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SAP)的影响因素,构建SAP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效果。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2年11月至2023年5月,重庆市3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为对象,调...目的分析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SAP)的影响因素,构建SAP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效果。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2年11月至2023年5月,重庆市3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为对象,调查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资料、吞咽及口腔健康状况。应用弹性网络筛选预测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建模并进行验证,绘制列线图展示模型结果。结果共纳入211例患者,46例(21.80%)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弹性网络共筛选出5个预测因素,即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洼田饮水试验、唾液分泌状况、口腔健康评估量表(oral health assessment tool,OHAT)评分、口腔卫生状况。似然比检验结果提示,模型在统计上显著(χ^(2)=104.17,P<0.01),判别指数为0.960。模型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93(95%CI:0.87~0.93),最佳风险阈值为0.10,准确度为83.87%,灵敏度为84.62%,特异度为83.67%。结论构建的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SAP风险,对尽早识别高风险患者、制定个体化预防策略具有临床意义。展开更多
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是指为保持气道通畅在生理气道与外界气源之间建立的有效连接,以纠正患者的缺氧状态,从而改善通气功能和清除气道内分泌物[1]。人工气道的建立使得呼吸道丧失了对吸入气体的加温加湿作用,常导致缺氧、痰栓...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是指为保持气道通畅在生理气道与外界气源之间建立的有效连接,以纠正患者的缺氧状态,从而改善通气功能和清除气道内分泌物[1]。人工气道的建立使得呼吸道丧失了对吸入气体的加温加湿作用,常导致缺氧、痰栓、气道出血和诱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2],进而增加插管时间和病死率[3]。气道湿化可应用人工方法将溶液或水分加热后分散成极细颗粒,以增加吸入气体的温湿度,达到湿润气道黏膜、稀释痰液、保持黏液纤毛正常运动和廓清功能的一种方法[4]。目前临床主要使用主动加热湿化器(heated humidifier,HH)和被动加热湿化器(heated and moisture humidifier,HME)[5],然而有关两种气道湿化方式的效果报道不一,文献调研发现尚缺乏对其湿化方式效果的比较研究。本文评价即探讨人工气道患者不同湿化方式的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为临床护理人员气道湿化相关实践提供相应参考。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胸部SMARCA4缺失的未分化肿瘤(SMARCA4-deficient undifferentiated tumors,SMARCA4-UT)是一类高侵袭性预后差的少见恶性肿瘤,对传统化疗反应较差,目前尚无确切针对SMARCA4-UT的治疗指南。回顾性分析SMARCA4-UT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48例SMARCA4-UT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手术治疗组5例,单纯化疗组22例,化疗联合免疫组5例,化疗联合抗肿瘤血管生成组7例,化疗联合抗肿瘤血管生成及免疫治疗组2例,未治疗组7例。通过免疫组化、二代测序分析患者临床病理学及基因特征,观察不同治疗方式疗效,分析临床特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4.5个月及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9.1个月优于单纯化疗组3.6个月,5.2个月及化疗联合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组4.1个月,9.1个月,其中依托泊苷联合铂类(etopoposide combined with the platinum,EP)方案化疗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可作为SMARCA4-UT患者治疗的优选治疗方案。肝转移及≥3个转移部位为PFS及OS的影响因素,合并STK11、KEAP1突变患者总体预后较差。截止随访日期,手术治疗组死亡3例(60.00%),单纯化疗组死亡16例(72.73%),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组死亡3例(60.00%),化疗联合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组死亡5例(71.43%),化疗联合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联合免疫治疗组全部存活(0.00%),未接受治疗组7例全部死亡(100.00%)。结论晚期SMARCA4-UT患者一线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的疗效优于单纯化疗方案,其中EP方案可潜在更优的化疗选择。检测STK11、KEAP1基因突变对SMARCA4-UT患者具有临床意义。
文摘目的分析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SAP)的影响因素,构建SAP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效果。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2年11月至2023年5月,重庆市3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为对象,调查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资料、吞咽及口腔健康状况。应用弹性网络筛选预测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建模并进行验证,绘制列线图展示模型结果。结果共纳入211例患者,46例(21.80%)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弹性网络共筛选出5个预测因素,即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洼田饮水试验、唾液分泌状况、口腔健康评估量表(oral health assessment tool,OHAT)评分、口腔卫生状况。似然比检验结果提示,模型在统计上显著(χ^(2)=104.17,P<0.01),判别指数为0.960。模型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93(95%CI:0.87~0.93),最佳风险阈值为0.10,准确度为83.87%,灵敏度为84.62%,特异度为83.67%。结论构建的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SAP风险,对尽早识别高风险患者、制定个体化预防策略具有临床意义。
文摘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是指为保持气道通畅在生理气道与外界气源之间建立的有效连接,以纠正患者的缺氧状态,从而改善通气功能和清除气道内分泌物[1]。人工气道的建立使得呼吸道丧失了对吸入气体的加温加湿作用,常导致缺氧、痰栓、气道出血和诱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2],进而增加插管时间和病死率[3]。气道湿化可应用人工方法将溶液或水分加热后分散成极细颗粒,以增加吸入气体的温湿度,达到湿润气道黏膜、稀释痰液、保持黏液纤毛正常运动和廓清功能的一种方法[4]。目前临床主要使用主动加热湿化器(heated humidifier,HH)和被动加热湿化器(heated and moisture humidifier,HME)[5],然而有关两种气道湿化方式的效果报道不一,文献调研发现尚缺乏对其湿化方式效果的比较研究。本文评价即探讨人工气道患者不同湿化方式的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为临床护理人员气道湿化相关实践提供相应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