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静息态脑功能成像评价平衡针对正常人的中枢作用 被引量:4
1
作者 叶泳松 杨忠诚 +2 位作者 刘波 陈志光 李晓凡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19-421,共3页
目的:应用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平衡针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选择10名健康志愿者,于针刺平衡针前后分别进行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扫描,应用功能连接方法处理功能磁共振(fMRI)成像数据,针刺前后两组数据采用组间配对t检验统计分... 目的:应用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平衡针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选择10名健康志愿者,于针刺平衡针前后分别进行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扫描,应用功能连接方法处理功能磁共振(fMRI)成像数据,针刺前后两组数据采用组间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针刺后的双侧颞中回、双侧眶上回、双侧尾状核头、双侧岛叶、左侧腹背侧核、双侧额上回、左侧额中回、前扣带回、右侧顶下小叶连接增强。结论:针刺平衡针后颞叶、额叶、基底节、扣带回等相关脑区功能连接增强,这些脑区与平衡针的镇痛功能调节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平衡针 功能磁共振 功能连接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消化道X线影像改变的分析
2
作者 李鹏 胡瑛 李玉欣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25期158-159,共2页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消化道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红斑狼疮患者的腹部平片、消化道造影和CT扫描。结果 2/7例腹部平片表现为不完全性肠梗阻;2/7例消化道造影表现为食管明显扩张、空回肠皱襞消失,黏膜皱襞增粗,结肠黏膜...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消化道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红斑狼疮患者的腹部平片、消化道造影和CT扫描。结果 2/7例腹部平片表现为不完全性肠梗阻;2/7例消化道造影表现为食管明显扩张、空回肠皱襞消失,黏膜皱襞增粗,结肠黏膜呈颗粒状,结肠袋消失;7例CT扫描表现为肠道管壁增厚和肠系膜密度增高,4/7增强见靶征和肠系膜血管呈"梳齿状"排列。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消化道影像改变多样,且不具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X线 消化道影像表现
下载PDF
湖南首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肺部CT表现
3
作者 谢安 刘建滨 +9 位作者 欧阳欣 喻奇志 谭显政 顾潜彪 曾禹莉 黄锋 陈翔 邓中华 廖金卯 刘鹏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第3期12-17,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三家医院首次确诊2019-nCoV感染患者的肺部薄层CT图像,总结其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的准确率。方法:评估2020年1月24日~2月15日三家医院发热门诊2019-nCoV核酸阳性患者66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主要CT征象、分... 目的:回顾性分析三家医院首次确诊2019-nCoV感染患者的肺部薄层CT图像,总结其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的准确率。方法:评估2020年1月24日~2月15日三家医院发热门诊2019-nCoV核酸阳性患者66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主要CT征象、分布及出现频率。结果:女性患者32例(48.5%),男性34例(51.5%),年龄(44.7±16.6)岁,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及典型临床症状,约半数患者体温及实验室检查正常。60名肺部CT患者中,12名(20.0%)阴性,48名(80.0%)阳性,肺部病灶胸膜下分布30例(50.0%)和弥散分布18例(30.0%),共累及145个肺叶,上肺及下肺分别占37.2%及50.3%,病灶多发为主,累及1个肺叶9例(18.8%),累及2个及以上肺叶39例(81.2%)。肺部CT阳性患者多可见磨玻璃影,仅1例以实变为主,伴发的主要是征象是病灶内血管影增粗31例(64.6%)、临近脏层胸膜及叶间裂增厚18例(37.5%)、小叶间隔增厚17例(35.4%)、实变14例(29.2%),少见征象包括结节伴晕征、反晕征及蜂窝征,没有发现小气道壁增厚及胸腔积液。低龄患者肺部CT阴性多见,老年人蜂窝征常见。结论:初诊COVID-19患者CT征象以胸膜下分布的磨玻璃影为主要特点,病灶内血管影增粗、小叶间隔增厚及实变为主要伴发征象,肺部薄层CT是评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重要工具,可以为及时甄别疑似病例提供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 CT征象 首诊患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