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舒适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婷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年第21期152-153,共2页
目的:观察并研究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应用舒适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90例患者,按入院顺序将其分成两组,接受常规护理的为对照组,应用舒适护理的为观察组。统计不同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并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 目的:观察并研究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应用舒适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90例患者,按入院顺序将其分成两组,接受常规护理的为对照组,应用舒适护理的为观察组。统计不同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并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SDS(抑郁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以及住院天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护理满意度则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通过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展开舒适护理,可有效缓解其负面心理状态,缩短住院时间,促进其满意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 舒适护理 应用效果
下载PDF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相关心律失常的发生与转归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华康 姚青 +9 位作者 郭燕丽 周莲 刘峰 万陈 黄海韵 陈彦秀 秦浩然 文玲 刘燕 宋治远 《心脏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358-363,共6页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相关心律失常的发生与转归。方法以2002年10月~2019年5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成功行VSD介入封堵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要求随访资料完整,分别统计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的心电图及动态...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相关心律失常的发生与转归。方法以2002年10月~2019年5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成功行VSD介入封堵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要求随访资料完整,分别统计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资料,随访方法为(1、3、6、12)个月各随访1次,以后每年随访1次。对VSD介入治疗相关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转归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筛选在我院行介入治疗VSD患者1 125例,最终纳入794例(男,424例)膜周部VSD患者。所有患者均完成1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12.45±4.70)年。结果显示:(1)VSD介入封堵术前心电图显示13例有心律失常(1.64%),包括频发房性早搏伴短阵房性心动过速3例、室性早搏4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6例。(2)VSD介入封堵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新发心律失常86例(10.83%),其中CRBBB 17例(2.14%)、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20例(2.52%)、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17例(2.14%)、一度房室传导阻滞(AVB)4例(0.5%)、三度AVB12例(1.51%)、室性心律失常10例(1.26%)、室上性心律失常6例(0.76%)。(3)VSD介入治疗术中及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律失常84例,经治疗出院时74例完全恢复正常(88.10%);至术后1个月随访时92.90%的患者完全恢复正常。(4)术后远期随访期间发生CLBBB及三度AVB各1例,其中三度AVB患者植入了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结论 (1)膜周部VSD介入治疗相关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但经积极治疗绝大多数可完全恢复正常。(2)VSD介入治疗后远期仍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需引起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经导管/封堵术 心律失常 传导阻滞
下载PDF
不同猝死风险的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邓盛荣 舒茂琴 +1 位作者 柴虹 宋治远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4期628-631,共4页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猝死风险的肥厚型心肌病(HCM)合并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预后的危险因素,旨在为临床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不同猝死风险HCM合并房颤患者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并分析2012年至2015年在本院进行AF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90例...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猝死风险的肥厚型心肌病(HCM)合并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预后的危险因素,旨在为临床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不同猝死风险HCM合并房颤患者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并分析2012年至2015年在本院进行AF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90例HCM 患者。按5年猝死风险评估分为高风险组27例,低风险组43例(剔除AF相同类型者20例),经过(3.14±1.53)年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70例患者中共有6例患者死亡,占到总数的8.5%。其中有4名患者死于心源性猝死,有2例患者为非心源性死亡,并且有12例患者出现心源性再住院。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中,低风险组的生存率明显高于高风险组,同时结果显示,对于高风险组hs-CRP和左室射血分数是其患者术后存活的影响因素,而低风险组主要危险因素是年龄。【结论】在临床治疗时,对于高猝死风险患者,要严密监测患者血hs-CRP值,同时根据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加强患者术后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性/并发症 心房颤动/并发症 导管消融术 预后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体外膜肺氧合术治愈暴发性心肌炎一例 被引量:2
4
作者 陈红勤 迟路湘 《海南医学》 CAS 2018年第14期2058-2059,共2页
急性暴发性心肌炎是病毒性心肌炎中的重症,是病毒感染后心肌弥漫性急性炎症病变。该病进展快,病情凶险,容易被漏诊误诊。患者多表现为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阿斯综合征、心源性休克等症状,病死率极高[1]。体外膜肺氧合技术... 急性暴发性心肌炎是病毒性心肌炎中的重症,是病毒感染后心肌弥漫性急性炎症病变。该病进展快,病情凶险,容易被漏诊误诊。患者多表现为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阿斯综合征、心源性休克等症状,病死率极高[1]。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LO)是一种新兴的心肺辅助技术,近年随着ECMLO为代表的体外循环心肺支持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发性心肌炎 体外膜肺氧合术 心肺支持
下载PDF
心电图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的价值 被引量:5
5
作者 邓盛荣 舒茂琴 +1 位作者 柴虹 宋治远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年第3期42-44,60,共4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效果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重庆市某医院接受CRT治疗的9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于CRT术后12个月时,根据患者是否发生CRT反应将患者分为反应组(n=47)和无反应组(n=... 目的探讨心电图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效果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重庆市某医院接受CRT治疗的9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于CRT术后12个月时,根据患者是否发生CRT反应将患者分为反应组(n=47)和无反应组(n=47)。探究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室性心律失常、缺血性心肌病、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及术前、术后24hQRS时限、QTc间期及Tpe间期与患者发生CRT反应的相关性。结果术前,2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室性心律失常、缺血性心肌病、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反应组患者QRS时限、QTc间期及Tpe间期均短于术前,且反应组患者QRS时限、QTc间期及Tpe间期均短于无反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24h,无反应组患者QRS时限、QTc间期及Tpe间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CRT术后24hQTc间期明显缩短及CRT术后24hTpe间期明显缩短是患者发生CRT反应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心电图在预测患者发生CRT反应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即CRT术后24hQTc间期明显缩短及CRT术后24hTpe间期明显缩短是患者发生CRT反应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电图 充血性心力衰竭
下载PDF
130例心房颤动患者行左心耳封堵术围术期的护理
6
作者 赵兰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9年第6期39-41,共3页
总结了130例心房颤动患者行左心耳封堵术的观察及护理措施,包括:术前进行科内护士的全员培训;全科护士进行病例讨论,病例查房;制定标准的护理流程和规范以及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手册;充分的术前评估、讨论、沟通、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特... 总结了130例心房颤动患者行左心耳封堵术的观察及护理措施,包括:术前进行科内护士的全员培训;全科护士进行病例讨论,病例查房;制定标准的护理流程和规范以及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手册;充分的术前评估、讨论、沟通、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特别是心房血栓筛查;术后严密的观察和心电监护,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抗凝治疗的护理、术后宣教及详细的出院指导,定期随访。结果,通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130例患者住院5~10天均康复出院,用药依从性好,无脑卒中、偏瘫、心包填塞、封堵器移位脱落等严重并发症发生。认为术前做好充分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重抗凝治疗、心包填塞等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定期随访患者,是确保手术安全和患者康复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左心耳封堵术 护理
下载PDF
肺动脉高压相关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思言(综述) 崔狄宇 陈运清(审校)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288-292,共5页
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肺血管病变,最终会引起肺血管重建和右心室功能障碍。目前,PAH的致病机制尚未阐明。PAH病理生理是复杂和可变的,一氧化氮、前列环素及神经体液和激素通路等各种信号通路之间复杂交错,线粒体相... 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肺血管病变,最终会引起肺血管重建和右心室功能障碍。目前,PAH的致病机制尚未阐明。PAH病理生理是复杂和可变的,一氧化氮、前列环素及神经体液和激素通路等各种信号通路之间复杂交错,线粒体相关代谢环境失调及环境和炎症损伤等都参与其中。该文对PAH的病理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 病理机制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男护士关怀需求质性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张索飞 周莲 何孝崇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9年第2期164-167,187,共5页
目的 以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为指导,深入了解重庆市某三甲医院内科楼男护士在日常工作中的需求,为管理者关注男护士队伍建设,稳定并壮大临床男性护士队伍,推进护理队伍的多样化,建立一个平衡、健康和高效的护理团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7... 目的 以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为指导,深入了解重庆市某三甲医院内科楼男护士在日常工作中的需求,为管理者关注男护士队伍建设,稳定并壮大临床男性护士队伍,推进护理队伍的多样化,建立一个平衡、健康和高效的护理团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7年10—12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某三甲医院(重庆市)12名内科楼男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个人开展深度访谈,运用Colaizzi7步分析法进行资料汇总分析,提炼主题。结果 以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为指导的男护士关怀需求可归纳为5个主题,即现实与无奈、担心与焦虑、受限与排斥、支持与理解、成长与历练。结论 临床工作中男护士的“倒置形”需求普遍存在,对男护士的职业规划和分类管理显得尤为突出,通过满足高级需求来弱化男护士对基本需求的渴望,缓解工作与生活的矛盾点,应为管理者关注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斯洛需要 男护士 关怀 需求
下载PDF
c-TCD在隐源性卒中和偏头痛患者右向左分流筛查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徐永美 胡俊 +6 位作者 周振华 陈康宁 张丰 杨龙江 张良 令狐春洪 汪萃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1年第2期123-127,共5页
目的探讨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c-TCD)在隐源性卒中和偏头痛患者右向左分流(R-LS)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行R-LS筛查的隐源性卒中和偏头痛患者538例(隐源性卒中430例,偏头痛108例),其中仅行c-TCD检查的患者456例(隐源性卒中368例... 目的探讨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c-TCD)在隐源性卒中和偏头痛患者右向左分流(R-LS)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行R-LS筛查的隐源性卒中和偏头痛患者538例(隐源性卒中430例,偏头痛108例),其中仅行c-TCD检查的患者456例(隐源性卒中368例,偏头痛88例),同时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TE)和c-TCD检查的患者82例(隐源性卒中62例,偏头痛20例)。评估R-LS阳性检出率、c-TTE和c-TCD的分级结果及c-TTE和c-TCD最大分流量的一致性。结果仅行c-TCD的456例患者中,R-LS阳性检出率为10.75%,其中隐源性卒中34例,偏头痛15例。同时行c-TCD与c-TTE检查的82例患者中①c-TCD的R-LS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c-TTE(P<0.01);②c-TCD对于偏头痛的R-LS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隐源性卒中(P<0.01);③c-TTE对于偏头痛的R-LS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隐源性卒中(P<0.05);④对于偏头痛患者,c-TCD的R-LS阳性检出率高于c-TTE(P<0.05);⑤对于隐源性卒中患者,c-TCD的R-LS阳性检出率高于c-TTE(P<0.05)。行2种检查方法R-LS均为阳性的29例患者中,行c-TCD检查时,静息状态下与动态下R-LS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行c-TTE检查时,静息状态下与动态下R-LS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静息状态下,2种检查R-LS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动态下,2种检查R-LS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CD在隐源性卒中和偏头痛等高危人群中筛查R-LS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c-TTE的替代或补充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LS 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 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 隐源性卒中 偏头痛
下载PDF
男性护士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与职业认同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艳(综述) 周莲(审校) 《现代医药卫生》 2023年第4期663-667,共5页
该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男性护士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与职业认同感相关文献资料,以了解其内在联系、国内外现状及相关的干预措施,为稳定男性护士队伍、构建完善的护士制度提供参考。
关键词 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职业认同 男性护士 综述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合并痛风急性发作的疼痛护理
11
作者 张建瑜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8年第5期123-124,共2页
疼痛已做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它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引起的不愉快的感觉和不适的情感体验[1],还会使患者出现烦躁、易怒、脆弱等消极的不良情绪,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国际疼痛学会指出... 疼痛已做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它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引起的不愉快的感觉和不适的情感体验[1],还会使患者出现烦躁、易怒、脆弱等消极的不良情绪,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国际疼痛学会指出医护人员有责任和义务为患者解除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2]。现将对2名经脑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合并通风急性发作的护理体会汇报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了2名典型的男性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痛风 疼痛 护理
下载PDF
结构化研讨教学在任职教育培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孝崇 谭静 +4 位作者 邓芳 张索飞 陆亚 张志辉 倪兵 《重庆医学》 CAS 2024年第11期1746-1748,1760,共4页
目的 探讨结构化研讨教学在任职教育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参加任职教育军事护理管理骨干培训的108名学员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化研讨教学方法在培训研讨课中开展教学。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综合评价学员对结构化研讨教学的... 目的 探讨结构化研讨教学在任职教育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参加任职教育军事护理管理骨干培训的108名学员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化研讨教学方法在培训研讨课中开展教学。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综合评价学员对结构化研讨教学的满意度和教学效果。结果 学员对结构化研讨教学效果总体评价得分>4.6分,各条目得分>4.0分;学员访谈结果显示,结构化研讨教学的效果较好,能有效促进知识整合,学员的自主学习意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均有所提升。结论 在军队任职教育培训中应用结构化研讨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护理骨干综合能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化研讨 任职教育 教学 效果 能力
下载PDF
进食节律差异调节棕色脂肪组织的生物钟与代谢基因昼夜节律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江慧 周玫余 +4 位作者 黄荣凤 辛浩然 成姝婷 李旻典 仝识非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26-736,共11页
感知光暗节律的主生物钟与进食节律共同调节外周组织器官生物钟系统。进食节律调节外周组织器官生物钟的效应存在组织特异性。本研究旨在阐明进食节律对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生物钟和代谢基因转录本昼夜节律的调节作... 感知光暗节律的主生物钟与进食节律共同调节外周组织器官生物钟系统。进食节律调节外周组织器官生物钟的效应存在组织特异性。本研究旨在阐明进食节律对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生物钟和代谢基因转录本昼夜节律的调节作用。利用野生型和Per1/2纯合突变C57BL/6小鼠构建时间限制性进食(time-restricted feeding,TRF)动物模型,用RT-q PCR研究性别、限制进食持续时间、行为节律干预和核心生物钟基因缺失等因素对BAT生物钟及代谢基因转录本适应进食节律能力的影响;具有代表性的生物钟基因为Bmal1、Nr1d1、Dbp和Per2,具有代表性的代谢基因有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Ucp1)、调节糖酵解通量的6-磷酸果糖激酶-2/果糖-2,6-二磷酸酶3(6-phosphofructo-2-kinase/fructose-2,6-biphosphatase 3,Pfkfb3)、调节三羧酸循环的丙酮酸脱氢酶激酶同工酶4(pyruvate dehydrogenase kinase isozyme 4,Pdk4),以及调节线粒体脂肪酸氧化的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 1A,Cpt1a)。结果显示,白天限制性进食(daytimerestricted feeding,DRF)干预7或36 d后,雌鼠生物钟基因转录本昼夜节律相位仅发生轻微迁移,而雄鼠部分生物钟基因昼夜节律消失。DRF诱导解偶联基因Ucp1昼夜节律,并使糖脂代谢基因Pfkfb3、Pdk4和Cpt1a转录本昼夜节律发生>7 h的相位迁移。持续光照促进DRF调节生物钟基因转录本相位,但除Pdk4外的代谢基因转录本未表现出昼夜节律。而在持续黑暗和核心生物钟基因Per1/2双敲除条件下,DRF仍能驱动Bmal1和Dbp产生节律,但不驱动Nr1d1、Ucp1、Pfkfb3、Cpt1a昼夜节律产生。上述结果提示,BAT生物钟适应进食节律改变的能力弱,且存在性别差异。BAT生物钟受到主生物钟与DRF的拮抗调节作用,而DRF依赖生物钟调节Ucp1、Pfkfb3、Cpt1a等代谢基因的昼夜节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生物钟 时间限制性进食 生物钟 棕色脂肪组织 解偶联蛋白1 糖代谢 脂代谢
原文传递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军政 许祥 +8 位作者 张志辉 邬娜 袁志权 贾潇岳 李成英 吴龙 向颖 钟理 李亚斐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4-210,共7页
目的建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入院期间新发房颤预测模型,为入院早期发现高风险人群、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某三甲医院心内科住院、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资料,共1 915例... 目的建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入院期间新发房颤预测模型,为入院早期发现高风险人群、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某三甲医院心内科住院、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资料,共1 915例患者,随机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在建模组中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和筛选出院内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回归预测模型,构建风险评分列线图,并在验证组中进行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以及Hosmer-lemoshow拟合优度检验和校准曲线分别评价模型的区分能力和校准度。结果建模组共纳入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958例,其中新发房颤62例;验证组纳入957例,其中新发房颤65例。建模组中共纳入7个指标,分别为:年龄、入院时心率、心衰Killip分级、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水平、左心房横径、右心房横径和中性粒细胞计数,以此建立回归预测模型。建模组的AUC为0.91(95%CI:0.88~0.94);验证组的AUC为0.86(95%CI:0.81~0.91)。校准曲线图和拟合优度检验(建模组和验证组均有P>0.05)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度。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院内新发房颤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区分度和校准度,利用列线图可方便直观地预测患者的房颤风险,为临床早期防治和改善预后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新发房颤 预测模型 模型验证 列线图
原文传递
体力活动与房颤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袁志权 邬娜 +8 位作者 向颖 李成英 贾潇岳 胡琴 吴龙 陈兴华 张志辉 钟理 李亚斐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29-836,共8页
目的探讨体力活动与房颤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的关联。方法连续性纳入192名新发心房颤动患者,随访终点包括卒中、全因死亡以及生活质量。收集患者相关基线资料,采用全球体力活动量表(glob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GPAQ)收集患... 目的探讨体力活动与房颤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的关联。方法连续性纳入192名新发心房颤动患者,随访终点包括卒中、全因死亡以及生活质量。收集患者相关基线资料,采用全球体力活动量表(glob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GPAQ)收集患者基线体力活动情况,采用房颤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Atrial Fibrillation Effect on Quality-of-Life,AFEQT)收集患者终点生活质量。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索体力活动与房颤患者预后的关联。运用Spearman相关和偏相关分析体力活动与生活质量的关联。结果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模型发现,休闲中的高强度体力活动是房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HR=9.17,P=0.001);高强度的体力活动、休闲中的高强度体力活动是房颤患者卒中的危险因素(HR1=4.97,P1=0.020;HR2=6.24,P2=0.002)。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体力活动总分与生活质量正相关(r=0.158,P=0.040)。结论房颤患者进行适当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可降低死亡和卒中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体力活动 生活质量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