。根据这一界定,截至2003年12月,陕西全省共有小城镇930座。
关键词 小城镇 陕西 建制镇 经济发展水平 建设 农民 农业 根据 界定 决定
下载PDF
以县城为重点推动陕西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11
作者 王圣学 《陕西综合经济》 2004年第4期37-38,共2页
小城镇是建制镇的俗称。根据这一界定,截至2003年12月,陕西全省共有小城镇930座。
关键词 县城 陕西 小城镇 经济发展 农民收入
下载PDF
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城镇规划方法探讨
12
作者 翟宁 李宏志 王圣学 《城市》 2007年第1期36-39,共4页
小城镇是城市之尾、乡村之首。是城市与乡村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载体。在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变革的时代中,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下。小城镇规划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城镇建设的质量、城镇特色的... 小城镇是城市之尾、乡村之首。是城市与乡村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载体。在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变革的时代中,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下。小城镇规划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城镇建设的质量、城镇特色的形成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经济条件 小城镇规划 农村剩余劳动力 社会主义 可持续发展 城镇建设 城镇特色 农村建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