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lta like蛋白及乙酰肝素酶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乔建霞 师水生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2年第8期1020-1023,I0002,共5页
1991年weidner等首先报道肿瘤的微血管与乳腺癌生长、转移和复发的密切相关。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已被认为是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金标准。因为新生的血管细小无序.所以需要特异的血管内皮细胞分子标记物。通常选用的是Ⅷ因子抗原、CD3... 1991年weidner等首先报道肿瘤的微血管与乳腺癌生长、转移和复发的密切相关。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已被认为是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金标准。因为新生的血管细小无序.所以需要特异的血管内皮细胞分子标记物。通常选用的是Ⅷ因子抗原、CD31、CD34等。其中CD34在肿瘤血管的内皮细胞均有表达.是一种新的血管生成相关抗原。CD34抗体和CD31、Ⅷ因子抗体比较,其染色更加敏感,能突出显示较小的和不成熟的微血管或单一的内皮细胞,而且重复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微血管密度 食管鳞状细胞癌 DELTA 乙酰肝素酶 肿瘤血管生成 血管内皮细胞 CD34抗体 白及
下载PDF
肠梗阻导管治疗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低位小肠梗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敏 乔建霞 张丽琴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8年第5期46-48,共3页
目的探讨肠梗阻导管治疗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低位小肠梗阻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4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32例,术后均存在早期低位小肠梗阻综合征,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鼻胃... 目的探讨肠梗阻导管治疗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低位小肠梗阻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4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32例,术后均存在早期低位小肠梗阻综合征,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鼻胃管组与肠梗阻导管组,每组16例。鼻胃管组采用鼻胃管进行常规胃肠减压治疗;肠梗阻导管组采用肠梗阻导管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第1、2、3天胃肠引流量和48h腹围缩小量,腹部立位片气液平面消失时间,排气、排便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肠音恢复时间,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状况。结果肠梗阻导管组的治愈率为68.8%,高于鼻胃管组的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梗阻导管组患者治疗后第1、2、3天胃肠引流量和48h腹围缩小量分别为(712.35±67.40)ml、(606.71±55.36)ml、(551.62±39.85)ml和(5.38±0.63)em,均高于鼻胃管组的(429.86±73.52)ml、(381.24±49.51)ml、(314.77±43.64)ml和(3.54±0.42)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梗阻导管组患者排气、排便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肠音恢复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及腹部立位片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分别为(3.12±0.67)d、(3.40±0.75)d、(3.54±0.55)d、(4.28±0.64)d、(5.21±0.59)d、(6.75±0.82)d及(3.58±0.63)d,均低于鼻胃管组的(4.98±0.83)d、(4.86±0.62)d、(4.73±0.68)d、(5.61±0.70)d、(6.63±0.68)d、(8.69±0.94)d及(5.62±0.4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肠梗阻导管治疗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低位小肠梗阻综合征,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引流量较多,症状改善时间显著缩短,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梗阻导管治疗 结直肠癌根治术 小肠梗阻综合征 结直肠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