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军队医学院校神经精神系统疾病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玲 唐春花 +2 位作者 吕雪 王延江 刘娟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4期443-447,共5页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是一门公认最难学的临床医学主干课程之一,要在这块最难种的“责任田”上种好具有军队特色的思政“种子”,需要进行精心设计、整体布局及体系化建设。本教研室对该门课程的思政体系化建设的整体设计,包含“四个核心内容...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是一门公认最难学的临床医学主干课程之一,要在这块最难种的“责任田”上种好具有军队特色的思政“种子”,需要进行精心设计、整体布局及体系化建设。本教研室对该门课程的思政体系化建设的整体设计,包含“四个核心内容”,即以总体目标为导向(为何思),以具有共同属性的各类疾病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难、急、重、老、军”五大疾病属性)为映射点(思什么),以“润物无声”的效果将思政元素渗透到课程(思得怎样),以“三全育人”的模式开展课程思政的体系化建设(怎么思)。最终实现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落实“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队医学院校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课程思政 体系化建设 三全育人
下载PDF
失眠短程行为治疗对主观性失眠患者的失眠症状疗效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叶静怡 张万英 +3 位作者 江灿 张涛 张婷 高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210-214,共5页
目的探索失眠短程行为治疗(BBT-I)对主观性失眠治疗效果及治疗影响因素。方法门诊收集60例符合ICSD-3原发性失眠诊断标准的患者,标准多导睡眠监测(PSG)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收集睡眠数据并进行分组,分为:主观性失眠组(SI组)... 目的探索失眠短程行为治疗(BBT-I)对主观性失眠治疗效果及治疗影响因素。方法门诊收集60例符合ICSD-3原发性失眠诊断标准的患者,标准多导睡眠监测(PSG)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收集睡眠数据并进行分组,分为:主观性失眠组(SI组)及非主观性失眠组(NSI组),采集入组患者PSQI、睡前唤醒量表(PSAS)、睡眠信念态度量表(DBAS)、睡眠卫生习惯量表(SHPS)评估患者睡眠的认知、信念及行为相关影响因素,均予以4 w失眠短程行为治疗,对患者在入组前1 w、治疗后1 w通过PSQI及睡眠日记进行评估。结果在多导睡眠监测客观睡眠数据中,对比发现SI组较NSI组存在觉醒指数增高(5.10±2.85,3.27±1.52;P<0.05),两组DBAS量表对比发现,SI组较NSI组在DBAS第3因子对睡眠的期望及第4因子药物信念分值更低,即存在更多不合理信念(4.29±1.92,5.27±1.73;P<0.01),(8.04±1.68,9.35±1.87;P<0.01);组内对比发现SI组中入睡潜伏期(SL)、睡眠效率(SE)、日间功能及PSQI评分在治疗前后对比均存在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对比发现SI组较NSI组,在干预前后SE差值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中发现,主观性失眠组中,干预前后日间功能差值与DBAS第1因子(对睡眠不现实期望)评分负相关(r=-0.270,P=0.037);干预前后日间功能差值与PSAS总分负相关(r=-0.268,P=0.039);睡眠潜伏期治疗前后差值与PSAS生理性激发呈负相关(r=-0.288,P=0.042)。结论主观性失眠患者较非主观性患者存在更为突出的夜间高觉醒及更多不合理信念态度。BBT-I对主观性失眠患者的入睡潜伏期、睡眠效率、日间功能及睡眠感受存在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症 主观性失眠 失眠短程行为治疗 睡眠结构
下载PDF
以抑郁症为首发症状烟雾病1例并文献复习
3
作者 叶静怡 高东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236-238,共3页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是一种少见的特发性脑血管病。研究表明,MMD患者出现精神障碍并发症的风险增加。现报告1例以抑郁症作为首发症状的MMD患者,并通过诊疗改善相关症状,并由此讨论未经治疗的MMD的非特异性临床症状特点其与抑...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是一种少见的特发性脑血管病。研究表明,MMD患者出现精神障碍并发症的风险增加。现报告1例以抑郁症作为首发症状的MMD患者,并通过诊疗改善相关症状,并由此讨论未经治疗的MMD的非特异性临床症状特点其与抑郁症的神经精神联系,及相关诊断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抑郁症 失眠
下载PDF
睡眠纺锤波与噪声干扰敏感性慢性睡眠障碍的干预方法选择
4
作者 郎莹 蒋晓江 +3 位作者 叶清林 毛丹丹 陈向阳 张远凤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24年第3期275-283,共9页
目的探讨睡眠纺锤波能否对噪声干扰易感慢性睡眠障碍患者实施认知行为治疗(CBT-I)疗效起到预测作用,以期实现对该类患者的临床个体化精准治疗目标。方法选择在夜间睡眠时段(22∶00~06∶00)公路、铁道旁及飞机航线附近噪音暴露环境相对固... 目的探讨睡眠纺锤波能否对噪声干扰易感慢性睡眠障碍患者实施认知行为治疗(CBT-I)疗效起到预测作用,以期实现对该类患者的临床个体化精准治疗目标。方法选择在夜间睡眠时段(22∶00~06∶00)公路、铁道旁及飞机航线附近噪音暴露环境相对固定(50~60分贝,每次持续时间10~15 s)条件下的居民为观察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和多导睡眠监测(PSG)检查进行主观及客观睡眠情况评估。根据结果分为睡眠正常(26例)组和睡眠障碍(30例)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两组的情绪状态。根据PSQI量表筛选睡眠障碍患者,对失眠患者开展PSG并根据结果中睡眠期纺锤波情况再分为:纺锤波偏高组(12例)和纺锤波偏低组(18例),同期进行8周的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结果睡眠正常组的PSQI量表、SAS及SDS量表评分低于睡眠障碍组(P<0.05);PSG结果显示,睡眠正常组与睡眠障碍组比较,N2期平均睡眠时间长(P<0.05),睡眠期纺锤波次数增多(P<0.05),睡眠期纺锤波指数增高(P<0.05);两组睡眠纺锤波平均持续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睡眠障碍组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后,纺锤波偏高组睡眠情况改善,PSQI量表评分、SAS及SDS量表评分较治疗前降低,睡眠潜伏期缩短、N2和N3期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期纺锤波次数增加(均P<0.05);N1期、REM期、睡眠纺锤波指数、睡眠纺锤波平均持续时间较治疗前变化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纺锤波指数偏低者的睡眠情况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SQ量表评分、SAS及SDS程度、睡眠结构参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噪声干扰睡眠,睡眠期纺锤波指数与机体抗噪能力相关,睡眠期纺锤波指数偏低者对认知行为治疗效果较差,睡眠期纺锤波可作为预测睡眠障碍患者实施CBT-I临床疗效的生物学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障碍 睡眠纺锤波 噪声 认知行为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