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宝鸡国墓地象生形玉雕艺术探析
- 1
-
-
作者
陈亮
-
机构
陕西省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
-
出处
《文物世界》
2007年第5期3-10,共8页
-
文摘
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玉器以其特有的品位和属性,融入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红山文化玉器和良渚文化玉器为代表,形成了第一次发展高潮;至商代晚期以殷墟玉器为代表,达到了第二次发展高潮。西周玉器承前启后,又有新的发展,因目前尚未发现西周王室墓地,无法观其全貌。但宝鸡西周古氆国贵族墓地中出土的大量精美玉器,为我们管窥西周玉器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
关键词
族墓地
玉雕艺术
宝鸡
新石器时代晚期
玉器艺术
文明发展
古代社会
良渚文化
-
分类号
K876.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生灵神韵 秦人华彩——秦都雍城动物纹瓦当艺术
被引量:2
- 2
-
-
作者
陈亮
-
机构
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
出处
《文物世界》
2008年第4期7-10,28,共5页
-
文摘
瓦当作为陶质建筑构件,是覆盖在古建筑屋面两行板瓦沟缝之间最下端筒瓦端头部分。其作用一是防护屋檐渗漏和保护屋檐椽头部分免遭风雨侵蚀,保护延长建筑物寿命,二是瓦当图案对建筑物具有装饰美化作用。瓦当初为半圆形,战国晚期出现网形,秦汉时圆形逐步代替半圆形。由于时代与地域不同,
-
关键词
瓦当
动物纹
秦人
神韵
艺术
雍城
建筑构件
战国晚期
-
分类号
K87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关中西部汉唐陶俑考古学观察
被引量:1
- 3
-
-
作者
陈亮
-
机构
陕西省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
出处
《文物世界》
2010年第3期66-72,共7页
-
文摘
古俑是中国古代明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俑的使用是为了使死者能在冥世继续如生前一样生活,所以它真实负载了当时社会的各种信息,也为我们勾勒出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脉络以及不同时期人们审美习俗变迁的轨迹。
-
关键词
陶俑
关中西部
汉唐
考古学
艺术发展
古代雕塑
古代社会
审美习俗
-
分类号
K879.4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博物馆古旧书画的修复(二)
被引量:1
- 4
-
-
作者
李新秦
-
机构
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
出处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0年第1期86-88,38,共4页
-
文摘
覆托1.将托纸润湿、溻浆,并垫干纸撒水,再挑除遗落的排笔毛等异物。2.喷湿画心,并将干净的潮毛巾依次覆盖在画心上面。3.将托纸浆面朝下面平铺在湿毛巾上面。小幅画心先从右首始;折起一段托纸,取走一条潮毛巾,再把托纸原位刷合。尔后,再依次重复(向右)折托纸、撤毛巾、原位刷合的步骤,直至全部完成。
-
关键词
古旧书画
博物馆
修复
湿毛巾
纸浆
-
分类号
G264.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谈如何提高博物馆书画装裱的质量
- 5
-
-
作者
袁锦岚
-
机构
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
出处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09年第2期93-95,共3页
-
文摘
中国书画主要是采用绢或宣纸做成。其材料质地纤薄、特性柔软、历时较久、易于破碎,古代为了利于保存,便于观赏,从加固的实用需要出发,多用麻纸、布帛等材料在书画背面裱褙数层为装裱,称之为"裱褙"。而后逐渐加以美化,四周镶嵌薄型的绫、绢等丝织品为边框,在背面裱一层或数层纸,并加上必要的装饰,使原件更为牢固,而且便于舒展、悬挂,以适应人们观赏的要求。所以说装裱是伴随着书画传统艺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书画装裱工艺。
-
关键词
书画装裱
装裱工艺
书画作品
博物馆
颜色
品式
质量
书法作品
选配
画面
-
分类号
K879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藏品保护技术中的修复与保护
被引量:1
- 6
-
-
作者
李新秦
袁景岚
-
机构
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
出处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0年第2期89-90,81,共3页
-
文摘
在我国最早的藏品保护技术,始于传统的修复技术,许多传统工艺至今还在沿用,如对古代金属文物的修复和书画的装裱,虽然有些工艺作了改进,但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工艺。许多老技师,老专家们应用长期摸索,积累和创造的绝技,将破碎的铜器修复成有价值的珍品;将残破不堪的古旧字画恢复原貌,重现风采的实例,说明了传统的修复技术在保护和抢救受损藏品的作用,功不可没。
-
关键词
修复技术
保护技术
藏品
传统工艺
金属文物
老专家
-
分类号
G264.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