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8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背景下心血管医师的防护策略 被引量:10
1
作者 徐亚伟 曾和松 +3 位作者 苏晞 赵仙先 霍勇 葛均波 《上海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4-98,共5页
自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了多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迅速行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有序地开展着各项疫情防控工作。为保证所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诊疗安全,做好门诊、胸痛中心、病房、导管室等一线心血... 自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了多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迅速行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有序地开展着各项疫情防控工作。为保证所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诊疗安全,做好门诊、胸痛中心、病房、导管室等一线心血管医师的防护工作,从而更好地配合医院开展发热门诊和疾病救治的工作,该文根据心血管医师工作特点,制订心血管医师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控制背景下的防护策略,供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心血管医师 诊疗规范 防护策略
下载PDF
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宇 曹清心 赵仙先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9-102,共4页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是一种核蛋白质,其可由坏死细胞以及活化的免疫细胞释放至细胞外而具有细胞因子的活性,继之启动免疫反应和引发炎性反应。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HMGB1与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是一种核蛋白质,其可由坏死细胞以及活化的免疫细胞释放至细胞外而具有细胞因子的活性,继之启动免疫反应和引发炎性反应。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HMGB1与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等疾病有密切关系,通过研究HMGB1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机制,可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找到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炎性反应 心血管疾病 心力衰竭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动脉粥样硬化 心肌梗死
下载PDF
对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的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依普利酮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松华 秦永文 《药学服务与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18-220,共3页
目的介绍一种新型的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依普利酮(eplerenone)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方法从临床有效性、安全性和药理学阐述依普利酮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结果依普利酮能有效降低血压,减轻心血管内皮损伤,减少危险事件和终点事件的发生,... 目的介绍一种新型的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依普利酮(eplerenone)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方法从临床有效性、安全性和药理学阐述依普利酮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结果依普利酮能有效降低血压,减轻心血管内皮损伤,减少危险事件和终点事件的发生,与螺内酯相比不良反应小。结论临床医师应重视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普利酮 醛同酮 受体拮抗剂 心血管系统
下载PDF
Copeptin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叶忠 郑兴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09年第2期105-107,共3页
Copeptin(和肽素)是精氨酸加压素原C末端的一部分,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等方面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在晚期心力衰竭的预后判断方面甚至优于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 Copeptin(和肽素)是精氨酸加压素原C末端的一部分,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等方面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在晚期心力衰竭的预后判断方面甚至优于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现就copeptin的一些生理特性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EPTIN 心血管疾病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从循证医学角度合理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心血管疾病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松华 秦永文 《药学服务与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74-277,共4页
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治疗的一线用药,本文综述了大量循证医学证据,阐明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地位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合理运用,提示临床医生应按指南规定的剂量和疗程把阿司匹林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以降低心血管事... 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治疗的一线用药,本文综述了大量循证医学证据,阐明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地位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合理运用,提示临床医生应按指南规定的剂量和疗程把阿司匹林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纤维蛋白溶解药 循证医学 综述
下载PDF
Mimecan/Osteoglycin与心血管疾病 被引量:2
6
作者 雷军平 曹江晨 郑兴 《东南国防医药》 2012年第1期52-54,共3页
Mimecan/Osteoglycin(OGN)是一种细胞外基质蛋白,主要由Osteoglycin基因编码而成,在动脉的生长与发育,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生理、心肌细胞的增殖及心脏功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Mimecan
下载PDF
循环血miRNAs作为心血管疾病诊断标志物的研究
7
作者 安丽娜 董斐斐 +1 位作者 王国坤 荆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365-1367,共3页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RNAs,在转录后水平可与靶基因mRNAs的3′非翻译区结合而抑制基因表达,其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功能学研究发现,细胞内miRNAs参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近期发现miRNAs在循环血中以微泡、外核体、...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RNAs,在转录后水平可与靶基因mRNAs的3′非翻译区结合而抑制基因表达,其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功能学研究发现,细胞内miRNAs参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近期发现miRNAs在循环血中以微泡、外核体、微粒以及凋亡小体等形式稳定存在,其水平可作为肿瘤等多种疾病诊断和预后的标志物。目前有关miRNAs可能作为心血管疾病诊断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相继报道,本文将就循环血miRNAs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疾病、糖尿病等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血微RNAs 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冠状动脉疾病 糖尿病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心血管疾病患者肥胖症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8
作者 陈亮 白元 秦永文 《药学服务与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期81-84,共4页
肥胖症与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及心血管病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目前,肥胖症药物治疗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针对身体质量指数(BMI)>30kg/m2或BMI>27kg/m2且患有其他合并症的严重肥胖症患者。但药物的副作用及有关安全性和有效性... 肥胖症与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及心血管病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目前,肥胖症药物治疗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针对身体质量指数(BMI)>30kg/m2或BMI>27kg/m2且患有其他合并症的严重肥胖症患者。但药物的副作用及有关安全性和有效性长期证据的缺乏限制了其使用。本文对治疗肥胖症药物的作用机制、疗效及其对心血管风险的影响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症 药物疗法 心血管疾病 综述
下载PDF
高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评分 被引量:28
9
作者 李茂巍 张必利 +3 位作者 郑兴 陈峰 李然 沈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51-857,共7页
目的明确高龄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应的危险评分。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计1 007例接受PCI的高龄冠心病患者(年龄≥75岁)病例资料作为研究组,通过单因... 目的明确高龄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应的危险评分。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计1 007例接受PCI的高龄冠心病患者(年龄≥75岁)病例资料作为研究组,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建立危险评分模型。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计527例接受PCI治疗的高龄冠心病患者(年龄≥75岁)病例资料作为验证组,对该危险评分模型进行验证,检验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判断其预测及判别性能。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7个独立危险因素最终入选PCI危险评分模型并赋予相应分值如下:急诊PCI治疗(3分)、肾功能不全(2分)、左主干病变(2分)、糖尿病(1分)、急性心肌梗死(1分)、C型病变(1分),植入支架≥3枚(1分)。验证提示该危险评分对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及校准度(ROC曲线下面积为0.89,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0.586)。结论最终建立的PCI危险评分包括7个危险因素,各因素得分为1-3分不等,总分共11分。该PCI危险因素评分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高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危险因素 危险评分
下载PDF
非心血管药物所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分类与处理 被引量:2
10
作者 袁景 丁仲如 《药学服务与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6期443-445,共3页
目的:介绍引起QT间期延长及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的非心血管药物的种类和致病机制,以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方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归纳。结果:许多非心血管药物可引起QT间期延长及尖端扭转型室速,包括抗微生物药... 目的:介绍引起QT间期延长及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的非心血管药物的种类和致病机制,以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方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归纳。结果:许多非心血管药物可引起QT间期延长及尖端扭转型室速,包括抗微生物药、抗组胺药、三环类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和胃肠动力药等。结论:了解导致这种较为罕见且严重的心律失常药物的种类及发病机制,对预防和正确治疗极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心血管药物 心动过速 室性 药物副反应报告系统 综述
下载PDF
环状RNA:生物合成、功能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胡杨兮 油红敏 荆清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59-1068,共10页
环状RNA是具有环状结构的非编码RNA,其性质稳定、不易被核酸外切酶降解,进化上保守,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是近年来基础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发现,环状RNA参与调控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可以作为疾病早期诊断的标志物,也是疾病... 环状RNA是具有环状结构的非编码RNA,其性质稳定、不易被核酸外切酶降解,进化上保守,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是近年来基础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发现,环状RNA参与调控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可以作为疾病早期诊断的标志物,也是疾病治疗的潜在靶点。笔者对环状RNA的生物合成、功能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RNA 心血管疾病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肝素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与护理
12
作者 卢岩 毛红娟 张可领 《华夏医学》 CAS 1997年第5期117-118,共2页
肝素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与护理卢岩1毛红娟1张可领2(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心血管内科1上海市200433放疗科2)肝素作为一种抗凝药物在临床已广泛应用,医务人员不仅要了解它的药理作用、性质和副作用,而且要加强... 肝素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与护理卢岩1毛红娟1张可领2(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心血管内科1上海市200433放疗科2)肝素作为一种抗凝药物在临床已广泛应用,医务人员不仅要了解它的药理作用、性质和副作用,而且要加强临床观察和严格的护理。现将肝素在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临床应用 肝素治疗 动脉导管 凝血时间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经皮穿刺 栓塞术治疗 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口服抗凝药
下载PDF
中期因子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
13
作者 杨翔 郑兴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2期95-96,共2页
中期因子(midkine,MK)作为肝素结合因子家族的成员,在胚胎期广泛分布,出生后局限于特定部位,在神经生长、血管生成、肿瘤发生、组织修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它参与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损... 中期因子(midkine,MK)作为肝素结合因子家族的成员,在胚胎期广泛分布,出生后局限于特定部位,在神经生长、血管生成、肿瘤发生、组织修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它参与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抗细胞凋亡作用,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已成为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治疗中颇具前景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期因子 生物学功能 心血管疾病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及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颅内椎动脉梭形动脉瘤 被引量:58
14
作者 刘建民 洪波 +4 位作者 许奕 秦永文 赵文元 周晓平 黄清海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052-1054,F003,共4页
目的 :报告联合使用支架及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的临床体会。方法 :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 5 0岁男性患者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CTA)、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检查显示右椎动脉颅内段梭... 目的 :报告联合使用支架及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的临床体会。方法 :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 5 0岁男性患者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CTA)、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检查显示右椎动脉颅内段梭形动脉瘤 ,大小 8.9mm× 6 .8mm,瘤颈宽 8.9m m,瘤颈 /体比 >1。于动脉瘤破裂出血后 35 d行血管内介入治疗 ,首先将冠状动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 ,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输送入动脉瘤腔 ,填入 GDC。 结果 :支架定位准确 ,GDC致密填塞 ,载瘤动脉及小脑后下、前下动脉均通畅 ,患者术后 7d痊愈出院。 结论 :联合使用支架及微弹簧圈可能成为治疗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颅内梭形动脉瘤 血管内支架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 被引量:16
15
作者 马丽萍 张国元 +2 位作者 侯健 吴宗贵 丁思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78-80,共3页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VEC)的损伤作用。方法:以原代培养的HVEC为模型,将IL-6、TNF及其抗体与HVEC共同孵育,观察内皮细胞(EC)形态变化和培养液...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VEC)的损伤作用。方法:以原代培养的HVEC为模型,将IL-6、TNF及其抗体与HVEC共同孵育,观察内皮细胞(EC)形态变化和培养液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结果:TNF和IL-6可引起细胞间隙增大,甚至细胞脱落;并且随着TNF和IL-6浓度加大及作用时间延长,培养液中ACE和LDH水平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皮细胞 IL-6 TNF HVEC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6
作者 何忆雯 秦永文 萧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355-1359,共5页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60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可评估的115枚冠状动脉支架及支架近端、中段及远端共345节段进行重建和分析,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60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可评估的115枚冠状动脉支架及支架近端、中段及远端共345节段进行重建和分析,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其诊断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CTA清晰显示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的部位、支架长短、支架部位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及引起狭窄斑块的性质。CTA发现支架内引起狭窄病变39处,其中钙化病变8处,非钙化病变31处;支架近端狭窄25例,中段狭窄7例,远端狭窄7例。SCA发现支架内狭窄病变42处,其中钙化病变9处,非钙化病变33处;支架近端狭窄26例,中段狭窄8例,远端狭窄8例。SCA示冠状动脉支架内狭窄42节段,CTA正确诊断36节段,漏诊6节段,误诊3节段,敏感性85.71%,特异性99.01%,阳性预测率92.31%,阴性预测率98.04%,准确率97.39%。其对支架近端病变敏感性及特异性最高,分别达到96.15%和100%;近端支架内狭窄占总再狭窄率的64.10%。结论:CTA能够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内支架再狭窄的情况,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再狭窄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准确判断支架狭窄部位以及引起狭窄病变性质,可以作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一种无创性随访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冠状动脉再狭窄 冠状血管造影术 螺旋CT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哺乳动物细胞的表达 被引量:5
17
作者 顾洪 蔡在龙 +3 位作者 陈少萍 邹鲁峰 宋春桥 毛积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777-779,共3页
目的:本实验试图构建具有生物学活性的VEGF真核表达载体,为VEGF基因治疗提供载体。方法:将已获得的hVEGF165 cDNA克隆到GST融合表达载体,构建原核表达质粒,转染大肠杆菌DH5α,IPTG诱导表达,We... 目的:本实验试图构建具有生物学活性的VEGF真核表达载体,为VEGF基因治疗提供载体。方法:将已获得的hVEGF165 cDNA克隆到GST融合表达载体,构建原核表达质粒,转染大肠杆菌DH5α,IPTG诱导表达,Western blot鉴定表达产物。在此基础上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 /hVEGF165,脂质体介导转染CHO-K1细胞,G-418筛选,Northern blot,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其在细胞内的转录和表达情况,3H-TdR掺入法检测表达蛋白的活性。结果:实验组的Northern blot和Western blot出现特异性条带,而对照组在相应部位未出现条带。实验组的大鼠心肌血管内皮细胞3H-TdR掺入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01)。结论:本实验所构建的VEGF真核表达质粒能够在真核细胞内获得表达,其表达产物具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刺激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生长因子 哺乳动物 基因治疗
下载PDF
hVEGF基因防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少萍 顾洪 +2 位作者 王永春 秦永文 张国元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43-446,共4页
目的 :观察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h VEGF)基因对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防治作用。 方法 :建立兔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 ,以先期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 pc DNA3/ h V EGF1 6 5 (5 0 0 μg,n=12 )和真核载体 pc DN A3(5 0 0 μg,n=12 )分别于血... 目的 :观察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h VEGF)基因对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防治作用。 方法 :建立兔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 ,以先期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 pc DNA3/ h V EGF1 6 5 (5 0 0 μg,n=12 )和真核载体 pc DN A3(5 0 0 μg,n=12 )分别于血管腔内给药 ,给药后 2周、4周先行颈总动脉造影 ,再取材分别行 H- E、VB染色及 Northern blot分析。结果 :给药后 2周、4周颈总动脉造影示治疗组直径狭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病理检测示 2周、4周治疗组管腔狭窄率较对照组显著减轻 [(9.5 8± 1.35 ) % vs(31.72± 1.72 ) % ;(18.0 9± 2 .93) % vs (44 .0 5± 3.2 8) % ,P<0 .0 1];Northern blot分析显示 2周、4周治疗组特异性条带显色较对照组明显增强。 结论 :pc DNA3/ h VEGF1 6 5 裸质粒 DNA血管腔内给药能转染平滑肌细胞并持续表达至少 4周 ,促进了内皮细胞再生 ,减轻了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成形术 手术后 血管再狭窄 基因治疗 HVEGF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兔下肢缺血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顾洪 陈少萍 +2 位作者 张电波 王官将 毛积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47-449,共3页
目的 :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基因治疗兔下肢缺血模型后新生血管和侧支循环形成状况。 方法 :构建h VEGF1 6 5 的真核表达载体 ,通过直接肌肉注射将 h VEGF1 6 5 基因转染缺血部位肌细胞 ,经颈总动脉插管行下肢血管造影。结果 :V... 目的 :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基因治疗兔下肢缺血模型后新生血管和侧支循环形成状况。 方法 :构建h VEGF1 6 5 的真核表达载体 ,通过直接肌肉注射将 h VEGF1 6 5 基因转染缺血部位肌细胞 ,经颈总动脉插管行下肢血管造影。结果 :VEGF治疗组在质粒转染后 2和 4周动脉血管造影显示 ,新生血管数目和侧枝血管形成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结论 :肌细胞能够吸收裸露的 VEGF c DNA质粒并获得局部高效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支循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因治疗 下肢缺血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口服低剂量与高剂量阿司匹林对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唐念中 陈少萍 +2 位作者 石秀英 王君 郑兴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4年第1期18-25,共8页
目的通过比较我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采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与高剂量阿司匹林对预防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检测服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后血浆中血栓烷素B2(thromboxane B... 目的通过比较我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采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与高剂量阿司匹林对预防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检测服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后血浆中血栓烷素B2(thromboxane B2,TXB2)和P选择素的水平,探讨PCI后口服低剂量阿司匹林的策略是否适合我国人群,为我国PCI术后患者口服阿司匹林的合理剂量提供依据。方法于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在长海医院心血管病科连续入选PCI术后患者400例,随机分为低剂量阿司匹林组(PCI术后阿司匹林100 mg/d)和高剂量阿司匹林组(PCI术后阿司匹林300 mg/d,服用3个月后改为100 mg/d),对入选患者分别在PCI术后住院期间,以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进行随访,主要终点是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结果在入选的400例患者中失访11例,其余389例中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组198例,高剂量阿司匹林组191例。随访3个月时共有7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其中低剂量阿司匹林组3例(1.5%),高剂量阿司匹林组4例(2.1%);低剂量阿司匹林组、高剂量阿司匹林组的次要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是7例(3.5%)和8例(4.2%),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均为2例(1.0%),两组间心脑血管事件以及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时共有11例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其中低剂量阿司匹林组6例(3.0%),高剂量阿司匹林组5例(2.6%);低剂量阿司匹林组、高剂量阿司匹林组的次要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是10例(5.1%)、11例(5.8%),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是3例(1.5%)和2例(1.0%),两组间心脑血管事件以及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上消化道症状(反酸、嗳气、上腹不适)在低剂量组、高剂量组的发生率分别是4例(2.0%)、12例(6.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间血浆中TXB2、P选择素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CI术后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是有效和安全的;低剂量阿司匹林组上消化道症状的发生率低于高剂量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 出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