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利用64排双源螺旋CT分别测量切牙管前壁,前牙牙槽突前壁与鼻底的夹角,为前牙区种植手术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从64排双源CT数据库中收集符合条件的病历,利用Simplant Pro 11.04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利用软件自带的角度测量工具进行测...目的:利用64排双源螺旋CT分别测量切牙管前壁,前牙牙槽突前壁与鼻底的夹角,为前牙区种植手术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从64排双源CT数据库中收集符合条件的病历,利用Simplant Pro 11.04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利用软件自带的角度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结果:共收集134例患者资料,其中青年组75人(18~44岁),中年组43人(45~59岁),年轻老年组12人(60~74岁),老年组4人(75~89岁)。测量结果在男女之间,在青年组,中年组,年轻老年组3组间均无明显差异。切牙管前壁与鼻底的夹角为(135.46±9.07)°,前牙牙槽突前壁与鼻底的夹角为(132.65±12.36)°。结论:64排双源螺旋CT是较理想的研究前牙种植手术区的工具,切牙管前壁与鼻底的夹角大于前牙牙槽突前壁与鼻底的夹角,在种植手术中应注意种植方向的选择。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利用64排双源螺旋CT分别测量切牙管前壁,前牙牙槽突前壁与鼻底的夹角,为前牙区种植手术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从64排双源CT数据库中收集符合条件的病历,利用Simplant Pro 11.04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利用软件自带的角度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结果:共收集134例患者资料,其中青年组75人(18~44岁),中年组43人(45~59岁),年轻老年组12人(60~74岁),老年组4人(75~89岁)。测量结果在男女之间,在青年组,中年组,年轻老年组3组间均无明显差异。切牙管前壁与鼻底的夹角为(135.46±9.07)°,前牙牙槽突前壁与鼻底的夹角为(132.65±12.36)°。结论:64排双源螺旋CT是较理想的研究前牙种植手术区的工具,切牙管前壁与鼻底的夹角大于前牙牙槽突前壁与鼻底的夹角,在种植手术中应注意种植方向的选择。
文摘目的探讨树脂改性玻璃离子(resin modified glass ionomer,RMGI)修复龈下楔状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100例上颌前磨牙龈下楔状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研究组患者行RMGI牙体楔状缺损修复术,对照组患者行普通玻璃离子水门汀楔状缺损修复术。比较两组患者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龈沟出血指数(sulcular bleeding index,SBI)及龈沟液样本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es,ALP)、白介素-1β(interleukine-1β,IL-1β)水平。采用美国公共健康协会(United States Public Health Service,USPHS)评价标准评估两组的成功率。结果修复后6个月和12个月,研究组在外形、边缘密合性、边缘着色、颜色匹配性、表面质地方面修复成功患者例数均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患者龈沟液AST、ALP、IL-1β水平及PLI、PD、SB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RMGI修复龈下楔状缺损,牙体间粘接和边缘密合性均良好、患牙色泽美观,临床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