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审视·反思·变革——对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的思考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国俊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3年第4期37-41,共5页
师范大学中文教育专业是中学语文教育的病根;其教育观念、课程设置、师资素养、管理模式、教学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对师范大学中文教育专业须从教育观念、评价体系、管理方法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 教学 审视 反思 变革
下载PDF
周扬文学批评政治化走向之成因探析
2
作者 刘利军 阎庆生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3年第4期71-74,共4页
周扬虽有过对艺术规律一定的探寻,但他的文学批评整体上呈现着'政治化'风貌.从他本人身份而言,他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利益代表,他必须对上级或组织保持高度认同,这就决定了其批评的政治化走向.从批评心理来说,周扬的政治心理大于... 周扬虽有过对艺术规律一定的探寻,但他的文学批评整体上呈现着'政治化'风貌.从他本人身份而言,他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利益代表,他必须对上级或组织保持高度认同,这就决定了其批评的政治化走向.从批评心理来说,周扬的政治心理大于艺术心理,从而使他批评中的政治性大于艺术性,呈现出政治化形态;他的艺术心理中缺乏情感,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政治化倾向.其狭隘的个性使他把由文学批评和文学论争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借用政治批判、政治斗争的方式来解决,从而堵塞了学术论争的天地.在这诸环节的内在联系中,他作为文艺界政治领导的社会身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扬 文学批评 政治化 社会身份 批评心理
下载PDF
“你的想法更美些”——论《城南旧事》的叙事艺术 被引量:3
3
作者 程国君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35-136,共2页
《城南旧事》是台湾当代小说史上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文本。它的里巷传奇与趣闻包含的文化意味与民俗风味,给退居台湾一隅的大陆人以某种清新、浓厚的文化的满足;它的儿童视角和童年经验,创造出一种颇类童话的文体,传达出生命“成长”的主... 《城南旧事》是台湾当代小说史上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文本。它的里巷传奇与趣闻包含的文化意味与民俗风味,给退居台湾一隅的大陆人以某种清新、浓厚的文化的满足;它的儿童视角和童年经验,创造出一种颇类童话的文体,传达出生命“成长”的主题;它的叙事艺术,体现了当代女性小说叙事艺术的新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南旧事》 乡愁言说 叙事 女性书写 儿童叙事
下载PDF
写作的眼光、心态与思维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同福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4年第4期66-70,共5页
本文所论是对写作主体心理意识的又一种探索。作者认为写作的眼光、心态与思维是写作心理活动的三部曲。写作的眼光是写作的心理观照,写作的心态是写作的心理环境,写作的思维是写作心理的运作。研究三者各自的特色以及彼此间的关系并... 本文所论是对写作主体心理意识的又一种探索。作者认为写作的眼光、心态与思维是写作心理活动的三部曲。写作的眼光是写作的心理观照,写作的心态是写作的心理环境,写作的思维是写作心理的运作。研究三者各自的特色以及彼此间的关系并在写作实践中学会科学地运用与调适,有助于写作者提高写作修养,增强写作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作眼光 写作心态 写作思维
下载PDF
马叙伦政论文的比喻技巧
5
作者 郭芹纳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3年第4期75-78,共4页
巧妙而大量地动用比喻,是马叙伦政论文的语言特色之一.这些比喻,或用以领起全文,点明主旨;或表现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展现战斗豪情;或辛辣幽默,揭露国民党反动派之虚伪;或极富哲理,耐人深思.其妙喻巧譬,鞭辟近里,嬉笑怒骂,皆恰当得体,从... 巧妙而大量地动用比喻,是马叙伦政论文的语言特色之一.这些比喻,或用以领起全文,点明主旨;或表现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展现战斗豪情;或辛辣幽默,揭露国民党反动派之虚伪;或极富哲理,耐人深思.其妙喻巧譬,鞭辟近里,嬉笑怒骂,皆恰当得体,从而使其政论文显得生动活泼,感人至深,值得我们品味、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叙伦 政论文 比喻
下载PDF
域外作家的延安书写(1934—1949) 被引量:8
6
作者 赵学勇 王鑫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1-176,共26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汇聚延安的域外作家,为中国的国际形象认知拉开了书写"红色圣地"的序幕。国际视野中的延安形象,是在历史与社会所交织的文化语境中,被域外作家、记者的延安文本"合力"塑造的。革命的个人意识与较...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汇聚延安的域外作家,为中国的国际形象认知拉开了书写"红色圣地"的序幕。国际视野中的延安形象,是在历史与社会所交织的文化语境中,被域外作家、记者的延安文本"合力"塑造的。革命的个人意识与较高的艺术创造力,使域外作家的延安叙述具有真实的在场感和超越时代的现实意义,也是他们"延安书写"突出的共性特点。对中国民间所孕育的革命力量的"发现",在"人民性"的追索中呼唤与塑形"大众英雄",是域外作家延安书写的精神向度,也是其有别于本土作家的个性特点。他们的创作实践与本土作家的创作经验相辉映,将中外的延安镜像并置,在现实与文学的互文中,推进了延安文学的现代性与世界性。域外作家和本土作家一道参与中国革命历史文化的创造,将个人话语汇入中国新时代的话语,完成了其文化身份的"重述"。延安的世界认同,历经自我历史创构的艰难过程,突破了国际形象的限定,实现了中国现代历史生成的自证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域外作家 延安书写 国际形象 文化认同
原文传递
“知识分子”:专业与超专业矛盾及其改善之道 被引量:4
7
作者 尤西林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0-108,144,共10页
阶层角色名词的"知识分子"正在演化为动词特性的活动机制和功能场域。康德关于个体建构超专业公共领域并实现人格自由的"公开运用理性"活动,不仅奠基了现代知识分子哲学,也揭示了现代社会的专业与超专业互动机制,... 阶层角色名词的"知识分子"正在演化为动词特性的活动机制和功能场域。康德关于个体建构超专业公共领域并实现人格自由的"公开运用理性"活动,不仅奠基了现代知识分子哲学,也揭示了现代社会的专业与超专业互动机制,同时预示了作为专业化前沿代表的人工智能的界限。高度专业化的现代社会要求知识分子超专业批判必须具有专业分析能力,但自然-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学者均受到专业主义片面性限制,而无力获得超专业整合性视野与批判性立场。知识分子的当代边缘化,源自专业知识生产方式及信息传播交往方式的当代转型。直接可行的改善之道,是以超专业通识教育内在沟通专业,它成为知识分子超专业活动应用于自身生产机制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 "公开运用理性” 人格自由 专业与超专业 通识教育
原文传递
“柳青现象”与“深入生活” 被引量:4
8
作者 吴进 《中国文学批评》 2016年第3期77-87,127,共12页
柳青的"皇甫十四年"是当代文学"深入生活"无出其右的典范,但其意义不仅在于他的牺牲精神,更反映了20世纪中国文学生态的变化,即伴随着革命意识形态成为主流和当代文学体制的建立,"深入生活"成为作家带有... 柳青的"皇甫十四年"是当代文学"深入生活"无出其右的典范,但其意义不仅在于他的牺牲精神,更反映了20世纪中国文学生态的变化,即伴随着革命意识形态成为主流和当代文学体制的建立,"深入生活"成为作家带有时代特色的文学之路。"深入生活"并非深奥的理论语言,但它却是政治向文学的凝结物,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历史内涵,不但意味着对文学有了另一种评价标准,也意味着文学生产中作家主体地位的后移。知识分子与底层的隔膜使"深入生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有了正当性,而知识分子的底层化也使现代文学具有了一种全新的面貌。但这种传统在后革命时期面临着新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青 当代文学 “深入生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