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耀斑引发的激波初始速度对激波到达时间预测的影响
被引量:
2
1
作者
罗浩
陈耿雄
+5 位作者
杜爱民
孙炜
徐文耀
张莹
赵旭东
王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945-1952,共8页
利用Hakamada-Akasofu-Fry运动学太阳风模型模拟了1981到1985卡林顿周的48个太阳耀斑事件激发的激波到达地球的时间.结果表明,对模式输入参数之一的激波初始速度进行调整,可以使模拟结果和实际观测基本一致.通过对发生在该时期多个事件...
利用Hakamada-Akasofu-Fry运动学太阳风模型模拟了1981到1985卡林顿周的48个太阳耀斑事件激发的激波到达地球的时间.结果表明,对模式输入参数之一的激波初始速度进行调整,可以使模拟结果和实际观测基本一致.通过对发生在该时期多个事件的统计分析,分别得到日球表面东、西两半球耀斑爆发对应的激波初始速度调整因子和初始速度的统计关系.该关系应用到1986到1990卡林顿周期间发生的耀斑对应的激波到达地球时间的模拟时,对于位于西(东)半球的耀斑,预测行星际激波到达地球所需时间的平均绝对误差从未使用该关系的16(15)h降低到12(11)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F模型
初始太阳风激波速度
激波到时
Ⅱ型射电爆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行星内部地震波及其对卫星轨道的影响
2
作者
郑应才
田源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
2021年第2期205-210,共6页
本文指出地震学在天文和行星学科里的重要作用.我们主要介绍最近提出的“潮汐—地震波共振”(tidal-seismic resonance)效应,并且讨论它对卫星轨道演化的作用.当在同步轨道以下周期运动的卫星引起的引潮力的频率和行星内部自由震荡频率...
本文指出地震学在天文和行星学科里的重要作用.我们主要介绍最近提出的“潮汐—地震波共振”(tidal-seismic resonance)效应,并且讨论它对卫星轨道演化的作用.当在同步轨道以下周期运动的卫星引起的引潮力的频率和行星内部自由震荡频率吻合时,就会发生潮汐—地震波共振.此时,行星内部的地震波将被激发并引起行星表面的显著位移.升高和下降的地面会对卫星产生一个力矩从而使得卫星轨道下降.因为潮汐共振引起的动态地面位移可以比单纯引潮力引起的位移大两个数量级,所以潮汐共振会显著加速卫星下降速率.我们用我们开发的三维地震波场模拟程序AstroSeis数值计算了潮汐—地震波共振对轨道的影响,进而推测这一共振效应可能对行星早期吸积速度有显著影响.另外,因为行星内部的Q值和S波的波速对潮汐共振影响很大,未来研究微重力环境下的小行星或陨石内部地震波的速度和Q值对研究行星演化和太阳系的形成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
潮汐—地震共振
行星形成
小行星地震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耀斑引发的激波初始速度对激波到达时间预测的影响
被引量:
2
1
作者
罗浩
陈耿雄
杜爱民
孙炜
徐文耀
张莹
赵旭东
王源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
地球物理研究所
美国
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分校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研究
生院
中国科学院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945-1952,共8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1CB811404)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经费项目(GYHY200806024,GYHY(QX)2007-613)资助
文摘
利用Hakamada-Akasofu-Fry运动学太阳风模型模拟了1981到1985卡林顿周的48个太阳耀斑事件激发的激波到达地球的时间.结果表明,对模式输入参数之一的激波初始速度进行调整,可以使模拟结果和实际观测基本一致.通过对发生在该时期多个事件的统计分析,分别得到日球表面东、西两半球耀斑爆发对应的激波初始速度调整因子和初始速度的统计关系.该关系应用到1986到1990卡林顿周期间发生的耀斑对应的激波到达地球时间的模拟时,对于位于西(东)半球的耀斑,预测行星际激波到达地球所需时间的平均绝对误差从未使用该关系的16(15)h降低到12(11)h.
关键词
HAF模型
初始太阳风激波速度
激波到时
Ⅱ型射电爆发
Keywords
HAF model, Initial shock speed, Shock arrival time, Type Ⅱ radio burst
分类号
P353 [天文地球—空间物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行星内部地震波及其对卫星轨道的影响
2
作者
郑应才
田源
机构
休斯顿大学
地球
与大气科学系
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分校地球物理研究所
出处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
2021年第2期205-210,共6页
文摘
本文指出地震学在天文和行星学科里的重要作用.我们主要介绍最近提出的“潮汐—地震波共振”(tidal-seismic resonance)效应,并且讨论它对卫星轨道演化的作用.当在同步轨道以下周期运动的卫星引起的引潮力的频率和行星内部自由震荡频率吻合时,就会发生潮汐—地震波共振.此时,行星内部的地震波将被激发并引起行星表面的显著位移.升高和下降的地面会对卫星产生一个力矩从而使得卫星轨道下降.因为潮汐共振引起的动态地面位移可以比单纯引潮力引起的位移大两个数量级,所以潮汐共振会显著加速卫星下降速率.我们用我们开发的三维地震波场模拟程序AstroSeis数值计算了潮汐—地震波共振对轨道的影响,进而推测这一共振效应可能对行星早期吸积速度有显著影响.另外,因为行星内部的Q值和S波的波速对潮汐共振影响很大,未来研究微重力环境下的小行星或陨石内部地震波的速度和Q值对研究行星演化和太阳系的形成至关重要.
关键词
潮汐
潮汐—地震共振
行星形成
小行星地震波
Keywords
tides
tidal-seismic resonance
planet evolution
seismic wavefields in asteroids
分类号
P691 [天文地球—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耀斑引发的激波初始速度对激波到达时间预测的影响
罗浩
陈耿雄
杜爱民
孙炜
徐文耀
张莹
赵旭东
王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行星内部地震波及其对卫星轨道的影响
郑应才
田源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
202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