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李二曲的经世观念与讲学实践
被引量:10
- 1
-
-
作者
林乐昌
-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关学研究室
-
出处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0年第1期115-122,共8页
-
文摘
以31岁为界线,李二曲的经世观念发生了重要的转向:从以政治、民生等为主要内容 转变为以“明学术”、“醒人心”的社会教化为重心。本文认为,若完整地把握儒家传统的“经世”内涵, 似应将其划分为三个层面:制度或政治的,物质或经济的,精神或文化的。而二曲成熟期的经世观, 即主要指向以“正人心”为重点的精神或文化层面,力图重建社会的精神文化价值系统。同时,二曲 主要以“讲学”作为完成其“阐明学术”、“救正人心”的经世事业的基本实践形式。他不但对先秦王明 末的儒家讲学传统作了深入、完整的总结,而且其本人曾有多年在关中和江南讲学的经历,在讲学实 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讲学经验。综合观之,二曲经世观念的主要特质为:以“明体适用”为“经世实义”, 坚持以体用关系作为其学理系统的基本构架,反对将经世学非本体化和完全实用化的价值取向,并 非常注重经世之实践。这对于中国现代文化价值系统的重建,颇多启迪意义。
-
关键词
李二曲
经世
讲学
明学术
正人心
-
分类号
B249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王阳明“格竹”经历的深层阐释
被引量:6
- 2
-
-
作者
林乐昌
-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关学研究室
-
出处
《浙江学刊》
CSSCI
1998年第6期70-74,共5页
-
文摘
本文通过对两个问题的辨析,对阳明早年的格竹经历作了深层的阐释:一是指出,格竹经历对阳明的思想演变并非无意义的“笑谈”,而是一次严肃的精神探索;二是认为,格竹事件的发生和结果,并非对朱学的“误解”。
-
关键词
阳明思想
王阳明
格物论
亭前格竹
《朱子语类》
朱子学
龙场悟道
格物致知之旨
《大学》
认识论
-
分类号
B248.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王徵死因订正
- 3
-
-
作者
林乐昌
-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关学研究室
-
出处
《唐都学刊》
1998年第2期40-41,共2页
-
文摘
王徵死因订正林乐昌1995年12月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王徵”条(第59页),在述及王徵的死因时称,王徵“晚年避乱居西安,城破被农民军执杀。”此说与史实出入甚大,且事关王徵生平大节,故略作订正如次。王徵,字葵心,又字良甫,...
-
关键词
王徵
死因
中国历史大辞典
陕西师范大学
明史卷
远西奇器图说录最
按察司
泾阳县
张缙彦
徐光启
-
分类号
K207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张载对儒家人性论的重构
被引量:34
- 4
-
-
作者
林乐昌
-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关学研究室
-
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8-54,共7页
-
-
关键词
张载
儒家思想
人性理论
天道论
-
分类号
B244.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王阳明“无善无恶”辨——兼与陈来同志商榷
被引量:3
- 5
-
-
作者
丁为祥
-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关学研究室
-
出处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15-120,共6页
-
文摘
“无善无恶”是王阳明在《四句教》中对“心之体”所作的一个最重要且也最难把握的规定。一方面,它是《四句教》的逻辑起点;同时,它又体现着王阳明哲学的功夫指向。从王学发展的角度看,它也是王学分化的源头,——王门后学中截然对立的两大派系,都可以从对”无善无恶”的不同理解上得到说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王阳明哲学的全部玄妙之所在,也是打开王学奥秘的钥匙。陈来博士在其大著《有无之境》中对“无善无恶”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解释:“一种是把无善无恶叫作至善,另一种是把至善叫做无善无恶。”(《有无之境》
-
关键词
无善无恶
自在境界
王阳明
本体
阳明哲学
派系
至善
功夫
四句教
王学
-
分类号
B2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