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审美共通感的公共哲学意义
被引量:1
- 1
-
-
作者
李河成
-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出处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8-64,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审美共通感的公共哲学意义研究”(项目号:14CZX054)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资助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反省程序宪政学在公共领域的形式化理性和其于私人领域的原子化弊端,审美共通感因而具备"政治文化"研究的现实针对性和审美"感通学"问题本身的历史承继性。审美共通感的公共哲学诉求是继儒家传统、契约规则、货币媒介、阶级政治、语言交往等探究之后的超越。审美共通感推向审美共同体的努力,第一立基专项感觉感通向共同感觉(通感)的分析;第二立基私人感觉升华到社会共同感觉的努力。此"心性-秩序"合拍的自觉意识,从维科、阿伦特等人想象的公共表象(符码),苏格兰自然神论的道德感本心,康德的先验共通感,马克思从实践具体生成的感通政治学,阿伦特"德艺"绽现与交往等议题,以史带论,展现审美共通感的公共性机理。此具体感觉获致共同感觉的"感通学"是"间性哲学问题"的理论建构,是超越"感性学""美善学"等"实体哲学"美学的演绎,继而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公共诉求"等议题做出理论铺垫。
-
关键词
审美共通感
公共性
程序宪政
间性哲学
-
分类号
B83-02
[哲学宗教—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