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变迁的差异——一项横断历史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廖友国 连榕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7-126,203,共11页
对1995至2017年间319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研究进行横断历史元分析,考察547259名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随年代的变化趋势以及亚群体间差异。结果表明:(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各有8个SCL-90因子均值与年代显著负相关,独... 对1995至2017年间319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研究进行横断历史元分析,考察547259名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随年代的变化趋势以及亚群体间差异。结果表明:(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各有8个SCL-90因子均值与年代显著负相关,独生子女8个因子均值下降0.25~0.59个标准差,非独生子女8个因子均值下降0.29~0.6个标准差,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水平在23年间均呈现小幅度改善的趋势。(2)独生子的心理健康水平改善最全面,其后依次是非独生子、独生女与非独生女。(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均有提升,两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变化。(4)普通元分析结果表明,独生子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独生子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非独生子女青少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生子女 心理健康 SCL-90 横断历史研究 元分析
下载PDF
近三十年国民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廖友国 连榕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5-116,197,共13页
运用横断历史研究方法对7 554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以考察1986至2017年间四百多万名被试心理健康水平随年代变化趋势以及群体间差异。结果表明:(1)近三十年来国民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呈现缓慢向好趋势;(2)男女两... 运用横断历史研究方法对7 554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以考察1986至2017年间四百多万名被试心理健康水平随年代变化趋势以及群体间差异。结果表明:(1)近三十年来国民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呈现缓慢向好趋势;(2)男女两性、四大地区国民心理健康水平均有所提升,男性、中西部民众的改善更为全面有力,军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医护人员呈现下降倾向,老年人、教师、中小学生与警察无显著变化;(3)男女两性心理健康水平差异不显著,1986至2005年间,中西部地区民众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东北地区民众,西部地区民众低于东部地区民众,2006至2017年间地区差异消失,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最佳,其次是军人、大学生、医护人员,再次是中小学生、警察与教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健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横断历史研究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心理健康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廖友国 龚琛琛 +1 位作者 许世梅 吴真真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0期74-81,共8页
为梳理国内心理健康研究的演进历程,揭示现有研究的特点,展望后续研究的前沿动态,利用CiteSpace软件对CSSCI收录的1998至2017年的5064条文献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文献数量呈现先升后降两个阶段,近年来学术热度下降;(2)144... 为梳理国内心理健康研究的演进历程,揭示现有研究的特点,展望后续研究的前沿动态,利用CiteSpace软件对CSSCI收录的1998至2017年的5064条文献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文献数量呈现先升后降两个阶段,近年来学术热度下降;(2)144位核心作者发文占比23.6%,张大均、黄希庭和俞国良等是领军学者;(3)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等是核心研究机构,研究成果省际分布极不均衡,呈现四个梯队;(4)研究对象中学生占比58.7%,大学生是最主要的被研究群体;(5)理论或思辨、问卷/量表研究占比91.9%,是具体研究方法的主流;(6)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横向研究、本土化测量工具应用及干预研究、积极心理学理念引领及中介作用模型构建是研究热点发展的三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健康 CiteSpace分析 科学知识图谱
下载PDF
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现状——以福建省6所本科高校为例 被引量:15
4
作者 廖友国 朱金红 吴真真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0期14-18,共5页
采用《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问卷》,对福建省6所高校的854名心理委员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心理委员总体胜任力良好,专业知识与组织能力两大核心业务素养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男心理委员的组织能力、工作动机和性格特质优于女心理委员;大... 采用《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问卷》,对福建省6所高校的854名心理委员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心理委员总体胜任力良好,专业知识与组织能力两大核心业务素养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男心理委员的组织能力、工作动机和性格特质优于女心理委员;大一、大四心理委员胜任力优于大二、大三心理委员;任职两至三年是心理委员的职业高原期。建议健全引领心理委员成长的激励机制,构建精准高效的心理委员培训体系,营造心理委员有效履职的支持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委员 高校 胜任力
下载PDF
EPQ人格维度与中国人心理健康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元分析 被引量:24
5
作者 廖友国 何伟 吴真真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42-346,314,共6页
目的:运用元分析方法考察中国人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系统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博学位论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近25年来国内有关人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文献299篇,总样本量171131人,运... 目的:运用元分析方法考察中国人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系统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博学位论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近25年来国内有关人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文献299篇,总样本量171131人,运用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V2.0软件进行整体效应分析与调节效应检验。结果:1神经质与心理健康呈高相关,相关系数的效应值r=0.509,精神质与心理健康中等程度相关,相关系数的效应值r=0.229,外倾性与心理健康呈弱相关,相关系数的效应值r=-0.127。2龚耀先、陈仲庚与钱铭怡三个修订版的测量工具(Q=44.676~178.680),普通期刊、学位与核心期刊三类文献(Q=65.461~135.422),学生、军人、医务人员与教师四类样本(Q=83.571~187.659)对EPQ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均有显著影响(P<0.001)。结论:EPQ人格维度与心理健康存在密切关系,测量工具、报告质量与样本类型是调节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Q人格维度 心理健康 元分析
原文传递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元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廖友国 何伟 吴真真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7年第5期41-46,共6页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对收集的国内近15年来293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文献进行元分析,样本量185 818人。结果表明:神经质、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概念、人际关系、自责、学习压力、健康适应对大学生心...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对收集的国内近15年来293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文献进行元分析,样本量185 818人。结果表明:神经质、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概念、人际关系、自责、学习压力、健康适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大效应(0.414≤|r|≤0.539),幻想、受惩罚、退避、合理化、丧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效应量中等(0.252≤|r|≤0.329),精神质、问题解决、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观支持、自我刻板性、支持利用度、内外向、客观支持、自我灵活性、求助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较弱(0.113≤|r|≤0.23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格、自我和谐、自我概念、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
原文传递
青少年抑郁情绪与人际信任的关系:基于潜在剖面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廖友国 陈敏 张本钰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年第6期98-105,共8页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数据,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方法考察2769名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异质性及其人口学特征,分析不同抑郁情绪类别青少年的人际信任差异。结果发现:青少年可分为高抑郁情绪、中抑郁情绪与低抑郁情绪3种潜在类别,占...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数据,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方法考察2769名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异质性及其人口学特征,分析不同抑郁情绪类别青少年的人际信任差异。结果发现:青少年可分为高抑郁情绪、中抑郁情绪与低抑郁情绪3种潜在类别,占比分别为6.68%、22.03%、71.29%;乡村,小学、初中、不在学,学业成绩在班级后25%等特征的青少年在中抑郁情绪型与高抑郁情绪型中所占比例更高;青少年人际信任表现为熟人信任与陌生人信任的差序结构,3类抑郁情绪类别青少年的熟人信任均处于中上水平,且低抑郁情绪型的信任水平最高、中抑郁情绪型次之、高抑郁情绪型最低,陌生人信任在3类青少年中不存在差异,均为较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抑郁情绪 人际信任 潜在剖面分析
下载PDF
大学生学习投入不良归因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被引量:2
8
作者 廖友国 何伟 陈敏 《闽江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49-55,共7页
大学生学习投入研究已成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运用大学生学习投入不良归因问卷开展研究,了解大学生对学习不良原因的认识,有助于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促进学生的学习投入。基于访谈、开放式... 大学生学习投入研究已成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运用大学生学习投入不良归因问卷开展研究,了解大学生对学习不良原因的认识,有助于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促进学生的学习投入。基于访谈、开放式问卷调查与因素分析,编制了大学生学习投入不良归因问卷,问卷结构清晰、内容效度理想、模型拟合度较好,可作为大学生学习投入不良归因的测量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学习投入不良归因 信度 效度
下载PDF
大学生学习投入不良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学习投入不良归因的调节效应 被引量:1
9
作者 廖友国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88-92,共5页
采用《大学生学习投入问卷》与《大学生学习投入不良归因问卷》对1 29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大学生学习投入不良及其归因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主要将学习投入不良归因为内部-不稳定-可控因素,较少作内部-不稳定-不可控归... 采用《大学生学习投入问卷》与《大学生学习投入不良归因问卷》对1 29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大学生学习投入不良及其归因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主要将学习投入不良归因为内部-不稳定-可控因素,较少作内部-不稳定-不可控归因;学习投入不良及其归因各因子基本上与学业成就均存在显著的中等程度相关;学习投入不良及其归因三因子对学业成就预测效应显著;内部-稳定-可控与内部-不稳定-不可控归因在学习投入不良与学业成就关系之间起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投入不良归因 学业成就 调节效应
下载PDF
青少年与父母抑郁情绪的关系:交叉滞后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廖友国 连榕 +1 位作者 张妍 陈建文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73-979,共7页
选取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中6年内完成了3次测量的585名青少年及其父母抑郁情绪数据,采用交叉滞后分析探讨了三者之间抑郁情绪的相互预测关系。结果发现:T1、T2母亲抑郁情绪分别正向预测T2、T3青少年抑郁情绪,T1、T2父亲抑郁情绪分别... 选取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中6年内完成了3次测量的585名青少年及其父母抑郁情绪数据,采用交叉滞后分析探讨了三者之间抑郁情绪的相互预测关系。结果发现:T1、T2母亲抑郁情绪分别正向预测T2、T3青少年抑郁情绪,T1、T2父亲抑郁情绪分别对T2、T3母亲抑郁情绪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且T1父亲抑郁情绪通过T2母亲的中介作用于T3青少年抑郁情绪,T1、T2青少年抑郁情绪对T2、T3父亲与母亲抑郁情绪均不具有预测作用。父亲、母亲抑郁情绪分别对母亲、青少年有直接稳定的影响,父亲抑郁情绪通过母亲的中介对青少年产生间接影响,青少年与父母抑郁情绪的关系不存在青少年性别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父母 抑郁情绪 交叉滞后分析
下载PDF
成人抑郁症状的潜在转变分析:四年追踪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廖友国 连榕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8-522,共5页
目的:运用潜在转变分析考察成人抑郁症状的类别转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数据,对3128名成人间隔4年的两次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测评结果进行潜在类别及转变分析。结果:... 目的:运用潜在转变分析考察成人抑郁症状的类别转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数据,对3128名成人间隔4年的两次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测评结果进行潜在类别及转变分析。结果:①成人抑郁症状可分为高抑郁症状组、低抑郁症状组与过渡组3个类别。②高抑郁症状组稳定性最强,保持原潜在状态的概率是60.7%,低抑郁症状组与过渡组保持原组的概率是46.5%、46.9%。③高抑郁症状组与低抑郁症状组倾向于向过渡组转变,转变概率是30.9%、36%,过渡组转向高抑郁症状组的概率是34%。④性别、家庭所在地、收入、家庭社会地位与生活满意度在抑郁症状类别转变中起显著预测作用。结论:成人抑郁症状存在3个类别,不同类别随时间推移发生转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抑郁症状 潜在转变分析
原文传递
初中生外化问题行为的潜在类别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12
作者 廖友国 王峥 +2 位作者 陈建文 张妍 张本钰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97-300,305,共5页
目的:考察初中生外化问题行为的潜在类别以及各类别在人口学等因素上的分布差异。方法:采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hina Education Panel Survey,CEPS)数据,对9253名初中生在外化问题行为问卷上的测评结果进行潜在类别分析。结果:(1)初中生... 目的:考察初中生外化问题行为的潜在类别以及各类别在人口学等因素上的分布差异。方法:采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hina Education Panel Survey,CEPS)数据,对9253名初中生在外化问题行为问卷上的测评结果进行潜在类别分析。结果:(1)初中生外化问题行为存在3种类别,分别为高发组(12%)、低发组(30%)与普通组(58%)。(2)以外化问题行为低发组为参照,高发组与普通组中非独生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寄宿以及同伴存在外化问题行为的学生占比更大(OR=1.47~21.69),男生在高发组(OR=4.69)所占比例更大,留守学生在高发组(OR=0.26)与普通组(OR=0.68)所占比例更小。结论:初中生外化问题行为具有明显的分类特征,潜在类别与性别、独生与否、家庭经济条件、是否寄宿或留守、同伴有无外化问题行为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化问题行为 潜在类别分析 青少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