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固定状态下椎板重建对兔脊柱稳定性的影响
1
作者 刘学鹏 孙甲树 +1 位作者 张引锋 孙海燕 《脊柱外科杂志》 2023年第6期411-416,共6页
目的研究非固定状态下椎板重建对兔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利用自体微小骨粒与不同比例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物修复全椎板切除术后的兔椎板缺损,通过手触、组织学检查、生物力学测试评估其骨发生、椎板重建和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48只... 目的研究非固定状态下椎板重建对兔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利用自体微小骨粒与不同比例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物修复全椎板切除术后的兔椎板缺损,通过手触、组织学检查、生物力学测试评估其骨发生、椎板重建和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48只新西兰大白兔平均分为4组,每组12只:A组,自体微小骨粒植骨;B组,自体微小骨粒与纳米羟基磷灰石以3∶1的比例混合后进行植骨;C组,自体微小骨粒与纳米羟基磷灰石以1∶1的比例混合后进行植骨;D组,不植骨,仅放置明胶海绵。结果A、B、C组大体标本可见新生椎板形态正常,骨质愈合,纤维组织增生连接,骨桥形成,植骨处骨痂愈合良好;D组为纤维结缔组织愈合。组织学观察A、B、C组均可见新生软骨及成骨,基本没有炎性反应,B、C组自体髂骨与人工骨无明显相互促进作用,也无抑制作用;D组仅见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生物力学实验表明,A、B、C组在植骨段强度及刚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固定状态下兔椎板切除术后椎板间植骨能增加其脊柱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板切除术 骨移植 生物力学
下载PDF
中国蒙古族正常人胫骨近端截骨面数字化形态学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郑金洋 任志勇 +4 位作者 张国梁 莫日格乐 普日布苏荣 李强 王跃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7期4348-4353,共6页
背景:中国蒙古族人胫骨近端截骨面与国外及国内其他民族是否存在差异尚不清楚。目的:通过对蒙古族人胫骨近端截骨面各线性参数测量,分析中国北方地区蒙古族人胫骨近端截骨面解剖形态学特点。方法:CT薄层扫描38例健康蒙古族人志愿者双膝... 背景:中国蒙古族人胫骨近端截骨面与国外及国内其他民族是否存在差异尚不清楚。目的:通过对蒙古族人胫骨近端截骨面各线性参数测量,分析中国北方地区蒙古族人胫骨近端截骨面解剖形态学特点。方法:CT薄层扫描38例健康蒙古族人志愿者双膝关节,扫描膝关节线上下各20 cm;原始Dicom数据导入电脑。应用Mimics软件,重建膝关节三维模型,隐藏股骨和髌骨。STL格式的胫骨三维模型图像导入3-Matic软件,显示出胫骨的正内侧面,以内侧胫骨平台最低点为基点,在内侧胫骨平台下方6 mm处,保持胫骨7°后倾角模拟全髋关节置换截骨,测量胫骨近端截骨面参数。结果与结论:①测量参数数据:健康蒙古族人志愿者38例胫骨左右侧径(79.99±3.70)mm(左),(80.25±4.01)mm(右);胫骨前后径(52.27±3.07)mm(左),(51.75±2.40)mm(右);胫骨内侧前后径(55.40±2.00)(左),(56.67±2.47)mm(右);胫骨外侧前后径(49.84±2.78)mm(左),49.58±2.80)mm(右);②测量参数差异:蒙古族人左右侧胫骨近端截骨面各线性参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胫骨近端截骨面内侧前后径大于外侧前后径(P>0.05);男性胫骨近端截骨面各线性参数大于女性(P<0.05);蒙古族人胫骨近端截骨面与部分国内外测量结果比较,各线性参数与国外及中国其他民族和地区存在一定差异;③结果证实,东西方种族间胫骨平台截骨面解剖形态学存在明显差异;中国人不同民族及地域,胫骨平台几何学参数同样可能存在差异,未来有必要应用数字骨科技术,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进行大样本数据调查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植入物 数字化骨科 蒙古族人 CT扫描 胫骨 解剖 全膝关节置换 三维重建 测量
下载PDF
T-SPOT. TB和结核菌素试验在骨关节结核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马珂 马腾 +3 位作者 刘增运 汤丽国 田震 任志勇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20期2840-2841,2844,共3页
目的分析结核感染T细胞免疫斑点试验(T-SPOT. TB)和结核菌素试验在骨关节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医院采用手术或保守治疗的骨关节结核患者94例,以及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骨外科收治的手术治疗的骨关节病患... 目的分析结核感染T细胞免疫斑点试验(T-SPOT. TB)和结核菌素试验在骨关节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医院采用手术或保守治疗的骨关节结核患者94例,以及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骨外科收治的手术治疗的骨关节病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结核菌素试验与T-SPOT. TB,对比2种方法的诊断效用。结果结核菌素试验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分别为46.81%、98.00%、97.78%、49.49%、64.58%,TSPOT. TB则为93.62%、100.00%、100.00%、89.29%、95.83%,结核菌素试验敏感性、阴性预测值、符合率低于T-SPOT. TB及2种方法联合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SPOT.TB出现6例漏诊,均为早期脊柱结核病,表现为空洞形成,未见脊柱神经缺损。结核菌素试验出现1例误诊,50例漏诊,漏诊者主要病情相对较轻,伴风湿关节病等免疫疾病的患者。结论 TSPOT. TB是诊断骨关节结核病的理想方法,但存在干扰因素,需合理应用,结核菌素试验操作简单,尽管敏感性不足,但在结核病筛查中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结核 结核感染T细胞免疫斑点试验 结核菌素试验
下载PDF
低强度脉冲超声波在牵张成骨中对新生骨形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于乃超 任志勇 +2 位作者 宋君 王辉 魏长月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7年第2期236-239,共4页
目的 探讨低强度脉冲超声波在牵张成骨中对新生骨形成是否有促进作用.方法 健康成年中国家兔60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只.实验组在截骨延长完成后使用超声骨折治疗仪治疗4周,对照组不予干预.结果 固定期第28天、第56天、第84天:X线结果... 目的 探讨低强度脉冲超声波在牵张成骨中对新生骨形成是否有促进作用.方法 健康成年中国家兔60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只.实验组在截骨延长完成后使用超声骨折治疗仪治疗4周,对照组不予干预.结果 固定期第28天、第56天、第84天:X线结果 、HE染色指标实验组〉对照组.固定期84天:骨密度及生物力学各项指标实验组&gt;对照组.结论 实验证实低强度脉冲超声波能够显著提高兔胫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强度脉冲超声 骨牵张 新生骨形成
下载PDF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促进兔胫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汤丽国 任志勇 +2 位作者 刘增运 王辉 霍继贞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0年第3期335-337,共3页
目的研究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在兔胫骨牵张成骨过程中对新骨形成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中国家兔48只,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6只,所有实验动物左小腿建立骨膜外截骨延长模型,其中A、B组作为实验组,分别在开始牵张和牵张结束后给予牵张间... 目的研究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在兔胫骨牵张成骨过程中对新骨形成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中国家兔48只,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6只,所有实验动物左小腿建立骨膜外截骨延长模型,其中A、B组作为实验组,分别在开始牵张和牵张结束后给予牵张间隙内注射富血小板血浆(PRP)0.5 mL与激活剂(牛凝血酶、10%CaCl2)混合形成的胶样物质;C组为对照组,正常牵张,不做其他处理。结果牵张区骨矿化实验组优于对照组;HE染色显示:B组新骨形成质量明显优于A组及C组;骨密度及生物力学测定显示B组较其他两组均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能有效提高兔胫骨牵张成骨的新骨形成质量,尤其在固定期应用,可更有效地促进牵张成骨的成骨质量,加速骨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张成骨 富血小板血浆 成骨作用 兔模型
下载PDF
bFGF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新生骨成熟过程的生物力学影响——兔胫骨延长模型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增运 任志勇 +3 位作者 汤丽国 杨跃 王辉 霍继贞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0年第3期338-340,共3页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家兔胫骨截骨延长模型中新生骨成熟过程的生物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48只纯种新西兰实验用大白兔按体重...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家兔胫骨截骨延长模型中新生骨成熟过程的生物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48只纯种新西兰实验用大白兔按体重相同或相近分为16个区组。建立兔胫骨截骨延长模型,延长结束后,实验组于牵张间隙内注入bFGF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于牵张间隙内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空白组不注入任何物质。结果在固定期4周和8周,实验组牵张区在X线片结果、HE染色观察方面成骨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12周后取各组牵张成骨区标本做骨密度检测以及生物力学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空白组相比,实验组有明显优势。结论bFGF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兔胫骨延长区新生骨成熟过程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基因转染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肢体延长模型
下载PDF
血清CYR61、IGF-1水平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愈合延迟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7
作者 郑海亮 刘晶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0年第8期1108-1111,共4页
目的探究血清富含半胱氨酸蛋白61(CYR6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愈合延迟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入院的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愈合延迟患者65例为愈合延迟组,同时招募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正常愈... 目的探究血清富含半胱氨酸蛋白61(CYR6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愈合延迟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入院的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愈合延迟患者65例为愈合延迟组,同时招募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正常愈合的患者55例为正常愈合组,采用ELISA法于术前、术后4周及术后12周检测各组受试者血清CYR61、IGF-1水平,分析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愈合延迟与血清CYR61、IGF-1水平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清CYR61、IGF-1水平预测骨愈合延迟的价值。结果术前两组血清CYR61、IGF-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和12周时,愈合延迟组CYR61分别为(72.09±17.74)、(113.48±22.38)pg/mL,IGF-1分别为(289.63±29.75)、(410.55±48.56)ng/mL,均显著低于正常愈合组(P<0.05);血清IGF-1水平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愈合延迟的预测价值高且稳定(AUC术后4周=0.732,AUC术后12周=0.830),CYR61水平在术后12周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愈合延迟的预测效果最好(AUC术后4周=0.651,AUC术后12周=0.813);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血清CYR61与IGF-1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血清CYR61、IGF-1水平预测其术后愈合延迟有较高价值,可作为潜在的血清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R61 IGF-1 胫骨骨折 愈合延迟 预测
下载PDF
改良缝合联合早期功能锻炼治疗手指屈肌腱断裂 被引量:8
8
作者 宋君 付瑞玲 +2 位作者 任志勇 刘超 肖华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7年第3期338-340,共3页
目的 探讨早期、积极、系统、有效的功能康复训练方法在手外伤中指屈肌腱修复术后恢复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10年2月-2015年12月手术治疗、资料完整的120例指屈肌腱损伤病例,分为两组.A组:常规石膏制动3周后开始自行训练40例;B... 目的 探讨早期、积极、系统、有效的功能康复训练方法在手外伤中指屈肌腱修复术后恢复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10年2月-2015年12月手术治疗、资料完整的120例指屈肌腱损伤病例,分为两组.A组:常规石膏制动3周后开始自行训练40例;B组:早期、积极、系统、有效的功能康复训练80例.比较两组术后患指屈指功能恢复时间、关节屈伸活动情况、患者自我感觉满意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患指屈指功能恢复时间B组明显短于A组,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A组,患者自我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A组.结论 早期、积极、系统、有效的功能康复训练对指屈肌腱修复术后功能恢复效果良好,减少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伤残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屈肌腱 早期系统 康复训练
下载PDF
BMP-2联合BMP-7在截骨延长时促进成骨的实验研究
9
作者 马珂 汤丽国 +5 位作者 刘增运 杨跃 霍继贞 黄现峰 王辉 任志勇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1年第1期79-82,共4页
目的探究在截骨延长成骨过程中联合应用BMP-2和BMP-7对成骨的促进作用。方法采用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30只,完全随机分为三组。A组作为对照组正常牵拉不做其他处理;B组在截骨后于截骨处加入rhBMP-2药片;C组在截骨后于截骨处加入rhBMP-2... 目的探究在截骨延长成骨过程中联合应用BMP-2和BMP-7对成骨的促进作用。方法采用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30只,完全随机分为三组。A组作为对照组正常牵拉不做其他处理;B组在截骨后于截骨处加入rhBMP-2药片;C组在截骨后于截骨处加入rhBMP-2药片,7 d后在延长区经皮注射rhBMP-7溶解液。在术后第7天、第38天分别拍摄三组模型的右侧胫骨全长X线片;术后38 d取三组标本分别测量三组延长区及远近截骨端的骨密度;将取下的三组标本进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术后第38天X线观察:A组见截骨两端形成一定量的骨组织,延长区的骨痂影密度低,有透亮区;B组延长区新生骨组织较为均匀,可见骨折线;C组骨延长区形成的骨组织影密度高于其他两组,未见明显骨折线。使用SPSS 17.0软件对各组的骨密度进行统计学分析:B、C组的骨密度测定值明显高于A组(P<0.05),C组骨密度测定值优于B组(P<0.05);术后第38天HE染色:A组骨小梁内骨细胞稀少,B、C组骨小梁密度体积增大明显,骨痂向骨性骨痂改建明显,髓腔再通。结论BMP-2能促进兔胫骨牵张成骨的形成和愈合;BMP-7可加快启动软骨内成骨,使软骨内成骨时间提前,联合应用BMP-2和BMP-7比单纯应用BMP-2可更快速地形成新的骨组织,二者在成骨上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骨延长术 BMP-2 BMP-7 兔胫骨模型
下载PDF
IGF-1转染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促进兔胫骨牵张成骨实验研究
10
作者 吴卫宾 任志勇 +2 位作者 宋君 张维彬 魏长月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7年第3期351-354,共4页
目的 探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转染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兔胫骨牵张成骨模型实验研究中是否具有促进牵张成骨骨形成作用.方法 健康新西兰白兔48只,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6只.建立兔胫骨牵张成骨模型,实验组于固定期第2天于牵... 目的 探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转染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兔胫骨牵张成骨模型实验研究中是否具有促进牵张成骨骨形成作用.方法 健康新西兰白兔48只,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6只.建立兔胫骨牵张成骨模型,实验组于固定期第2天于牵张成骨间隙内植入IGF-1基因介导转染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同时间在牵张成骨间隙内植入相同浓度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空白组牵张间隙内不注射任何物质.结果 在固定期2周和6周,实验组牵张区在X线摄片结果、HE染色观察方面,成骨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3个月后取各组牵张成骨区标本做骨密度测定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组以上两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结论 IGF-1转染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有效提高兔胫骨牵张成骨骨形成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牵张成骨
下载PDF
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血液因子变化及其与术后血栓的关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海亮 刘晶 +2 位作者 任志勇 宋君 毛清军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年第7期1158-1161,共4页
目的探究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血液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T)、干扰素-γ(IFN-γ)、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与术后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创伤性176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术后血栓发生情况,根... 目的探究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血液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T)、干扰素-γ(IFN-γ)、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与术后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创伤性176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术后血栓发生情况,根据术后是否形成血栓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分析患者血液NET、IFN-γ、vWF水平与创伤性四肢骨折术后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176例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术后37例有血栓形成,术后血栓发生率为21.02%(37/176)。术后1 d血栓组血液中D-D、CRP、NET、IFN-γ、vWF水平均显著高于无血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年龄≥60岁、首次下床活动时间≥7 d、糖尿病史分布和血液中D-D、CRP、NET、IFN-γ、vWF水平均显著高于无血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首次下床活动时间≥7 d、糖尿病史、D-D、CRP、NET、IFN-γ、vWF水平是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P<0.05)。创伤性四肢骨折术后血栓患者NET、vWF水平与D-D呈明显正相关(P<0.05),NET、IFN-γ水平与CRP也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血液中D-D、CRP、NET、IFN-γ、vWF水平相互作用,与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血栓的形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四肢骨折 NET IFN-Γ VWF 血栓
下载PDF
切开复位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新 付祥秋 《系统医学》 2021年第9期32-34,47,共4页
目的分析比较切开复位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该院收治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和闭合复位内固定组,每组38例。切开... 目的分析比较切开复位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该院收治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和闭合复位内固定组,每组38例。切开复位内固定组采用切开复位固定治疗,闭合复位内固定组接受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方式。治疗后跟踪随访一年以上,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骨折端愈合时间、髋关节评分以及并发症(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发生率。结果术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患者平均骨折端愈合时间(90.78±17.31)d早于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患者(109.72±24.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53,P=0.011);经过跟踪随访,术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高于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患者并发症发生率(7.89%)低于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34,P=0.030)。结论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能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壮年股骨颈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闭合复位内固定
下载PDF
差异化护理对严重骨盆骨折患者生活质量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武敏 王静 《中华养生保健》 2021年第13期116-118,共3页
目的分析差异化护理对严重骨盆骨折患者生活质量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20年2月~2021年2月潍坊市高新区阳光融和医院收治的100例严重骨盆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差异化护理组,每组病例数均为50... 目的分析差异化护理对严重骨盆骨折患者生活质量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20年2月~2021年2月潍坊市高新区阳光融和医院收治的100例严重骨盆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差异化护理组,每组病例数均为50例。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KPS评分)以及运动功能评分(FMA评分),随访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骨盆功能恢复情况。差异化护理组护理前后KPS评分以及FMA评分改善幅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差异化护理组患者骨盆功能恢复情况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P<0.05)。综上,差异化护理的应用有助于改善骨盆骨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运动能力,提高骨盆功能恢复情况,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化护理 严重骨盆骨折 生活质量 运动功能
下载PDF
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的有效性
14
作者 何新 武敏 付祥秋 《中华养生保健》 2021年第15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潍坊市高新区阳光融和医院收治的62例胫骨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应用经... 目的探讨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潍坊市高新区阳光融和医院收治的62例胫骨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应用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骨钙素(BGP)、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以及手术相关指标。结果治疗30 d后,研究组患者的BGP、TGF-β_(1)、IGF-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长、住院时长、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且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骨折患者应用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效果更佳,可以缩短手术时长,降低术中出血量,同时可以改善患者的BGP、TGF-β_(1)、IGF-1水平,加速骨折的愈合,缩短住院时长和愈合时间,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 胫骨骨折 有效性
下载PDF
手指洞穿性微型复合组织块离断再植16例 被引量:5
15
作者 宋君 郭明波 +4 位作者 张敬良 任志勇 刘增运 黄忠明 郭桥鸿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33-535,共3页
目的探讨手指洞穿性离断的微型复合组织块再植方法。方法2001年2月至2016年10月,对16例16指洞穿性离断手指的微型复合组织块仔细清创后进行再植。术中准确对位、精准修复,吻合指掌侧固有动脉主干或分支,无可供吻合动脉者采用皮下静脉动... 目的探讨手指洞穿性离断的微型复合组织块再植方法。方法2001年2月至2016年10月,对16例16指洞穿性离断手指的微型复合组织块仔细清创后进行再植。术中准确对位、精准修复,吻合指掌侧固有动脉主干或分支,无可供吻合动脉者采用皮下静脉动脉化等不同类型的血管搭配方式进行再植。术后随访组织块成活外观、感觉及关节功能情况。结果16例洞穿性离断微型复合组织块中,有1例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愈合,其余再植手指洞穿性离断微型组织块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个月~2年,再植的洞穿性微型复合组织块指体成活良好,颜色红润,感觉恢复S,-S4级,外观饱满,指纹清晰,关节屈、伸功能良好。结论手指洞穿性离断微型复合组织块应积极再植,通过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进行精准的组织修复,不仅离断组织块可以再植成活,还保留了手指完整的外观、感觉和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穿性指离断 微型复合组织块 精准修复 再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