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旋髂深动脉为蒂的髂骨肌皮瓣修复合并空腔的下肢复合缺损创面
1
作者 唐林 周鑫 +2 位作者 黄宇 刘安铭 陈孝均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05-1110,共6页
目的探讨以旋髂深动脉(deep circumflex iliac artery,DCIA)为蒂的髂骨肌皮瓣修复合并空腔的下肢复合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3月—2020年9月收治的7例下肢复合缺损创面患者临床资料,男4例,女3例;年龄24~58岁,中位年龄3... 目的探讨以旋髂深动脉(deep circumflex iliac artery,DCIA)为蒂的髂骨肌皮瓣修复合并空腔的下肢复合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3月—2020年9月收治的7例下肢复合缺损创面患者临床资料,男4例,女3例;年龄24~58岁,中位年龄37岁。致伤原因:机器绞伤2例,高处坠落伤2例,交通事故伤3例。创面污染严重,根据Gustilo-Anderson分型:Ⅲa型1例,Ⅲb型4例,Ⅲc型2例(合并胫前动脉断裂);骨折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分型:42-C3型2例,43-A2型2例,43-B1型3例。受伤至入院时间为2~10 h,平均6 h。一期急诊清创后均遗留胫骨骨缺损及周围软组织缺损,伴深部空腔形成;二期根据创面特征设计DCIA嵌合髂骨肌皮瓣三维立体修复复合缺损,髂骨瓣切取范围为2.0 cm×2.0 cm×2.0 cm~7.0 cm×3.0 cm×2.5 cm,皮瓣切取范围为12.0 cm×8.0 cm~21.0 cm×13.0 cm,腹内斜肌肌瓣切取范围为3.0 cm×2.0 cm×2.0 cm~5.5 cm×4.0 cm×4.0 cm。供区直接一期闭合。结果术后除1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二期植皮后愈合外,其余皮瓣全部成活;供、受区创面均Ⅰ期愈合。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24个月,平均18个月。骨缺损断端愈合良好,愈合时间8~10个月,平均7.3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满意,质地柔软,未出现异常毛发生长、色素沉着等。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未出现腹壁疝等并发症。根据Paley骨折愈合评分标准评价骨愈合情况,优5例、良2例。肢体功能重建满意,术后12~16个月实现完全负重,根据下肢功能评定标准(LEFS)评价,优6例、良1例。结论以DCIA为蒂的髂骨肌皮瓣设计灵活,组织成分高度自由,能立体修复合并深部空腔的下肢复合缺损创面,最大程度修复肢体外形及重建负重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髂深动脉 髂骨肌皮瓣 下肢重建 复合缺损
原文传递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膝关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2
2
作者 周鑫 唐林 +3 位作者 刘安铭 陈孝均 王韶亮 邹永根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40-844,共5页
目的 探讨腹壁下动脉穿支(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DIEP)皮瓣修复膝关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7年6月—2018年12月,收治15例膝关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男9例,女6例;年龄23~51岁,中位年龄36岁。缺损原因:交... 目的 探讨腹壁下动脉穿支(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DIEP)皮瓣修复膝关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7年6月—2018年12月,收治15例膝关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男9例,女6例;年龄23~51岁,中位年龄36岁。缺损原因:交通事故伤7例,肿瘤5例,烧烫伤3例。创面部位:左膝8例,右膝7例。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5 cm×10 cm~30 cm×20 cm,均合并血管、神经及肌腱等组织外露。根据缺损范围制备携带1~2条血管蒂的横向DIEP皮瓣,其中单蒂皮瓣6例、双蒂联体皮瓣9例;根据缺损深度,10例皮瓣行显微镜下削薄。皮瓣切取范围16 cm×10 cm~32 cm×20 cm;厚度0.8~1.8 cm,平均1.5 cm;血管蒂长度5.0~9.0 cm,平均7.5 cm。腹部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术后1例单蒂皮瓣出现远端坏死,经二期植皮修复后愈合;其余皮瓣全部成活,供受区创面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28个月,平均24个月。皮瓣外形满意,质地柔软,未出现异常毛发生长及明显色素沉着。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未出现腹疝等并发症。膝关节功能重建满意,肿瘤未见复发,瘢痕挛缩解除;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评分达优13例、良2例。结论 DIEP皮瓣供区隐蔽,制备简便,设计灵活,可切取面积大,并发症少,是修复膝关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膝关节 软组织缺损 修复重建
原文传递
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不同组织方式医学在线教学视频的学习体验分析
3
作者 李雪 黄竞卓 +3 位作者 袁笛 杨腾 栗昕 黄国琼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22年第11期1006-1009,共4页
目的通过眼动追踪技术对两种不同组织方式的医学在线教学视频的学习体验进行分析,为医学在线课程视频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2021年12月,以某医学院校2019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34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法将其均分为课堂实录组和教... 目的通过眼动追踪技术对两种不同组织方式的医学在线教学视频的学习体验进行分析,为医学在线课程视频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2021年12月,以某医学院校2019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34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法将其均分为课堂实录组和教师融合组。课堂实录组教学采用课堂实景组织方式设计的视频;教师融合组教学采用虚拟场景组织方式设计的视频。通过眼动指标、测验成绩、认知负荷测验比较两组学生的在线学习体验。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相关数据。结果课堂实录组学生和教师融合组学生的注视类眼动指标比较,兴趣区注视时间[(57.65±43.74)分比(81.39±43.49)分,P=0.047]、兴趣区注视次数[(159.00±38.10)分比(90.89±44.48)分,P=0.006]、兴趣区平均注视时间[(17.26±4.18)分比(28.65±8.95)分,P<0.001]等均小于教师融合组学生。课堂实录组学生的理论知识测验成绩[(5.92±1.16)分比(6.92±1.04)分,P=0.012]及认知负荷测验结果[(13.47±0.94)分比(15.76±0.97)分,P<0.001]均低于教师融合组学生,但实操测验成绩高于教师融合组[(7.06±1.56)分比(5.85±1.56)分,P=0.031]。结论学生对不同组织方式在线视频的学习体验不同,在线教学视频的组织方式应切合课程类型并与教学内容特征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在线教学视频 眼动追踪技术 在线学习体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