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细胞实验探讨栀子豉汤干预心肌梗死的作用
1
作者 马慷 任美 +4 位作者 任素娟 周瑞 宋忠兴 刘妍如 唐志书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752-2759,共8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及体外细胞实验探究栀子豉汤干预心肌梗死(MI)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根据TCMSP、SwissTargetPrediction和GeneCards等数据库以及相关文献,筛选栀子豉汤主要成分靶点和心肌梗死相关靶点。利用STRING 11....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及体外细胞实验探究栀子豉汤干预心肌梗死(MI)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根据TCMSP、SwissTargetPrediction和GeneCards等数据库以及相关文献,筛选栀子豉汤主要成分靶点和心肌梗死相关靶点。利用STRING 11.5数据库和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蛋白互作网络,拓扑分析筛选核心靶点,对其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运用AutoDock Vina进行关键成分与核心靶点的分子对接。通过MTT法、DAPI染色法、罗丹明123染色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验证栀子豉汤对H9c2细胞的作用。结果筛选得到栀子豉汤中槲皮素、藏花酸、藏红花素等51种活性成分调控IL10、Akt1、TNF、HIF1A等29个核心靶点,作用机制涉及信号转导过程、刺激反应和蛋白结合等基因功能以及肿瘤坏死因子、AGE-RAGE和PI3K-Akt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显示,栀子豉汤中重要的活性成分槲皮素、青蒿素、黄豆苷和染料木素与Akt1靶点紧密结合。细胞实验证实,栀子豉汤能够恢复H8/R12诱导的H9c2细胞活力,升高线粒体膜电位,改善细胞氧化应激水平,以及调控p-PI3K/PI3K、p-Akt/Akt、Bcl-2和caspase-3蛋白表达。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与体外细胞实验验证了栀子豉汤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保护心肌损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豉汤 心肌梗死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技术 PI3K/AKT信号通路
下载PDF
大枣叶水提醇沉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2
作者 李进 刘世军 +1 位作者 罗锐 黄再龙 《陕西农业科学》 2023年第7期1-7,17,共8页
目的:对大枣叶水提醇沉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筛选抗氧化活性良好的醇沉方式和醇沉浓度。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的乙醇直接醇沉、分级醇沉得到大枣叶醇沉物,以ABTS自由基清除率、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还原力为考察指标... 目的:对大枣叶水提醇沉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筛选抗氧化活性良好的醇沉方式和醇沉浓度。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的乙醇直接醇沉、分级醇沉得到大枣叶醇沉物,以ABTS自由基清除率、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还原力为考察指标,筛选抗氧化活性高的醇沉工艺。结果:大枣叶分级醇沉物总体上抗氧化活性强于直接醇沉,大枣叶水提物直接醇沉使含醇量达80%的醇沉物抗氧化活性较佳,分级醇沉物在4种不同抗氧化考察方法下呈现不同规律。结论:优选的醇沉方式和醇沉浓度,可为大枣叶健康产品的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枣叶 水提醇沉物 醇沉 醇沉浓度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正源方对过氧化氢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周瑞 唐志书 +5 位作者 苏洁 任美 任素娟 刘妍如 潘亚磊 宋忠兴 《中南药学》 CAS 2022年第3期531-536,共6页
目的探索正源方对过氧化氢(H_(2)O_(2))诱导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MTT法检测正源方对H_(2)O_(2)诱导的细胞活力减少的影响;采用罗丹明123染色法检测正源方对H_(2)O_(2)诱导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目的探索正源方对过氧化氢(H_(2)O_(2))诱导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MTT法检测正源方对H_(2)O_(2)诱导的细胞活力减少的影响;采用罗丹明123染色法检测正源方对H_(2)O_(2)诱导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正源方对H_(2)O_(2)诱导的细胞中活性氧(ROS)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正源方对H_(2)O_(2)诱导的细胞中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正源方可抑制H_(2)O_(2)诱导的细胞活力减少,提高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抑制H_(2)O_(2)诱导的细胞中ROS的产生及p-p38/p38、p-JNK/JNK、p-ERK/ERK蛋白的表达。结论正源方可能通过调控MAPK通路对H_(2)O_(2)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源方 血管内皮细胞 氧化损伤 MAPK通路
下载PDF
中医药辅助放疗与化疗减毒增效研究进展 被引量:9
4
作者 任素娟 周瑞 +4 位作者 唐志书 任美 刘妍如 宋忠兴 倪健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233-7239,共7页
放疗与化疗是临床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在有效抑制肿瘤生长的同时,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包括心脏毒性、肾毒性、骨髓抑制和黏膜炎等,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辅助放疗与化疗在肿瘤治疗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不但可以减... 放疗与化疗是临床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在有效抑制肿瘤生长的同时,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包括心脏毒性、肾毒性、骨髓抑制和黏膜炎等,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辅助放疗与化疗在肿瘤治疗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不但可以减少放疗与化疗产生的不良反应,还可以增强放疗与化疗的治疗效果。文章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辅助放疗与化疗减毒增效的研究进展,从中医药缓解放疗与化疗诱导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骨髓和免疫系统损伤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为后续中医药辅助放疗与化疗减毒增效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疗与化疗 肿瘤 中医药 减毒增效 作用机制 辅助治疗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体外细胞实验预测珠子参保肝机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海潮 周瑞 +5 位作者 唐志书 苏洁 刘妍如 潘亚磊 刘红波 宋忠兴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342-2351,共10页
目的借助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体外细胞实验预测珠子参保肝的主要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ETCM、SwissTargetPrediction、SymMap、Melacards数据库以及文献查阅,搜索整理珠子参的活性成分以及与疾病的作用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 目的借助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体外细胞实验预测珠子参保肝的主要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ETCM、SwissTargetPrediction、SymMap、Melacards数据库以及文献查阅,搜索整理珠子参的活性成分以及与疾病的作用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以及GO和KEGG富集分析,并采用Cytoscape3.7.2构建“成分-靶点通路”图,预测其可能的保肝作用机制,进一步采用分子对接和细胞实验检测珠子参对肝细胞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结果获得珠子参活性成分43种,作用靶点247个,与309个疾病靶点相交后,得到TNF、CASP3、IL6、IL1B、JUN等27个靶点及竹节参皂苷Ⅳa、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o、越南皂苷R4和三七皂苷R1等37种对应成分。GO富集分析共得到条目616条(P<0.05),KEGG富集共得到通路122条,主要涉及乙型肝炎、Th17细胞分化、TNF信号通路和IL17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预测的珠子参保肝的重要活性化合物与关键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体外结果显示,珠子参皂苷对LPS诱导L02细胞的炎性损伤模型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结论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和体外细胞实验表明,珠子参具有一定的保肝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子参 保肝作用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体外细胞实验
下载PDF
基于环磷酰胺致小鼠损伤保护作用研究正源方前处理工艺 被引量:1
6
作者 程晓妮 倪健 +5 位作者 潘亚磊 唐志书 周瑞 苏洁 张海潮 宋忠兴 《中南药学》 CAS 2021年第9期1822-1827,共6页
目的以环磷酰胺(CTX)致小鼠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为主导,研究正源方适宜的前处理工艺。方法针对正源方采用不同的前处理工艺技术,制备制剂前体药物。工艺Ⅰ:正源方全方各味药材采用水煎提取;工艺Ⅱ:正源方采用部分药材超微粉碎+水醇双提... 目的以环磷酰胺(CTX)致小鼠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为主导,研究正源方适宜的前处理工艺。方法针对正源方采用不同的前处理工艺技术,制备制剂前体药物。工艺Ⅰ:正源方全方各味药材采用水煎提取;工艺Ⅱ:正源方采用部分药材超微粉碎+水醇双提。将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地榆升白片组,工艺Ⅰ组,工艺Ⅱ低、中、高剂量组。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蒸馏水,其余各组灌胃给予相应剂量药液,连续给药14 d。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于第4日腹腔注射CTX进行造模,连续4 d,观察小鼠的一般状态及体质量变化,实验结束后测定小鼠外周血常规,检测小鼠血清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计算小鼠的脏器指数,在显微镜下观察HE染色的小鼠肝脏和股骨切片的病理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两种工艺获得的制剂前体药物,均可以有效缓解小鼠体质量降低,降低小鼠脾脏指数,保护肝脏和骨组织,并抑制小鼠血清的氧化应激反应,工艺Ⅱ组能提高小鼠的白细胞数,工艺Ⅰ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两种工艺获得的制剂前体药物均对CTX小鼠损伤模型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源方 制备工艺 环磷酰胺损伤小鼠 病理变化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维血宁合剂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活性成分及潜在靶点 被引量:3
7
作者 许洪波 唐志书 +4 位作者 刘妍如 周瑞 于金高 宋忠兴 黄峰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602-2609,共8页
目的:利用中药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维血宁合剂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潜在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借助TCMSP数据库检索维血宁合剂中所含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并与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的靶点进行叠加分析,... 目的:利用中药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维血宁合剂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潜在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借助TCMSP数据库检索维血宁合剂中所含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并与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的靶点进行叠加分析,筛选维血宁合剂潜防治COVID⁃19的靶点;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药材⁃活性成分⁃靶点网络;通过DAVID数据库对活性成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富集分析;最后运用分子对接技术虚拟筛选维血宁合剂中活性成分与2019⁃nCoV S蛋白、人ACE2蛋白及2019⁃nCoV 3CL水解酶(3CLpro)的作用,预测维血宁合剂潜在的抗2019⁃nCoV成分。结果:从维血宁合剂中共梳理得到326个成分及555个相关靶点,其中101个成分对应的35个靶点与COVID⁃19密切相关;靶点通路富集分析表明,维血宁合剂主要作用于感染性疾病、炎症反应及免疫调节等过程。分子对接结果显示16个成分与S蛋白、ACE2及3CLpro均显示了较好的结合作用,成分类型主要为甾体、脂肪酸和酚类。结论:维血宁合剂可能主要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和炎症反应等,从而对COVID⁃19发挥潜在的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维血宁合剂 分子对接 网络药理学
下载PDF
小儿咳喘颗粒治疗儿童支气管肺炎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预测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任素娟 周瑞 +7 位作者 唐志书 张海潮 刘妍如 胡锦航 宋忠兴 倪健 石丽 王文宏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59-371,共13页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细胞实验探索小儿咳喘颗粒治疗儿童支气管肺炎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TCMID、STITCH数据库和文献检索,收集小儿咳喘颗粒处方中麻黄、川贝母、苦杏仁、黄芩等15味药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细胞实验探索小儿咳喘颗粒治疗儿童支气管肺炎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TCMID、STITCH数据库和文献检索,收集小儿咳喘颗粒处方中麻黄、川贝母、苦杏仁、黄芩等15味药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并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中查找儿童支气管肺炎靶点。利用STRING网络平台对共有靶点构建蛋白互作网络以及GO(Gene Ontology)功能注释和KEGG(Kyotoencyclopediaofgenesandgenomes)通路分析,并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PPI(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PPI network)和“疾病-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最后根据网络图的分析结果选取关键成分和靶点进行分子对接。体外细胞实验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RAW264.7炎症细胞模型,检测小儿咳喘颗粒对RAW264.7细胞的抗炎作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的表达,进一步验证其作用机制。结果收集到小儿咳喘颗粒活性成分有槲皮素、β-谷甾醇、木犀草素、山柰酚等220个,靶点有TNF、IL-6、IL-1β、VEGFA等439个,疾病靶点350个。GO功能和KEGG通路分析表明小儿咳喘颗粒治疗支气管肺炎主要包括IL-17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与TNF信号通路等,主要涉及细胞代谢、免疫反应和细胞因子转化等生物过程。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小儿咳喘颗粒的关键成分槲皮素、β-谷甾醇、木犀草素、山柰酚与疾病靶点TNF、IL-6、IL-1β、VEGFA有较强的结合活性。实验结果显示,小儿咳喘颗粒给药组可显著降低炎症因子一氧化氮(NO)、TNF-α、IL-6的含量,同时抑制TNF-α、IL-6、IL-1β以及VEGFA蛋白的表达,初步验证了预测结果的可靠性。结论采用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及体外实验的方法,从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的角度分析预测小儿咳喘颗粒治疗儿童支气管肺炎的主要活性成分及潜在作用机制,为后续实验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咳喘颗粒 儿童支气管肺炎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实验验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