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乌和附子的毒性与热性的细胞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征 武雪 +2 位作者 刘建利 唐志书 宋忠兴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82-584,I0004,共4页
目的:研究川乌和附子的毒性与热性之间的关系,探讨本实验室前期建立的评价寒热药性的方法是否适用于有毒中药。方法: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考察川乌和附子对Hela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倒置显微镜观察对细胞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川乌... 目的:研究川乌和附子的毒性与热性之间的关系,探讨本实验室前期建立的评价寒热药性的方法是否适用于有毒中药。方法: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考察川乌和附子对Hela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倒置显微镜观察对细胞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川乌、附子在所选浓度范围(5~800μg/m L)内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皆表现为抑制。形态学观察表明川乌和附子在≤10μg/m L时使细胞密度增加,促进细胞的生长增殖。而当浓度≥10μg/m L时使细胞密度减小,死亡细胞增加,而细胞形态变化不大。台盼蓝染色表明川乌和附子在低浓度下没有细胞毒作用,而在高浓度下对这试药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川乌和附子性热,在低浓度下表现为热性,而在高浓度下表现为细胞毒作用,可以杀死细胞。本实验室前期建立的评价寒热药性的方法适用于有毒中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乌 附子 MTT法 HELA细胞 台盼蓝染色
下载PDF
利用大枣核壳制备糠醛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世军 段长浩 +6 位作者 唐志书 宋忠兴 崔春利 刘红波 梁艳妮 张娱 许洪波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143-2145,共3页
利用硫酸法,以大枣核壳为原料制备糠醛,考察料液比、硫酸浓度、蒸馏温度、蒸馏时间对糠醛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糠醛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6 g/mL,硫酸浓度1.0 mol/L,时间2 h,温度为160℃。该条件下糠醛可达最高产量,且制备工... 利用硫酸法,以大枣核壳为原料制备糠醛,考察料液比、硫酸浓度、蒸馏温度、蒸馏时间对糠醛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糠醛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6 g/mL,硫酸浓度1.0 mol/L,时间2 h,温度为160℃。该条件下糠醛可达最高产量,且制备工艺条件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枣核壳 糠醛 硫酸法
下载PDF
沙棘籽渣生物炭对尼泊金乙酯的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娱 陈琦 +2 位作者 李渊 唐志书 宋忠兴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8年第14期3714-3719,共6页
目的研究沙棘籽渣生物炭对尼泊金乙酯的吸附特性。方法以沙棘籽渣为材料,采用慢速热解技术于300、400、500℃条件下制备生物炭吸附剂(BC300、BC400、BC500),研究热解温度、尼泊金乙酯初始浓度、吸附温度和吸附时间对吸附效率的影响。结... 目的研究沙棘籽渣生物炭对尼泊金乙酯的吸附特性。方法以沙棘籽渣为材料,采用慢速热解技术于300、400、500℃条件下制备生物炭吸附剂(BC300、BC400、BC500),研究热解温度、尼泊金乙酯初始浓度、吸附温度和吸附时间对吸附效率的影响。结果生物炭的制备温度显著影响其对尼泊金乙酯的吸附效果,3种温度制备的生物炭对尼泊金乙酯的吸附能力表现为BC500>BC400>BC300。此外,尼泊金乙酯的初始浓度、吸附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均能影响吸附效果。35℃下尼泊金乙酯初始浓度为20 mg/L时,BC500对尼泊金乙酯的去除率最高,达84.46%,生物炭对尼泊金乙酯的等温吸附线符合Langmuir模式和Freundlich模式。结论探明了沙棘籽渣制备生物炭吸附剂去除尼泊金乙酯的最适条件,为沙棘籽渣应用于尼泊金乙酯等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沙棘籽渣 尼泊金乙酯
下载PDF
虫草素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征 武雪 +1 位作者 刘建利 唐志书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1365-1368,共4页
虫草素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冬虫夏草及北虫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多种药理活性。笔者经查阅国内外文献,将虫草素对白血病细胞、肺癌、肝癌、前列腺癌、宫颈癌、结肠癌、睾丸间质瘤、人胶质瘤及甲状腺癌等多种肿瘤细胞生长增殖的... 虫草素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冬虫夏草及北虫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多种药理活性。笔者经查阅国内外文献,将虫草素对白血病细胞、肺癌、肝癌、前列腺癌、宫颈癌、结肠癌、睾丸间质瘤、人胶质瘤及甲状腺癌等多种肿瘤细胞生长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综述。为后续更全面深入地研究虫草素抗肿瘤活性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草素 抗肿瘤 分子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