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蒙古族正常人胫骨近端截骨面数字化形态学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郑金洋 任志勇 +4 位作者 张国梁 莫日格乐 普日布苏荣 李强 王跃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7期4348-4353,共6页
背景:中国蒙古族人胫骨近端截骨面与国外及国内其他民族是否存在差异尚不清楚。目的:通过对蒙古族人胫骨近端截骨面各线性参数测量,分析中国北方地区蒙古族人胫骨近端截骨面解剖形态学特点。方法:CT薄层扫描38例健康蒙古族人志愿者双膝... 背景:中国蒙古族人胫骨近端截骨面与国外及国内其他民族是否存在差异尚不清楚。目的:通过对蒙古族人胫骨近端截骨面各线性参数测量,分析中国北方地区蒙古族人胫骨近端截骨面解剖形态学特点。方法:CT薄层扫描38例健康蒙古族人志愿者双膝关节,扫描膝关节线上下各20 cm;原始Dicom数据导入电脑。应用Mimics软件,重建膝关节三维模型,隐藏股骨和髌骨。STL格式的胫骨三维模型图像导入3-Matic软件,显示出胫骨的正内侧面,以内侧胫骨平台最低点为基点,在内侧胫骨平台下方6 mm处,保持胫骨7°后倾角模拟全髋关节置换截骨,测量胫骨近端截骨面参数。结果与结论:①测量参数数据:健康蒙古族人志愿者38例胫骨左右侧径(79.99±3.70)mm(左),(80.25±4.01)mm(右);胫骨前后径(52.27±3.07)mm(左),(51.75±2.40)mm(右);胫骨内侧前后径(55.40±2.00)(左),(56.67±2.47)mm(右);胫骨外侧前后径(49.84±2.78)mm(左),49.58±2.80)mm(右);②测量参数差异:蒙古族人左右侧胫骨近端截骨面各线性参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胫骨近端截骨面内侧前后径大于外侧前后径(P>0.05);男性胫骨近端截骨面各线性参数大于女性(P<0.05);蒙古族人胫骨近端截骨面与部分国内外测量结果比较,各线性参数与国外及中国其他民族和地区存在一定差异;③结果证实,东西方种族间胫骨平台截骨面解剖形态学存在明显差异;中国人不同民族及地域,胫骨平台几何学参数同样可能存在差异,未来有必要应用数字骨科技术,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进行大样本数据调查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植入物 数字化骨科 蒙古族人 CT扫描 胫骨 解剖 全膝关节置换 三维重建 测量
下载PDF
BMP-2联合BMP-7在截骨延长时促进成骨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马珂 汤丽国 +5 位作者 刘增运 杨跃 霍继贞 黄现峰 王辉 任志勇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1年第1期79-82,共4页
目的探究在截骨延长成骨过程中联合应用BMP-2和BMP-7对成骨的促进作用。方法采用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30只,完全随机分为三组。A组作为对照组正常牵拉不做其他处理;B组在截骨后于截骨处加入rhBMP-2药片;C组在截骨后于截骨处加入rhBMP-2... 目的探究在截骨延长成骨过程中联合应用BMP-2和BMP-7对成骨的促进作用。方法采用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30只,完全随机分为三组。A组作为对照组正常牵拉不做其他处理;B组在截骨后于截骨处加入rhBMP-2药片;C组在截骨后于截骨处加入rhBMP-2药片,7 d后在延长区经皮注射rhBMP-7溶解液。在术后第7天、第38天分别拍摄三组模型的右侧胫骨全长X线片;术后38 d取三组标本分别测量三组延长区及远近截骨端的骨密度;将取下的三组标本进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术后第38天X线观察:A组见截骨两端形成一定量的骨组织,延长区的骨痂影密度低,有透亮区;B组延长区新生骨组织较为均匀,可见骨折线;C组骨延长区形成的骨组织影密度高于其他两组,未见明显骨折线。使用SPSS 17.0软件对各组的骨密度进行统计学分析:B、C组的骨密度测定值明显高于A组(P<0.05),C组骨密度测定值优于B组(P<0.05);术后第38天HE染色:A组骨小梁内骨细胞稀少,B、C组骨小梁密度体积增大明显,骨痂向骨性骨痂改建明显,髓腔再通。结论BMP-2能促进兔胫骨牵张成骨的形成和愈合;BMP-7可加快启动软骨内成骨,使软骨内成骨时间提前,联合应用BMP-2和BMP-7比单纯应用BMP-2可更快速地形成新的骨组织,二者在成骨上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骨延长术 BMP-2 BMP-7 兔胫骨模型
下载PDF
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血液因子变化及其与术后血栓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郑海亮 刘晶 +2 位作者 任志勇 宋君 毛清军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年第7期1158-1161,共4页
目的探究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血液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T)、干扰素-γ(IFN-γ)、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与术后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创伤性176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术后血栓发生情况,根... 目的探究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血液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T)、干扰素-γ(IFN-γ)、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与术后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创伤性176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术后血栓发生情况,根据术后是否形成血栓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分析患者血液NET、IFN-γ、vWF水平与创伤性四肢骨折术后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176例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术后37例有血栓形成,术后血栓发生率为21.02%(37/176)。术后1 d血栓组血液中D-D、CRP、NET、IFN-γ、vWF水平均显著高于无血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年龄≥60岁、首次下床活动时间≥7 d、糖尿病史分布和血液中D-D、CRP、NET、IFN-γ、vWF水平均显著高于无血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首次下床活动时间≥7 d、糖尿病史、D-D、CRP、NET、IFN-γ、vWF水平是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P<0.05)。创伤性四肢骨折术后血栓患者NET、vWF水平与D-D呈明显正相关(P<0.05),NET、IFN-γ水平与CRP也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血液中D-D、CRP、NET、IFN-γ、vWF水平相互作用,与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血栓的形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四肢骨折 NET IFN-Γ VWF 血栓
下载PDF
手指洞穿性微型复合组织块离断再植16例 被引量:5
4
作者 宋君 郭明波 +4 位作者 张敬良 任志勇 刘增运 黄忠明 郭桥鸿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33-535,共3页
目的探讨手指洞穿性离断的微型复合组织块再植方法。方法2001年2月至2016年10月,对16例16指洞穿性离断手指的微型复合组织块仔细清创后进行再植。术中准确对位、精准修复,吻合指掌侧固有动脉主干或分支,无可供吻合动脉者采用皮下静脉动... 目的探讨手指洞穿性离断的微型复合组织块再植方法。方法2001年2月至2016年10月,对16例16指洞穿性离断手指的微型复合组织块仔细清创后进行再植。术中准确对位、精准修复,吻合指掌侧固有动脉主干或分支,无可供吻合动脉者采用皮下静脉动脉化等不同类型的血管搭配方式进行再植。术后随访组织块成活外观、感觉及关节功能情况。结果16例洞穿性离断微型复合组织块中,有1例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愈合,其余再植手指洞穿性离断微型组织块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个月~2年,再植的洞穿性微型复合组织块指体成活良好,颜色红润,感觉恢复S,-S4级,外观饱满,指纹清晰,关节屈、伸功能良好。结论手指洞穿性离断微型复合组织块应积极再植,通过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进行精准的组织修复,不仅离断组织块可以再植成活,还保留了手指完整的外观、感觉和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穿性指离断 微型复合组织块 精准修复 再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