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间隙平衡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0
1
作者 谢川江 邱洪九 +4 位作者 李帅峰 石岭 朱纪峰 王子明 熊雁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2120-2126,共7页
目的对比研究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下间隙平衡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6月的63例原发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分为计算机导航辅助下间隙平衡技术组(31例)和测量截骨技术组(32例)。记录计算... 目的对比研究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下间隙平衡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6月的63例原发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分为计算机导航辅助下间隙平衡技术组(31例)和测量截骨技术组(32例)。记录计算机导航辅助下间隙平衡技术组术中屈伸间隙内外侧韧带张力大小,测量并比较两组术后下肢冠状面机械轴力线,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6、12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评分)及膝关节KSS评分等指标。结果计算机导航间隙平衡技术组的手术时间长于测量截骨技术组(P<0.05),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计算机导航辅助下间隙平衡技术组术后下肢冠状面机械轴力线(0.63±0.54)°优于测量截骨技术组[(1.98±0.52)°,P<0.05];计算机导航辅助下间隙平衡技术组术后1个月的Vas疼痛评分(3.53±0.51)分优于测量截骨技术组[(4.24±0.49)分,P<0.05];计算机导航下间隙平衡技术组术后1个月KSS功能评分存在优于测量截骨技术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Vas评分和KSS功能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计算机导航辅助下间隙平衡技术组中31例患者屈伸间隙内外侧韧带张力范围在70~95 N,平均84 N。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下间隙平衡技术能精确术中截骨,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精准度,术后患者疼痛及功能在短期内恢复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计算机导航系统 间隙平衡技术 测量截骨技术
下载PDF
机械牵伸调节TGF-β3/CREB抗肌腱粘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帅峰 邱洪九 +2 位作者 谢川江 廖世亮 熊雁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1750-1757,共8页
目的观察机械牵伸促大鼠肌腱愈合、抗肌腱粘连的作用,并探讨其对转化生长因子-β3(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3,TGF-β3)/环磷酸腺苷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SD大鼠18... 目的观察机械牵伸促大鼠肌腱愈合、抗肌腱粘连的作用,并探讨其对转化生长因子-β3(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3,TGF-β3)/环磷酸腺苷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SD大鼠18只,双侧后趾建立屈趾肌腱损伤修复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6只。牵伸组术后予以持续1周的被动机械牵伸,损伤组术后不予以牵引,假手术组仅在手术中暴露肌腱,不损伤肌腱即关闭伤口。术后第1、2、4、8周通过解剖学观察、组织学检查、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和免疫组化观察肌腱愈合情况和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各时间点牵伸组肌腱较损伤组瘢痕粘连程度减轻,肉芽组织生成减少,细胞排列更加有序(P<0.05)。愈合过程中牵伸组TGF-β3与CREB的mRNA水平在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损伤组,TGF-β1 mRNA的表达在术后早期(术后1周内)较损伤组明显降低(P<0.05),1周后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提示牵伸组术后TGF-β3与CREB阳性表达强于损伤组,而TGF-β1阳性表达在术后1周时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牵伸可促进屈趾肌腱愈合并减少术后粘连,与TGF-β3和CREB表达的增加及TGF-β1表达的降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腱损伤 组织粘连 转化生长因子Β3 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质 转化生长因子Β1
下载PDF
联合型运动学习过程中小鼠内侧前额叶皮层神经元放电活动研究
3
作者 胡昱博 章利彬 +1 位作者 陈浩 熊雁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2618-2624,共7页
目的研究联合型运动学习过程中小鼠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不同类型神经元放电活动变化的规律及其与学习行为的相关性。方法以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trace eyeblink conditioning,tEBC)作为联合型运动学习的行为... 目的研究联合型运动学习过程中小鼠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不同类型神经元放电活动变化的规律及其与学习行为的相关性。方法以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trace eyeblink conditioning,tEBC)作为联合型运动学习的行为模型。以150 ms脉冲蓝色LED光作为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100 ms角膜吹气作为非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US),进行每日100次的CS-US配对训练。连续5 d,训练小鼠(n=4)建立tEBC。在此过程中,使用钨丝tetrode电极记录小鼠mPFC神经元放电活动。根据神经元放电的频率和峰电位谷-峰波宽,将mPFC神经元区分为假定的锥体细胞(n=174)和中间神经元(n=40),并分析两类神经元活动在tEBC建立早期和后期与条件眨眼反应(conditioned eyeblink responses,CR)行为的相关性。结果通过5 d CS-US配对训练,小鼠CR发生率从训练第1天的(38.1±8.2)%上升到第5天的(66.7±10.0)%(P<0.001)。统计学分析显示,相较于CR习得早期,CR习得后期CS所诱发的锥体细胞放电活动显著降低(P<0.05)。与此相适应,CR习得后期CS诱发的中间神经元放电活动显著增高(P<0.05),表现为CS诱发增强型放电的中间神经元比例显著增高(早期:25.0%;后期:66.7%,P<0.05)。此外,锥体细胞在CR出现和无CR出现时的CS诱发放电活动无显著区别(P>0.05),而中间神经元在CR出现时CS诱发放电活动则显著更高(P<0.05)。结论在联合型运动学习过程中,小鼠mPFC锥体细胞和中间神经元的放电活动随学习会发生相反的变化,提示它们可能以不同方式参与联合型运动学习。中间神经元放电活动与CR出现更为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反射 眨眼 运动性学习 内侧前额叶皮层 多通道记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