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激光剜除术和经尿道电切术治疗大体积前列腺增生症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严滴石 刘正超 +7 位作者 郑俊 蒋涛 陈志朋 王永权 周晓洲 周远秀 周占松 沈文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5-260,共6页
目的对比研究经尿道绿激光直出光纤前列腺锐性剜除术(photoselective sharp-enucleation of prostate with end-firing fibre,PSEP)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prostate,TURP)治疗大体积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 目的对比研究经尿道绿激光直出光纤前列腺锐性剜除术(photoselective sharp-enucleation of prostate with end-firing fibre,PSEP)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prostate,TURP)治疗大体积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根据本研究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诊治并且前列腺体积(prostate volume,PV)>80 mL的BP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47例,分别行TURP(TURP组)和PSEP(PSEP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围手术期资料,记录并比较术后1、6个月的最大尿流率(maximum urine flow rate,Qmax)、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残余尿(post-void residual urine,PVR)、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 score,Qols)、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nternational consultation on incontinence questionnaire-urinary incontinence-short form,ICI-Q-SF评分)、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PV以及相关并发症等。结果术后6个月,PSEP组和TURP组分别有43例和44例完成随访。两组术前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6个月两组Qmax、IPSS、Qols、PVR、PSA及ICI-Q-SF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SEP组比TURP组有更短的手术时间[(71.6±21.2)vs(87.6±18.9)min,P<0.01]、膀胱冲洗时间[(7.1±5.7)vs(19.8±8.6)h,P<0.01]、留置尿管时间[(3.4±1.7)vs(4.4±1.6)d,P<0.01]、住院时间[(4.3±1.0)vs(5.2±1.3)d,P<0.01]和更少的血红蛋白下降量[(5.5±3.2)vs(12.2±6.6)g/L,P<0.01]。术后6个月PSEP组PV明显小于TURP组[(21.3±4.0)vs(25.2±6.1)mL,P<0.01]。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SEP与TURP治疗大体积BPH疗效肯定,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TURP相比,PSEP具有手术效率高、出血量少、组织去除更彻底、术后恢复快的优点,是治疗大体积BPH患者的更优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 激光 前列腺汽化电切术 大体积前列腺
下载PDF
FKBP12.6敲除对小鼠逼尿肌过度活动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2
作者 周浩 王珺 +2 位作者 姬广聚 郑霁 周占松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2146-2151,共6页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结合蛋白12.6(FK506 binding protein 12.6, FKBP12.6)敲除对小鼠逼尿肌过度活动(detrusor overactivity, DO)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8~10周龄129系雌性野生型(WT组)和FKBP12.6基因敲除小鼠(纯合子, KO组)各30只,通...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结合蛋白12.6(FK506 binding protein 12.6, FKBP12.6)敲除对小鼠逼尿肌过度活动(detrusor overactivity, DO)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8~10周龄129系雌性野生型(WT组)和FKBP12.6基因敲除小鼠(纯合子, KO组)各30只,通过膀胱出口部分梗阻(partial 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 PBOO)建立小鼠DO模型。HE染色观察2组小鼠膀胱逼尿肌形态,尿斑实验(3 h内小鼠的排尿情况)比较尿频症状,尿动力学实验比较储尿末期膀胱压力变化情况,腹腔脏器充盈反应(visceromotor responses, VMRs)及膀胱平滑肌充盈期电活动比较膀胱对压力的反应情况,膀胱平滑肌肌条自发性收缩实验判断其对张力的敏感性,Western blot比较雷尼丁受体2(Ryanodine Receptor 2, RyR2)表达的变化。结果 FKBP12.6敲除不会使小鼠逼尿肌形态发生明显的改变,但能加重小鼠尿频症状:与WT组比较,KO组排尿次数明显增多[(43.500±19.164)vs(22.000±14.717)次/3 h,P<0.05];使DO模型鼠储尿末期DO程度更加严重:与WT组比较, KO组储尿期膀胱压力的波动次数明显增加[(13.900±5.430)vs(8.000±3.232)次/30 min,P<0.05];并使小鼠逼尿肌条对张力的敏感性增高(3.200±0.648 vs 1.200±0.245,P<0.01)。与WT组比较,FKBP12.6敲除小鼠RyR2表达出现明显下调(0.154±0.106 vs 1.000±0.444,P<0.01)。结论 FKBP12.6基因敲除可能通过下调RyR2导致小鼠DO程度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克莫司结合蛋白12.6 逼尿肌过度活动 雷尼丁受体2 小鼠
下载PDF
膀胱癌循环肿瘤细胞NANOG基因的表达与临床特征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力伟 周晓洲 +1 位作者 陈志文 杨劲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11-716,共6页
目的探讨膀胱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及其中Nanog基因的阳性表达率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8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泌尿外科研究所收治的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59例,采... 目的探讨膀胱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及其中Nanog基因的阳性表达率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8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泌尿外科研究所收治的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59例,采用广州益善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CanpatrolTM技术检测患者外周血中的CTCs分布情况及CTCs中Nanog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上述检测结果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级、浸润程度、淋巴结活检以及转移情况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外周血中CTCs阳性率高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33/36,91.7%vs 14/23,60.9%,P=0.007);淋巴结活检阳性膀胱癌患者CTCs阳性率高于淋巴结活检阴性患者(19/20,95.0%vs 28/39,71.8%,P=0.044);混合型CTCs中Nanog基因的阳性率高于上皮型(22/56,39.3%vs96/176,54.5%,P=0.047)。结论 CTCs可作为判断膀胱癌恶性程度和侵袭能力的辅助指标,CTCs中的Nanog基因有望成为评估膀胱癌转移和预后的生物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循环肿瘤细胞 NANOG 上皮间质转化 转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