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行政村地名分布与自然地理要素关系的初探——以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交界地区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段晨曦 鲁瑞洁 +1 位作者 丁之勇 刘畅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87-393,共7页
地名作为对地表特定地域空间的指称,可以反映特定时期地域的地貌、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特征。以位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交界的榆林地区5个市(区)县的1704个行政村名作为离散点,在ArcGIS中进行核密度分析(Kernel Density)和多距离空... 地名作为对地表特定地域空间的指称,可以反映特定时期地域的地貌、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特征。以位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交界的榆林地区5个市(区)县的1704个行政村名作为离散点,在ArcGIS中进行核密度分析(Kernel Density)和多距离空间分析函数(Multi-Distance Spatial Cluster Analysis)分析,并对地名蕴含的自然地理要素信息进行了分类统计和特定自然要素地名的缓冲区分析(Buffer)。结果表明:区内行政村的分布总体呈现显著的集聚分布,其中榆阳区和横山区的聚落密度最高。1704个行政村名与自然要素有关的为1542个,占85.97%。其中以水文类要素命名的地名最多,占41.73%;地貌类的地名占31.04%,此外还有与方位、植被、颜色等要素有关的地名。水文类地名的分布可以指示环境变化。部分水文类聚落点与现代河流湖泊距离较远,可能与近两千年来气候总体呈干冷趋势发展,有关风沙活动加强,地表水环境恶化,一些河流流量减少甚至消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地名 聚落 多距离空间分析
下载PDF
青海湖湖东沙地全新世风成沉积物磁化率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8
2
作者 杜婧 鲁瑞洁 +2 位作者 刘小槺 吕志强 陈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5-184,共10页
在亚洲季风控制区,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磁化率能够很好地反映土壤成壤强度和区域沉积环境变化,但在风成砂-古土壤序列中磁化率的古气候意义仍有待研究。选取青海湖湖东沙地典型风成砂-古土壤序列,基于AMS14 C和光释光测年结果,结合土壤... 在亚洲季风控制区,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磁化率能够很好地反映土壤成壤强度和区域沉积环境变化,但在风成砂-古土壤序列中磁化率的古气候意义仍有待研究。选取青海湖湖东沙地典型风成砂-古土壤序列,基于AMS14 C和光释光测年结果,结合土壤学中传统的土壤发育指标,对沉积物的磁化率特征及环境意义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青海湖盆地风成砂-古土壤序列里,磁化率与成壤强度密切相关:(1)剖面磁化率总体表现为古土壤层最高、弱发育古土壤层次之和风成砂层最低的规律。相较低频磁化率χlf,频率磁化率χfd%能够更好、更细致地反映沉积环境的变化;(2)剖面中磁化率与成壤强度有关(正相关),因成壤作用对两剖面原始物源各粒级组分的改造程度不同,磁化率与黏粒和粉砂正相关;(3)基于剖面磁化率以及粒度特征的综合分析,将青海湖湖东沙地全新世以来气候环境划分为3个阶段:10kaBP以前气候冷干,成壤作用微弱;10~4kaBP气候暖湿,成壤作用显著;4kaBP至今,气候逐渐趋于冷干,成壤作用渐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化率 环境变化 成壤强度 全新世 青海湖
下载PDF
草地近地表风速脉动及其与平均风速、摩阻风速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欣宇 张春来 +3 位作者 张慧 代豫杰 岑松勃 沈亚萍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0-63,78,共5页
[目的]研究草地近地表脉动风速与平均风速、摩阻风速之间的关系,揭示草地风速脉动规律。[方法]利用三维超声风速仪对天然草地近地表风速进行连续观测。[结果]草地近地表风速存在明显的脉动特性,脉动强度与平均风速之间呈显著线性正相关... [目的]研究草地近地表脉动风速与平均风速、摩阻风速之间的关系,揭示草地风速脉动规律。[方法]利用三维超声风速仪对天然草地近地表风速进行连续观测。[结果]草地近地表风速存在明显的脉动特性,脉动强度与平均风速之间呈显著线性正相关。湍流度在较小风速下分布非常分散,随平均风速的增大而趋于集中,在2~14 m/s风速范围内概率分布峰值对应的湍流度为0.23。摩阻风速与瞬时风速之间缺乏相关性;1 s时距下摩阻风速与平均风速呈显著线性正相关,但风速脉动导致摩阻风速计算结果波动仍非常明显;1 min时距下摩阻风速波动范围降低至10%以下,摩阻风速与平均风速线性相关性极为显著。[结论]风速脉动对摩阻风速的计算有很大影响,采用1 s或1 min时距的平均风速,可有效降低这一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平均风速 风速脉动 湍流度 摩阻风速
下载PDF
末次间冰期以来毛乌素沙漠河湖相沉积发育年代起讫
4
作者 杨兴迪 刘小槺 +2 位作者 李怡静 李小妹 梁爱民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9-109,共11页
毛乌素沙漠地处东亚季风西北边缘,沙漠内部广泛发育风成沉积和河湖相沉积物,尤其是河湖相沉积物,因其沉积连续、分辨率高、受到的扰动较少等优点而被广泛用于古气候环境的重建。自末次间冰期以来,研究区发育了多期河湖相沉积,为探讨气... 毛乌素沙漠地处东亚季风西北边缘,沙漠内部广泛发育风成沉积和河湖相沉积物,尤其是河湖相沉积物,因其沉积连续、分辨率高、受到的扰动较少等优点而被广泛用于古气候环境的重建。自末次间冰期以来,研究区发育了多期河湖相沉积,为探讨气候变化和湖泊消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文中通过对前人已有研究进行全面梳理,从88个典型剖面中筛选出54个具有代表性的沉积剖面及306个河湖相沉积的年代数据,对其进行归一化汇总、整理和校正,构建末次间冰期以来毛乌素沙漠河湖相沉积的发育年代框架。结果表明末次间冰期以来毛乌素沙漠河湖相沉积主要发育在以下三个时期:末次间冰期(140-70 ka B.P.)、末次冰期间冰阶(55-23 ka B.P.)以及末次冰消期至中全新世(15-3.0 ka B.P.)。结合区域对比和机制分析,认为毛乌素沙漠末次间冰期以来河湖消涨扩缩过程与东亚季风强弱变化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间冰期 毛乌素沙漠 河湖相沉积 年代起讫
原文传递
全新世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成壤环境演变研究——以榆林镇北台为例 被引量:7
5
作者 杜婧 鲁瑞洁 +2 位作者 刘小槺 贾飞飞 高尚玉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20-428,共9页
古土壤是重建古环境重要的信息源。毛乌素沙地东南缘的古土壤在发育程度上尚未有明确解释。陕西省榆林市的镇北台地区位于毛乌素沙地东南边缘,对气候响应敏感。本文选取厚度为524 cm的镇北台(ZBT)剖面,按照古土壤2 cm、风成砂5 cm的间... 古土壤是重建古环境重要的信息源。毛乌素沙地东南缘的古土壤在发育程度上尚未有明确解释。陕西省榆林市的镇北台地区位于毛乌素沙地东南边缘,对气候响应敏感。本文选取厚度为524 cm的镇北台(ZBT)剖面,按照古土壤2 cm、风成砂5 cm的间隔共采集古土壤样品156个,风成砂样品58个。基于6个AMS14C和3个OSL年代样品,推测剖面古土壤底部年龄为10 cal.ka B.P.,顶部年龄为3.2 cal.ka B.P.;并结合土壤微形态特征,对镇北台剖面沉积物中常量元素特征与成壤强度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镇北台(ZBT)剖面常量元素组成以SiO2、Al2O3和Na2O为主。CIA指数指示剖面处于脱Ca、Na为主的初级风化阶段,反映了毛乌素沙地东南缘全新世以来可能以相对干旱的气候环境为主,风化成壤作用较弱,但其中也不乏幅度较小的冷暖气候旋回。土壤微形态特征也表明ZBT剖面风化程度较弱,主要矿物由石英、长石、云母和岩屑矿物构成,可见胶结物和泥岩岩屑等土壤形成物。其成壤强度变化与化学元素特征表现一致:10.0~8.1 cal.ka B.P.左右,成壤较弱,气候向暖湿转变;6.9 cal.ka B.P.左右,成壤作用稍有加强;5.5~3.7 cal.ka B.P.左右,成壤作用最强,气候相对暖湿,化学、生物风化加强,但此阶段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全新世 化学元素 土壤微形态 成壤作用
原文传递
土壤风蚀过程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39
6
作者 张春来 宋长青 +2 位作者 王振亭 邹学勇 王雪松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7-41,共15页
土壤风蚀过程包含风蚀动力过程和风蚀因子及风蚀速率在风蚀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过程。前者实验和理论研究成果丰富,较清晰地刻画了颗粒起动、搬运和沉降过程;后者重点研究风蚀过程中各类风蚀因子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互馈机制,以及土壤风蚀... 土壤风蚀过程包含风蚀动力过程和风蚀因子及风蚀速率在风蚀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过程。前者实验和理论研究成果丰富,较清晰地刻画了颗粒起动、搬运和沉降过程;后者重点研究风蚀过程中各类风蚀因子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互馈机制,以及土壤风蚀速率对风蚀因子动态变化的响应机制,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成果。土壤风蚀过程研究的难点在于:(1)风蚀因子的动力学参数化;(2)风蚀因子动态变化过程的观测和定量表达;(3)风蚀过程的尺度问题;(4)模型的预报能力。现阶段土壤风蚀研究迫切需要开展以下工作:建立标准风蚀观测场,获取连续、完整的大田风蚀资料;研究风沙流饱和路径,解决尺度问题;构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基于动力过程和动态变化过程的风蚀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风蚀过程 风蚀因子 过程模型 尺度
原文传递
毛乌素沙漠东南缘湖沼相沉积物粒度特征记录的12.2cal.kaB.P.以来的区域环境变化 被引量:17
7
作者 贾飞飞 鲁瑞洁 高尚玉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11-1220,共10页
选取毛乌素沙漠东南缘典型湖沼相沉积炭窑沟剖面,通过分析沉积序列粒度组成与粒度分布特征,结合AMS 14C年代数据,恢复了本区12.2 cal.ka B.P.以来的环境变化过程。结果显示:12.2 cal.ka B.P.之前沉积物较粗,以极细砂和细砂为主,... 选取毛乌素沙漠东南缘典型湖沼相沉积炭窑沟剖面,通过分析沉积序列粒度组成与粒度分布特征,结合AMS 14C年代数据,恢复了本区12.2 cal.ka B.P.以来的环境变化过程。结果显示:12.2 cal.ka B.P.之前沉积物较粗,以极细砂和细砂为主,粒度分布曲线与现代风成砂一致,为典型风成砂堆积,说明这一时期气候干旱,炭窑沟地区为沙漠环境;12.2~6.2 cal.ka B.P.堆积湖相沉积,粉砂和粘土含量增加,指示气候变湿,变为湖滨或浅湖环境;6.2~3.0 cal.ka B.P.发育泥炭,沉积物以粉砂为主,在细颗粒及300~500 μm处各有一个弱峰,说明这一时期气候持续好转,植被生长茂密,湖滨或浅湖变为湿地或沼泽;3.0 cal.ka B.P.之后沉积物平均粒径变粗,各组分随深度变化频繁,但粒度分布曲线主要表现为两种模式,一种为典型风成砂模式,一种为细颗粒显著增加的湖相沉积模式,指示这个时期气候总体变干,但期间经历了多次干湿变化。12.2 cal.ka B.P.以来毛乌素沙漠东南缘环境演化过程与季风边缘区气候变化有很好地一致性,与东亚季风变化也具有同步的变化规律,说明本区环境演化进程主要受到东亚季风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漠 湖相沉积 泥炭 粒度 环境变化
原文传递
环青海湖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季风环流因素 被引量:24
8
作者 丁之勇 鲁瑞洁 +1 位作者 刘畅 段晨曦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1-292,共12页
基于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地区11个气象站点1959—2015年逐月气温和降水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突变分析、Morlet连续小波变换、Pearson相关分析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降水的年、季变化... 基于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地区11个气象站点1959—2015年逐月气温和降水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突变分析、Morlet连续小波变换、Pearson相关分析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降水的年、季变化特征及其季风环流影响因素,并探讨了该区域未来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环青海湖地区气温和降水总体上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秋季和冬季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上升速率以及夏季和冬季降水增加速率最为明显。(2)气温和降水均存在较为明显的突变现象,气温突变时间普遍在1986年左右,而降水突变时间在2002年左右;研究区气温普遍存在2~3年的短周期,8~10年和30~32年的中长周期变化,而降水则存在着3~4年、6~7年的短周期和30~32年的长周期变化。(3)东亚夏季风指数对研究区秋季气温和夏季降水具有较大的影响,而印度夏季风主要影响了研究区春季气温和降水;北极涛动指数(AO)对研究区秋季和冬季气温的上升影响最大,对春季、夏季和冬季降水的影响也明显高于其他指数;北大西洋涛动指数(NAO)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对研究区气温影响较小,NAO主要影响夏季和冬季降水,而ENSO主要影响秋季降水。(4)研究区年均气温和年降水的Hurst指数均大于0.5,说明研究区气温和降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以上升趋势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气候变化 东亚夏季风 M-K检验 R/S分析
原文传递
青海湖湖东沙地粒度端元分析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26
9
作者 白敏 鲁瑞洁 +1 位作者 丁之勇 王琳栋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03-1215,共13页
青海湖湖东地区广泛分布着风成沉积物,区域内典型风成沉积剖面的年代数据和环境代用指标准确记录了区域古环境变化。沉积物粒度端元分析方法能够将复杂的粒度数据分离出多个具有特定指示意义的粒度端元组分,广泛应用于古环境的重建研究... 青海湖湖东地区广泛分布着风成沉积物,区域内典型风成沉积剖面的年代数据和环境代用指标准确记录了区域古环境变化。沉积物粒度端元分析方法能够将复杂的粒度数据分离出多个具有特定指示意义的粒度端元组分,广泛应用于古环境的重建研究。基于多次野外综合考察,选取青海湖湖东沙地厚度为500 cm的全新世典型风成砂-古土壤剖面,采用粒度端元分析方法对粒度数据进行分离,筛选出3个代表不同沉积动力特征的端元组分。通过分析各端元的粒度分布特征,并结合色度、磁化率和有机质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端元1与区域暖湿气候条件下的风化成壤作用有关,可以间接指示区域的水分条件;端元2和端元3代表了近地面风力的强弱,共同指示区域风沙活动的强弱。结合剖面年代和其他代用指标以及已有研究结果,可将研究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大致分为4个阶段:9.5 ka B.P.以前,气候整体以冷干为主;9.5~3.5 ka B.P.,气候温暖湿润,成壤作用明显增强;3.5~1.5 ka B.P.,气候经历暖湿-冷干的转变;1.5 ka B.P.以来,气候总体冷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粒度端元 全新世 环境变化
原文传递
河北坝上地区中晚全新世粒度端元分析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10
10
作者 马罗 鲁瑞洁 +1 位作者 陈东雪 刘瑛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54-1567,共14页
河北坝上地区地处东亚夏季风边缘,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是研究古气候环境演变的理想地区之一。本研究采用粒度端元模型分析方法对坝上地区2 m厚的典型风成砂-古土壤剖面沉积物粒度数据进行分离,同时结合粒度、磁化率和色度指标,探讨剖面... 河北坝上地区地处东亚夏季风边缘,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是研究古气候环境演变的理想地区之一。本研究采用粒度端元模型分析方法对坝上地区2 m厚的典型风成砂-古土壤剖面沉积物粒度数据进行分离,同时结合粒度、磁化率和色度指标,探讨剖面沉积物各粒度端元所指示的环境意义以及坝上地区中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白云湖剖面粒度组分分为3个端元,EM1代表区域暖湿气候背景下的风化成壤作用,间接指示区域的湿度状况;EM2代表区域风沙活动强度;EM3可能反映区域河流对基岩风化产物的搬运作用。2)研究区中晚全新世气候变化大致可以分为5个阶段:7.1 ka B. P.以前,风沙活动和河流搬运作用较强,气候表现为冷干特征;7.1~3.8 ka B. P.风沙活动减弱,气候温暖湿润,区域成壤作用加强;3.8~2.6 ka B. P.期间,气候波动频繁,处于暖湿-冷干过渡阶段;2.6~1.5 ka B. P.风沙活动增强;1.5 ka B. P.以来,气候由冷干向相对暖湿转变,成壤作用稍有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端元 中晚全新世 环境演化 坝上地区
原文传递
藏北青南高原地表风蚀粗化特征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亚静 张春来 +2 位作者 魏国茹 伍永秋 李文平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793-2807,共15页
藏北青南高原长期受风蚀影响,地表粗化现象明显。本研究系统采集该区东西向调查样带内表层(0~1 cm)与浅层(1~10 cm)土壤样品,通过粒度测定、构建能够表征土壤风蚀粗化程度的风蚀粗化指数(WECI),分析该区地表风蚀粗化特征。结果表明:藏... 藏北青南高原长期受风蚀影响,地表粗化现象明显。本研究系统采集该区东西向调查样带内表层(0~1 cm)与浅层(1~10 cm)土壤样品,通过粒度测定、构建能够表征土壤风蚀粗化程度的风蚀粗化指数(WECI),分析该区地表风蚀粗化特征。结果表明:藏北青南高原土壤中砾石、极粗砂、粗砂等粗颗粒组分在表层土壤中含量较浅层土壤有所增加,自西向东逐渐减少;黏土与粉砂等细颗粒组分相反,表层较浅层土壤中含量明显下降,自西向东逐渐增加。从样带东部的高寒草甸区到中部高寒草原区和西部高寒草原与荒漠草原过渡区,表层土壤环境敏感组分逐渐变粗,各区域平均风蚀粗化指数依次为1.05、1.47和1.77,地表风蚀粗化趋于加剧。现有文献常用的土壤粒度分形维数与土壤质地粗化度是刻画土壤质地粗细程度的静态指标,无法衡量风蚀导致的地表颗粒组成变化,本文构建的风蚀粗化指数克服了上述不足,且具有风蚀动力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青南高原 粒度 风蚀粗化指数
原文传递
末次冰期毛乌素沙地湖泊消涨过程:沉积证据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小槺 鲁瑞洁 +1 位作者 高尚玉 段晨曦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25-836,共12页
毛乌素沙地位于东亚季风边缘区,对于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基于沙地的侵蚀-堆积关系,在侵蚀作用为主的沙地西北部和中部很难找到沉积相对连续且分辨率较高的地层剖面,因此已有的末次冰期古气候环境研究多集中于堆积作用为主的沙地东南缘的... 毛乌素沙地位于东亚季风边缘区,对于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基于沙地的侵蚀-堆积关系,在侵蚀作用为主的沙地西北部和中部很难找到沉积相对连续且分辨率较高的地层剖面,因此已有的末次冰期古气候环境研究多集中于堆积作用为主的沙地东南缘的萨拉乌苏河河谷地区.本文选取位于沙地腹地,厚度为3.5 m的风成砂-河湖相沉积序列——神水台(SSTG)剖面为研究对象,基于AMS 14C和OSL年代数据,推测得出剖面中湖相层的上界和下界分别为约24.2 ka B.P .和42.7ka B.P.,依据沉积地层和环境代用指标分析结果,针对末次冰期毛乌素沙地湖泊消涨的一般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自约5万年以来,由神水台(SSTG)剖面指示了两次明显的湖泊主要发育期,时间分别约为42.7~34.3 ka B.P.和31.1~24.2 ka B.P.,期间粘土含量、有机质、红度均表现为低值,为含淡水螺壳化石的典型湖泊相沉积,且与毛乌素沙地已有湖泊发育的年代结果基本一致.在两期湖相层之间的砂层,平均粒径、砂含量表现为峰值,指示了一次明显的湖泊消退的过程,其时间约为34.3~31.1 ka B.P.;在湖相层上下可能均为风力作用为主导的风沙沉积.通过区域对比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SSTG剖面记录的湖泊消涨过程主要受控于东亚季风强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末次冰期 湖相沉积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