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宋明理学对自然秩序与道德价值的思考--以张载为中心 被引量:6
1
作者 丁为祥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7-86,共10页
儒学的核心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但在不同的时代,这一问题却可以具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在先秦,它主要表现为"性与天道"的关系问题,在汉代则表现为宇宙本源及其生化问题,到了宋代,则又表现为自然秩序与道德价值的关系问题。因此... 儒学的核心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但在不同的时代,这一问题却可以具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在先秦,它主要表现为"性与天道"的关系问题,在汉代则表现为宇宙本源及其生化问题,到了宋代,则又表现为自然秩序与道德价值的关系问题。因此,对宋明理学的天道观、宇宙论,切不可仅仅从实在论的角度作认识论的解读,而必须看到其自然秩序背后的道德秩序与道德价值;而所谓的自然秩序,说到底也不过是理学家心中道德秩序和道德价值的投射与映照而已。对理学研究而言,这就是实事求是;而对宋明理学的诠释来说,这既是一种"原汤化原食"的工作,同时也是一条真正能够推陈出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自然秩序 道德理性 张载
下载PDF
牟宗三“即存有即活动”释义 被引量:2
2
作者 丁为祥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2-139,共8页
"即存有即活动"是牟宗三研究宋明理学时所提出的一个判别标准,以对应于所谓"只存有不活动"的本体。所谓"即存有即活动"主要是沿着本体宇宙论的方向,从道体、性体与心体三个层面依次展开的;而其之所以能... "即存有即活动"是牟宗三研究宋明理学时所提出的一个判别标准,以对应于所谓"只存有不活动"的本体。所谓"即存有即活动"主要是沿着本体宇宙论的方向,从道体、性体与心体三个层面依次展开的;而其之所以能赋予道德理性以能动、创生的功能,关键也就在于道德理性必然落实于人,而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则正是道德理性之能动、创生功能的具体表现。由此出发,牟宗三还依据宋明理学之体与用、本体与工夫的思想论述了"即存有即活动"与"即活动即存有"之互渗互证与双向限制的关系,从而将道德理性提升到一种宗教精神的高度。在牟宗三看来,从儒家自古以来的一贯精神一直到当代最迫切的现实需要,都亟待一种宗教情怀作为整个民族的精神与底气,从而才能真正挺立起儒家的超越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牟宗三 宗教情怀 民族精神 即存有即活动 即活动即存有
下载PDF
马一浮对《论语》的现代诠释 被引量:2
3
作者 许宁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21-126,共6页
马一浮是现代新儒家中"新经学"的代表。马一浮将"四书"纳入"五经"系统,提出"六艺统摄一切学术"的观点,充分肯定《论语》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的地位。"见性"是诠释的前提和根据,认为六... 马一浮是现代新儒家中"新经学"的代表。马一浮将"四书"纳入"五经"系统,提出"六艺统摄一切学术"的观点,充分肯定《论语》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的地位。"见性"是诠释的前提和根据,认为六艺统摄于一心,从心性层面以中判西,论证中西文化的义理融通和价值归致。"横说"与"竖说"则是他采取的两种诠释方法。"横说"即以佛解儒,运用佛学思想资源来深入阐发儒家六艺要旨;"竖说"即以经摄子,基于儒家道统源流以文本互证的方式揭示《论语》中蕴藏的六艺之道。马一浮的《论语》诠释彰显其现代"新经学"的思想性质和体系定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一浮 《论语大义》 以中判西 以佛解儒 以经摄子
下载PDF
主体伦理学中伦理责任人的缺失--兼论海德格尔伦理学的实践特征
4
作者 赵卫国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0-54,共5页
本文从海德格尔的视角出发,揭示出主体哲学背景下伦理学的理论建构特征,表明主体伦理学中的伦理主体,由于其非本真时间性结构的规定,只能局限于理论建构之中而无法真正获得自己的存在,不能真正面对他人承担自己的伦理责任,只有在对存在... 本文从海德格尔的视角出发,揭示出主体哲学背景下伦理学的理论建构特征,表明主体伦理学中的伦理主体,由于其非本真时间性结构的规定,只能局限于理论建构之中而无法真正获得自己的存在,不能真正面对他人承担自己的伦理责任,只有在对存在之领会的生存实践中,才能找到作为本己的、真正能够承担其行为的伦理责任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责任人 伦理主体 时间性 实践
下载PDF
中华文明“共同体”理念的三个维度
5
作者 许宁 《华夏文化》 2018年第3期16-19,共4页
习近平总书记提倡和阐述的“共同体”理念,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等全球合作实践而不断丰富,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格局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我们看到,“共同体”理念一方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倡和阐述的“共同体”理念,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等全球合作实践而不断丰富,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格局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我们看到,“共同体”理念一方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体 中华文明 马克思列宁主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 维度 个人才能 全球合作 治理体系
下载PDF
张载“学则须疑”精神及其对胡适父子的影响
6
作者 林乐昌 《华夏文化》 2018年第3期10-11,共2页
引言:张载的“学则须疑”精神对现代大学教育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最近,大学教育是否需要怀疑或质疑精神,怀疑或质疑能不能创造价值等问题,一时引起校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的态度是,怀疑或质疑精神在大学教育中不仅十分需要,而... 引言:张载的“学则须疑”精神对现代大学教育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最近,大学教育是否需要怀疑或质疑精神,怀疑或质疑能不能创造价值等问题,一时引起校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的态度是,怀疑或质疑精神在大学教育中不仅十分需要,而且亟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疑精神 张载 现代大学教育 父子 胡适 启发意义 创造价值 怀疑
下载PDF
宋明理学的三种知行观——对理学思想谱系的一种逆向把握 被引量:10
7
作者 丁为祥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16,共12页
一般说来,知行观属于功夫修养的范围,因而人们往往将其作为本体思想的一种落实与表现来把握。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根据儒家传统体与用、本体与功夫之间的互渗互证关系,不仅理学家关于体与本体的思想就表现在其功夫论中,而且从知行功... 一般说来,知行观属于功夫修养的范围,因而人们往往将其作为本体思想的一种落实与表现来把握。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根据儒家传统体与用、本体与功夫之间的互渗互证关系,不仅理学家关于体与本体的思想就表现在其功夫论中,而且从知行功夫的角度也可以逆向甚至更为具体地把握其本体思想。从这一视角出发,宋明知行观的探讨主要表现为程朱的知先行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以及王夫之的行先知后三种结论;而这三种不同的知行观,既代表着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同时也体现着理学发展的三个理论制高点,是理学沿着三个不同方向发展所得出的结论。至于其相互的批评、转进与分歧、演变,不仅代表着理学探讨之深入,同时也体现着其边界与底限意识。今天,反思其不同的制高点及其底限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是对宋明理学进行研究、总结并推陈出新的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知行观 思想谱系 逆向把握
原文传递
儒家的“自由”遗产及其“主义”追求 被引量:1
8
作者 丁为祥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7-66,共10页
自严复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以来,"自由"便成为一个贯穿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概念,但严复从"自由"到"自繇"的转变却说明,他的探讨不仅是从理想与价值的层面不断地向作为中性之制度的层... 自严复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以来,"自由"便成为一个贯穿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概念,但严复从"自由"到"自繇"的转变却说明,他的探讨不仅是从理想与价值的层面不断地向作为中性之制度的层面落实,而且也在不断地向作为传统文化之主要特征的具体理性回归。在这一视域下,儒家原本立基于做人精神之自我抉择的"遗产"庶几能够成为"自繇"制度的精神支撑;而其"老安"、"少怀"的指向也确实蕴涵着一定的"主义"追求。但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持续不断的"左化"走向,使得严复极有价值的制度化"自繇"说一直无人问津。今天,如果我们能够还原严复"自繇"说之制度关怀与权利追求的原意,就不仅可以激活儒家的"自由"遗产,而且还可以从文化主体性的角度发挥其双向的纠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自由 遗产 主义 追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