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大钊文艺观研究:“文豪”“俄罗斯文学精神”与“美感的社会主义”
1
作者 张志忠 《关东学刊》 2021年第3期5-15,共11页
本文通过精读李大钊论著,从中勾摄出李大钊文艺观的若干要点:“文豪”对改善、提振世道人心的伟大作用,以人道主义和“忏悔的人”为内涵的俄罗斯文学对俄国革命的极大推动;用“美感的社会主义”回答人们对未来的质疑,以自由创造的艺术... 本文通过精读李大钊论著,从中勾摄出李大钊文艺观的若干要点:“文豪”对改善、提振世道人心的伟大作用,以人道主义和“忏悔的人”为内涵的俄罗斯文学对俄国革命的极大推动;用“美感的社会主义”回答人们对未来的质疑,以自由创造的艺术祛除资本主义时代的异化劳动与商业化艺术。这些论点,对于当下中国与世界,当有积极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文艺观 文豪 人道主义与忏悔的人 文学与革命 美感的社会主义
下载PDF
“黄河-长江文明走廊”在全域丝绸之路的时空维度和多重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程金城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9-79,共11页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之间形成了具有世界影响的大河文明走廊。它是中国人的大地母亲,是中华文明主要交往互动区,是多元一体民族共同体形成的腹地,是形塑中国社会结构和稳定国家统一的核心区。“黄河-长江文明走廊”将绿洲丝路、草原丝路...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之间形成了具有世界影响的大河文明走廊。它是中国人的大地母亲,是中华文明主要交往互动区,是多元一体民族共同体形成的腹地,是形塑中国社会结构和稳定国家统一的核心区。“黄河-长江文明走廊”将绿洲丝路、草原丝路、南方丝路、高原丝路、冰上(东北亚)丝路和海上丝路连为一体,向西、向北经西域-河西走廊贯通阿姆河-锡尔河走廊、尼罗河-印度河走廊和草原文明走廊,向东、向南连接东亚、东南亚贯通海洋文明走廊,构成丝绸之路全域。如果这一假设成立,以葱岭为界的丝绸之路东段及亚洲文明的交流图景可能被重新理解,丝绸之路格局及在人类文明体系中的位置可能被重新认识和评价,丝绸之路研究也可能由点向面辐射全域,拓展新的学术增长点和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走廊 黄河-长江 丝绸之路 时空维度 整体观
下载PDF
丝绸之路艺术的概念、时空和“单位” 被引量:5
3
作者 程金城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6期125-131,共7页
基于广义"丝绸之路"和广义"艺术"的理解,"丝绸之路艺术"指人类在丝绸之路物质和文化交流过程中生发的情感需求的艺术表达及其现象和成果,包括艺术活动、艺术样态、艺术作品和艺术接受及其相互影响等,它... 基于广义"丝绸之路"和广义"艺术"的理解,"丝绸之路艺术"指人类在丝绸之路物质和文化交流过程中生发的情感需求的艺术表达及其现象和成果,包括艺术活动、艺术样态、艺术作品和艺术接受及其相互影响等,它是人类有史以来延续时间最长、延展空间最大、艺术现象和品类最丰富并相互联系的艺术整体,区别于地域艺术和国别艺术。广义的丝绸之路艺术,在时间上以张骞西域凿空为重要节点和标志,向上可以追溯到丝绸之路前中古时期,甚至更早,向下一直延续到近代;在空间上包括东亚、中亚、西亚、南亚、北非和欧洲部分地区由网路构成的广阔地域的相关艺术现象。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单位"涉及"文明""民族""地区""国家""宗教"等不同体系和层级并相互交织,应根据实际情况审慎地使用诸概念,展示丝绸之路艺术的丰富性和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艺术 内涵 外延 时空 单位
下载PDF
中国非遗与中国文化基因蠡测——以“黄河—长江文明走廊”非遗为中心 被引量:2
4
作者 程金城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2-10,共9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基因,二者的复杂关系有待深入探讨。“中国非遗”作为整体性范畴,是具体非遗事象的“共相”,与“中国文化基因”整体性概念构成对等逻辑关系,其蕴含的文化基因及研究价值不同于具体的单一非遗项目。黄河...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基因,二者的复杂关系有待深入探讨。“中国非遗”作为整体性范畴,是具体非遗事象的“共相”,与“中国文化基因”整体性概念构成对等逻辑关系,其蕴含的文化基因及研究价值不同于具体的单一非遗项目。黄河——长江流域文明走廊非遗事象中,孕育和负载了重要的中国文化基因信息。重新认识大河流域非遗在中华文明史和中国文化系统中的重要意义,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的人类性和中国文化基因的丰富意蕴;尝试将考古发现和非遗阐释有机融合、互补互证,探讨具体非遗项目与整体性非遗事象的关系,具有理论和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文化基因 整体性 “黄河—长江文明走廊”
下载PDF
丝绸之路文学话语与文学人类学 被引量:3
5
作者 程金城 乔雪 《百色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11-16,共6页
丝绸之路不仅是文学创作领域,也是文学研究视域。文章围绕丝路文学话语,探讨丝路文学的概念、存在形态、发展空间、审美特质、当代价值等。在人文研究领域,丝路文学话语和研究对象与文学人类学所关注的问题密切相关,探讨二者的双向互动... 丝绸之路不仅是文学创作领域,也是文学研究视域。文章围绕丝路文学话语,探讨丝路文学的概念、存在形态、发展空间、审美特质、当代价值等。在人文研究领域,丝路文学话语和研究对象与文学人类学所关注的问题密切相关,探讨二者的双向互动关系,有助于丝路文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文学人类学理论的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路文学 文学人类学 话语 关联性
下载PDF
丝绸之路的世界回响 被引量:2
6
作者 葛承雍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9年第1期9-15,共7页
在"丝绸之路"命名一百多年来,最初的历史概念已被真实的历史遗产所印证,丝路沿线各国出土的丰富多彩的文物,充分证明了东西方的"文化认同点"。2014年中国、哈萨克、吉尔吉斯三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 在"丝绸之路"命名一百多年来,最初的历史概念已被真实的历史遗产所印证,丝路沿线各国出土的丰富多彩的文物,充分证明了东西方的"文化认同点"。2014年中国、哈萨克、吉尔吉斯三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引起亚欧各国的巨大反响,"丝绸之路"成为国际间近年最热的名词。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2017年国家文物局和香港文化康乐署联合在香港历史博物馆举办了首次中、哈、吉三国《绵亘万里:世界遗产丝绸之路》展览,本文作者为展览学术总顾问,组织团队选择了象征文化交流、贸易共享、文明交融的方式来重新进行多方面研究,保障从学术成果上给予完整系统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文化认同点 路网
下载PDF
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官员谢国梁赴藏事迹考
7
作者 李威颖 喜饶尼玛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94-202,共9页
民国时期,许多负责涉藏事务的官员,为加强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做出了极大的努力,谢国梁就是其中值得称道者。他一生致力于西藏事务,直至因公殉职。对谢国梁首次入藏时间、在拉萨兵变中的表现、任职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期间的所作所为、再... 民国时期,许多负责涉藏事务的官员,为加强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做出了极大的努力,谢国梁就是其中值得称道者。他一生致力于西藏事务,直至因公殉职。对谢国梁首次入藏时间、在拉萨兵变中的表现、任职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期间的所作所为、再次赴藏始末等问题进行探究,考究民国时期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之间交流与互动的历史史实,能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生动的历史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民族关系 谢国梁 十三世达赖喇嘛
下载PDF
国民政府时期国家认同教育的评述与思考——以国立边疆学校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喜饶尼玛 李双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5-171,共7页
国家认同教育是边疆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多民族国家整合中被赋予了重要意义。国民政府为培育和强化边疆各族青年的国家认同意识,在首都设立了国立边疆学校,专门招收边疆学生,并针对边疆学生的特殊性,设计一套相应的教学方案,如课程知... 国家认同教育是边疆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多民族国家整合中被赋予了重要意义。国民政府为培育和强化边疆各族青年的国家认同意识,在首都设立了国立边疆学校,专门招收边疆学生,并针对边疆学生的特殊性,设计一套相应的教学方案,如课程知识选择、师资安排、学生管理、文化认同教育等。边疆教育作为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的重要手段,其历史经验及教训还可为现今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立边疆学校 国家认同 少数民族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台港诗人删改名诗平议 被引量:1
9
作者 古远清 《写作》 2020年第1期104-111,共8页
删诗、改诗本属"文章作法"的题中之义,改得好可使作品锦上添花,改得不好会成为文坛笑柄,哪怕是有"桂冠诗人"之称的名家,也不例外。改诗难于做诗。为名家删改有定评的诗作,更是一种危险的做法。改者用自己的诗学观... 删诗、改诗本属"文章作法"的题中之义,改得好可使作品锦上添花,改得不好会成为文坛笑柄,哪怕是有"桂冠诗人"之称的名家,也不例外。改诗难于做诗。为名家删改有定评的诗作,更是一种危险的做法。改者用自己的诗学观和写作方法强加于人,欠科学。不少人都认为余光中的修改过于武断,轻薄前贤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比戴望舒更高明而已。蓝海文为了实践自己的传统诗观,防止诗坛被"西化"污染,便操起解剖刀大改包括余光中在内的台湾著名诗人作品,引发许多人的非议。改写名诗这一现象的出现,还说明港台新诗不仅联系密切,在互为借鉴时还产生过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港新诗 余光中 戴望舒 蓝海文
下载PDF
女性的太阳怎样才能升起——《羽蛇》之九幅(组)画作的解读
10
作者 张志忠 《关东学刊》 2020年第6期26-37,共12页
徐小斌的长篇小说《羽蛇》,以女主人公陆羽的短暂一生为中心,描摹出从太平天国时期到1990年代末期女性家族五代人的命运,是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典范之作。《羽蛇》的艺术特色之一是浓重的美术元素。作品中通过进行美术创作的陆羽之手,加... 徐小斌的长篇小说《羽蛇》,以女主人公陆羽的短暂一生为中心,描摹出从太平天国时期到1990年代末期女性家族五代人的命运,是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典范之作。《羽蛇》的艺术特色之一是浓重的美术元素。作品中通过进行美术创作的陆羽之手,加入了十几幅富有梦幻性神秘性的图画,这些"元绘画"营造出重重迷宫,陆羽又拒绝进行自我阐释。"画为心声",本文对陆羽的画作进行专题解读,阐释其蕴意,勾摄其与达利、莫罗、雷尼·罗纳等具有梦幻神秘色彩的西方画家的深刻关联性,以及其最重要的自出机杼的画作《无题》对于母爱的绝望求索与呼唤,对陆羽之母爱缺失母女相残的幼年心理创伤及其悖谬进行愤怒控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小斌 《羽蛇》 美术元素 画作阐释 梦幻色彩 母爱吁求
下载PDF
工匠精神:论莫言笔下的打铁场景
11
作者 张志忠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1年第6期78-86,共9页
本文以马克思劳动与异化劳动理论为指导,聚焦于莫言《透明的红萝卜》《姑妈的宝刀》《丰乳肥臀》《月光斩》《左镰》等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打铁场景,兼及各种打铁场景在全篇文本中的位置与用意,解析其中的不同蕴含。本文兼具思想分析与艺... 本文以马克思劳动与异化劳动理论为指导,聚焦于莫言《透明的红萝卜》《姑妈的宝刀》《丰乳肥臀》《月光斩》《左镰》等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打铁场景,兼及各种打铁场景在全篇文本中的位置与用意,解析其中的不同蕴含。本文兼具思想分析与艺术欣赏的双重角度,文本细读与理论阐释互为犄角,从“庖丁解牛”“art”词源和“劳动美学”及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功能等方面,展现和提升莫言笔下的乡村劳动景观的独创性和丰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小说 打铁场景 劳动美学 艺术中的重复功能
下载PDF
“文学敦煌”的建构与“敦煌文学”的坐标——叶舟《敦煌本纪》论 被引量:8
12
作者 程金城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1-157,共7页
引言:"敦煌文学"与"文学敦煌"敦煌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文化奇迹和共同拥有的精神遗产。不管是地理的敦煌,还是文化的敦煌,经过千年持续塑造和百年重新发现,被披上了神秘的衣纱和赋予了丰赡的内涵。围绕敦煌,有多种多... 引言:"敦煌文学"与"文学敦煌"敦煌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文化奇迹和共同拥有的精神遗产。不管是地理的敦煌,还是文化的敦煌,经过千年持续塑造和百年重新发现,被披上了神秘的衣纱和赋予了丰赡的内涵。围绕敦煌,有多种多样的神秘文化符号和多姿多彩的神秘艺术表达,也有多种多样理论研究为其"解密",依照敦煌自身的丰富内涵和不同的观照视角,形成了关于宗教的敦煌、艺术的敦煌、历史的敦煌、文学的敦煌等意识和观念,进而促成了关于敦煌宗教、艺术、历史、考古、文学乃至哲学、美学诸具体领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文学 精神遗产 文化符号 本纪 艺术表达 宗教
原文传递
何谓同时代人?——以石一枫都市批判小说为中心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彦姝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67-176,共10页
近几年,石一枫的当代都市题材小说完成了某种不动声色却颇为深刻的转型,大致来说,是从“青春三部曲”a(《红旗下的果儿》《节节最爱声光电》《恋恋北京》)向《世间已无陈金芳》《地球之眼》《营救麦克黄》的转型。
关键词 都市题材小说 批判 三部曲 转型 声色
原文传递
关于海外华文文学的新思考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瑞琳 凌逾 《创作评谭》 2019年第3期35-39,共5页
众所周知,在上个世纪的下半叶,中国文学的洪流巨波开始随着华人大规模移民的足迹向世界各地分流,而以北美最为壮观,并形成了文化特征鲜明的海外新移民文学。纵观北美华文文坛,已走过百年沧桑的历史长河。真正有书面文字记载的始于19世... 众所周知,在上个世纪的下半叶,中国文学的洪流巨波开始随着华人大规模移民的足迹向世界各地分流,而以北美最为壮观,并形成了文化特征鲜明的海外新移民文学。纵观北美华文文坛,已走过百年沧桑的历史长河。真正有书面文字记载的始于19世纪中叶,最早出现的形式是诗歌和民谣,以金山'天使岛诗文'为发轫而形成波澜壮阔的'草根文学',应该说是美华文学的最早贡献,其特质是表现海外华人特别是底层的华人在美国几代拼搏的血泪悲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移民文学 小说家 乡愁文学
原文传递
“化画入石”:新见唐人墓志上的线刻画 被引量:4
15
作者 葛承雍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4-80,共7页
近年新出唐代墓志数量众多,蔚为大观,但是在墓志上镂刻画作,追思模仿逝者生前向往的生活场景,还是很少见的。本文对新发现的唐开元二十三年(735)"郜夫人墓志"四侧上镌刻的线刻画,首次进行全面的探讨。指出作为一方罕见的镌刻... 近年新出唐代墓志数量众多,蔚为大观,但是在墓志上镂刻画作,追思模仿逝者生前向往的生活场景,还是很少见的。本文对新发现的唐开元二十三年(735)"郜夫人墓志"四侧上镌刻的线刻画,首次进行全面的探讨。指出作为一方罕见的镌刻有唐人生活的石刻记录,不仅史料上丰富珍贵,弥补空白;而且艺术上意象风姿,精彩纷呈;原来树碑立传的墓志,既有唐人留下的书法石刻文字,也留下许多文献上遗失的连环构图画像,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墓志 线刻画 画中有话
原文传递
上党殊样:山西长治唐胡商骑驼俑探讨 被引量:2
16
作者 葛承雍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4-55,135,136,共14页
中古墓葬出土的粟特胡商俑,是多元文化的认知符号和标志,作为丝绸之路真实片断的再现,它们也成为探寻隋唐之际国家交往的线索。山西晋东南长治(上党)地区多年来出土的唐代灰陶俑中有着"胡商、女眷、高驼、载物"的鲜明地域特色... 中古墓葬出土的粟特胡商俑,是多元文化的认知符号和标志,作为丝绸之路真实片断的再现,它们也成为探寻隋唐之际国家交往的线索。山西晋东南长治(上党)地区多年来出土的唐代灰陶俑中有着"胡商、女眷、高驼、载物"的鲜明地域特色,与长安、洛阳等唐代京畿地区出土胡俑相比,别有殊样,独炫异彩,甚至不乏令人赞叹的孤品和精品,笔者依据其独特性,将之命名为"上党殊样"或"长治模本"。本文首次对山西长治胡商骑驼俑表现的原生艺术特色进行学术探讨,分析山西从太原到长治、晋城周边地区粟特胡人迁移的踪迹和聚集活动,论证了太行山脉两侧"咽喉"枢纽地胡商频繁往来的原因,指出该地区胡商俑造型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特点,这在其他区域很少见。对上党出土陶俑原生艺术的探究,将深入了解丝路纽带的延伸,更有着补史、证史、明史的历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上党 胡商骑驼俑 丝绸之路 原生艺术 特殊模样
原文传递
胡人发型:中古“剪头胡雏”艺术形象试解 被引量:2
17
作者 葛承雍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3-97,111,共16页
古人发型是文化界长期关注的一个重要现象。发型不仅是时代的特征与时尚的符号,也是各个族群的辨识标志。从北朝到隋唐的中古社会,"剪头胡雏"的文物图像屡屡出现,一般来说,此类胡人形象是剪发而不是束发,在当时以"高髻为... 古人发型是文化界长期关注的一个重要现象。发型不仅是时代的特征与时尚的符号,也是各个族群的辨识标志。从北朝到隋唐的中古社会,"剪头胡雏"的文物图像屡屡出现,一般来说,此类胡人形象是剪发而不是束发,在当时以"高髻为尚"的社会习俗中,"剪头胡雏"发型是有着"阶级感"的存在,是有关底层胡人的直观艺术产物。也说明当时入华胡人还没有彻底"汉化",仍然保留着本族群的发型特征。该发式是胡人与汉人的区别,也是其身份归属的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胡人 发型标志 “剪头胡雏” 族群辨识
原文传递
新出中古墓葬壁画中的下层胡人艺术形象 被引量:1
18
作者 葛承雍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7-48,138,139,共14页
本文利用新出土墓葬壁画上的胡人图像,探讨中古时期下层胡人的生活状态,并藉以了解胡汉融合后的生活空间。这些壁画所表现的胡人,有现实的映照,也可能有虚构的成分,但其图像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为美术考古带来了新的思考。胡人形象... 本文利用新出土墓葬壁画上的胡人图像,探讨中古时期下层胡人的生活状态,并藉以了解胡汉融合后的生活空间。这些壁画所表现的胡人,有现实的映照,也可能有虚构的成分,但其图像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为美术考古带来了新的思考。胡人形象在中古壁画中的集中涌现,说明墓葬壁画不仅仅是追祭纪念的媒介,也是审视中国中古时期胡汉融合、构筑国家形态的图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时代 墓葬考古 壁画美术 下层胡人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拉萨测候所的建立及历史意义
19
作者 喜饶尼玛 邱熠华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9-69,211-212,共13页
拉萨测候所的建立是中国近现代气象事业奠基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这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有所改善的背景下,由我国著名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者、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竺可桢先生首倡,并得到了国民政府的支持。青年... 拉萨测候所的建立是中国近现代气象事业奠基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这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有所改善的背景下,由我国著名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者、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竺可桢先生首倡,并得到了国民政府的支持。青年地理气象学者徐近之等随同1934年入藏的黎丹“西藏巡礼团”赴藏,建立拉萨测候所。1949年“七八”事件发生,测候所成员被迫与国民政府驻藏官员一同撤离。1934—1949年的15年间,拉萨测候所对西藏中部地区的气象情况进行了监测、记录,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又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文章侧重利用当事人的电函、日记等档案资料,对拉萨测候所建立、运行的史事进行梳理,有助于学界对西藏科技史及其在中国近现代气象科学史上的作用与影响的研究;有助于认识老一辈科学家精忠报国,以赤子之心为国家统一、边疆稳定所作的贡献;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民国时期西藏地方与中央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测候所 竺可桢 徐近之 近代科技史 西藏地方与中央关系
原文传递
甘肃山丹收藏的“胡腾舞俑”辨析
20
作者 葛承雍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2-69,共8页
在我国"丝绸之路"大型展览中,多次代表甘肃文物精品展出的,最著名的莫过于山丹县博物馆收藏的青铜"胡腾舞俑"了。胡腾舞号称为中国舞蹈史上黄金时代的唐代盛极一时的舞蹈,不仅形式多样,且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在... 在我国"丝绸之路"大型展览中,多次代表甘肃文物精品展出的,最著名的莫过于山丹县博物馆收藏的青铜"胡腾舞俑"了。胡腾舞号称为中国舞蹈史上黄金时代的唐代盛极一时的舞蹈,不仅形式多样,且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在表现形式、表演内容、艺术技巧和西域风格等方面都前所未有。20世纪80年代初,甘肃山丹县文艺工作者以胡腾舞为基点再现这一舞蹈形式,对胡腾舞进行了"复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展览 胡腾舞 文艺工作者 丝绸之路 20世纪80年代初 舞蹈形式 山丹县 艺术技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