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研究 被引量:36
1
作者 姚文波 刘文兆 +1 位作者 赵安成 李怀有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9年第1期112-117,共6页
基于对陇东黄土高原部分地区的问卷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发现大多数群众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事业及其各项措施具有很高的认同感,但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了综合治理的效果;小区域的水土保持工作虽有成效,但因非示范区、非项... 基于对陇东黄土高原部分地区的问卷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发现大多数群众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事业及其各项措施具有很高的认同感,但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了综合治理的效果;小区域的水土保持工作虽有成效,但因非示范区、非项目区效果不明显,大尺度地域范围内综合治理的成效就有限。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充分重视综合治理实施者的经济利益;因此,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评价,应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利用综合治理的经济利益调动实施者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把引导群众致富与其客观上所具有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紧密结合,以达到综合治理目的。基于此,提出了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益评价 指标体系 水土保持 问卷调查
下载PDF
清代新疆地区官主山川祭祀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李大海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8-95,共8页
清代新疆地区官主山川祭祀活动最早始于乾隆时统一新疆的过程中,按其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临时性祭告和制度性岁祭。官主山川祭祀的出现既是满族统治者本民族信仰在新疆地区的自然表达,又与新疆地区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清代新疆地区官主山川祭祀活动最早始于乾隆时统一新疆的过程中,按其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临时性祭告和制度性岁祭。官主山川祭祀的出现既是满族统治者本民族信仰在新疆地区的自然表达,又与新疆地区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祭祀仪式具有鲜明的政治意义,是清政府意在将新疆纳入王朝统治秩序中去的重要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新疆 山川祭祀
下载PDF
大河三角洲历史河网密度格网化重建方法——以上海市青浦区1918-1978年为研究范围 被引量:23
3
作者 潘威 满志敏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14,共10页
本研究以2004年上海市青浦区为研究范围,基于GIS技术构建格网体系,提取1918年和1978年2份军用地形图中的湖荡面积、河网密度、河流长度等指标,比对两者相关指数的分布状况和变化程度发现1918-1978年本区河网密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开挖新... 本研究以2004年上海市青浦区为研究范围,基于GIS技术构建格网体系,提取1918年和1978年2份军用地形图中的湖荡面积、河网密度、河流长度等指标,比对两者相关指数的分布状况和变化程度发现1918-1978年本区河网密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开挖新渠的同时大量保留地表原有水体。通过本个案研究总结出大河三角洲历史河网面貌的复原方法包括图形资料实测情况判断、实际分辨率分析、误差来源探讨、调校误差、格网体系构建等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河三角洲 河网密度 格网化方法 青浦区
原文传递
历史地理学、环境史学科之异同辨析 被引量:7
4
作者 侯甬坚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6-131,共6页
历史地理学问世已有百余年,环境史研究在我国尚属新兴领域,两者研究理路可谓各存其道:前者归属地理学,重在地理变迁研究,后者归属历史学,取法于生态学和环境科学,重在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前者把人类活动作为驱动因子,后者把人类看成... 历史地理学问世已有百余年,环境史研究在我国尚属新兴领域,两者研究理路可谓各存其道:前者归属地理学,重在地理变迁研究,后者归属历史学,取法于生态学和环境科学,重在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前者把人类活动作为驱动因子,后者把人类看成环境的一部分;前者以区域研究为主,后者以事件过程为主。两者名称、来历、研究侧重虽有不同,于人类社会同地理环境(或者表述为自然环境)之间探索真谛的研究旨趣却愈加接近,相互借鉴之处甚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理学 环境史研究 研究对象 研究理路
原文传递
清代豫西水资源环境与城市水利功能研究——以陕州广济渠为中心 被引量:3
5
作者 程森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8-156,共9页
通过对古代陕州水资源环境的考察,探讨了广济渠的兴修及入清以后其演变成改善城市风水、促进地方教育的功能转变和官民用水矛盾等问题,展现了传统时代豫西地区环境、城市水利和社会之间一个多重关系的变迁史。文章认为区域环境作用下传... 通过对古代陕州水资源环境的考察,探讨了广济渠的兴修及入清以后其演变成改善城市风水、促进地方教育的功能转变和官民用水矛盾等问题,展现了传统时代豫西地区环境、城市水利和社会之间一个多重关系的变迁史。文章认为区域环境作用下传统城市水利工程的多样功能和功能转变研究可以为城市生态环境史、水利史研究提供一个有益的视角,丰富其研究内容,从而完善以往城市水利史研究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州 广济渠 水利功能 环境
原文传递
《水经注》流域地理的发现与撰述
6
作者 刘景纯 《西夏研究》 2011年第2期102-107,共6页
本文从流域地理视角论述了《水经注》的学术价值和意义,认为《水经注》首次发现了河流水系系统并较为系统地创立了流域地理学的撰述形式,开创了我国地理编撰学的新时代,其流域观念和思想标志着我国古代地理学思想的新进展。
关键词 水经注 流域地理 撰述
下载PDF
1949年以来淠河流域的环境问题
7
作者 杨晓刚 《江淮水利科技》 2011年第2期6-8,共3页
1949年以来是国家兴盛的起步阶段,也是河流治理的新开篇。本文辄以此形势下,全面阐释了作为淮河支流的淠河及其流域的环境变化,扼要地从淠河的上、中、下三河段分析了淠河流域环境问题的出现。寻溯而上,问题的关键是淠河上游河段的变化... 1949年以来是国家兴盛的起步阶段,也是河流治理的新开篇。本文辄以此形势下,全面阐释了作为淮河支流的淠河及其流域的环境变化,扼要地从淠河的上、中、下三河段分析了淠河流域环境问题的出现。寻溯而上,问题的关键是淠河上游河段的变化影响甚重,故在治理中应慎重体察,方可安固河流,使民得以安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9年以来 淠河 淠河流域 环境问题
下载PDF
汶川大地震陇东黄土高原崩塌滑坡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姚文波 刘文兆 侯甬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5917-5926,共10页
通过对甘肃省庆阳市、平凉市5.12汶川大地震地质灾害实地调查,发现此次地震造成的崩塌和滑坡,以小型为主,数量众多,主要分布在现代侵蚀沟边缘部位的断崖和陡坡上。地震在塬面、缓坡丘陵和川台地上所造成的崩塌,与窑洞住宅和采矿业的分... 通过对甘肃省庆阳市、平凉市5.12汶川大地震地质灾害实地调查,发现此次地震造成的崩塌和滑坡,以小型为主,数量众多,主要分布在现代侵蚀沟边缘部位的断崖和陡坡上。地震在塬面、缓坡丘陵和川台地上所造成的崩塌,与窑洞住宅和采矿业的分布基本一致。此次地震虽未造成大中型崩塌和滑坡,但对该地环境的影响不能忽视——可改变微地貌、使未来几年内的土壤流失量有所增加等。认为在黄土高原地区,地震烈度到达Ⅳ度以上,就会引起较为严重的重力侵蚀。对于我国地震高发区之一的黄土高原而言,探讨水土流失的成因时,须要关注地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12汶川大地震 陇东黄土高原 土壤侵蚀 环境效应
下载PDF
清代江浙沿海台风影响时间特征重建及分析 被引量:18
9
作者 潘威 王美苏 满志敏 《灾害学》 CSCD 2011年第1期123-127,共5页
根据清代-民国的历史文献,在判定台风现象记录的基础上,建立了1644-1911年苏、沪、浙沿海受台风影响的天数Td序列,显示研究区在此期间内年均有2d左右受台风影响;19世纪中期之后,台风影响时间有所延长,指征了该地台风活动趋于活跃的现象... 根据清代-民国的历史文献,在判定台风现象记录的基础上,建立了1644-1911年苏、沪、浙沿海受台风影响的天数Td序列,显示研究区在此期间内年均有2d左右受台风影响;19世纪中期之后,台风影响时间有所延长,指征了该地台风活动趋于活跃的现象。小波分析显示1640-1690年代和1800-1830年代,Td变化分别存在4~8a和6~8a的准周期现象,但其他时段周期性规律很不显著。MTC与ATC之间缺乏年际和年代际的对应关系可能是导致本研究Td分布无明显规律的重要原因。台风影响陆地时间与全球冷暖变化并不完全对应,仅发现17世纪早期的增暖与Td值放大在时间上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活动时间 清代 江浙沿海
下载PDF
唐以来方家沟流域地貌的演变与复原 被引量:1
10
作者 姚文波 侯甬坚 高松凡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09-517,共9页
以方家沟沟掌台地上的十六国末期赫连伦墓地和沟口汉墓群为依据,确定出方家沟流域现代侵蚀沟的地貌年龄上限为北魏太武帝始光二年(425 A D)。结合现代侵蚀沟地貌年龄计算公式,最终确定其现代侵蚀沟初始侵蚀年代为唐贞元五年(789 A D)前... 以方家沟沟掌台地上的十六国末期赫连伦墓地和沟口汉墓群为依据,确定出方家沟流域现代侵蚀沟的地貌年龄上限为北魏太武帝始光二年(425 A D)。结合现代侵蚀沟地貌年龄计算公式,最终确定其现代侵蚀沟初始侵蚀年代为唐贞元五年(789 A D)前后。根据洪河流域20多年来的侵蚀模数值,计算方家沟流域1 129 a来的侵蚀总量。在1∶10 000地形图上测得方家沟流域现代侵蚀沟的空腔体积。在此基础上,以今天地貌为基准,复原其地貌至唐初,并虚拟绘制出地貌复原图。结果显示,至少到唐初,方家沟流域还是低丘宽谷地貌,不存在深陷的V型谷,V型谷形成的时间要稍晚一些。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陇东盆地泾河的三、四级支流和部分一、二级支流流域。复原结果很好地支持了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日趋严重这一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家沟 地貌复原 唐代初期
下载PDF
赫连勃勃墓地考 被引量:4
11
作者 姚文波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01-205,共5页
经实地考察、查阅史料,对史书所载大夏赫连勃勃的四个墓地作了考证。初步认定赫连勃勃嘉平陵位于统万城遗址附近;山西赵城县霍山最高峰是勃勃第五子、大夏最后一个皇帝赫连定之墓;陕北延川县城南杜甫川白浮图寺前墓葬群是勃勃长子、前... 经实地考察、查阅史料,对史书所载大夏赫连勃勃的四个墓地作了考证。初步认定赫连勃勃嘉平陵位于统万城遗址附近;山西赵城县霍山最高峰是勃勃第五子、大夏最后一个皇帝赫连定之墓;陕北延川县城南杜甫川白浮图寺前墓葬群是勃勃长子、前太子赫连?墓;而甘肃省镇原县南川方家沟则是勃勃第四子、准太子赫连伦之墓。之所以皆被称为赫连勃勃墓,各有其原因,共同点是战乱造成史籍佚失、人们只知勃勃而不知其子,以致讹传成真。期望该项研究对今后的考古工作指出一条可资参考的线索,对进一步辨别统万城遗址的真伪提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连勃勃 统万城 嘉平陵 墓地
下载PDF
清代西藏《铁虎清册》税赋资料探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邹志伟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共9页
依托对史料档案等文献的解读,复原历史时期的经济地理要素,是历史经济地理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铁虎清册》是清代西藏噶厦政府记录清查土地租税的一种档案,内容包括普查的缘由、规定及十世达赖喇嘛的批示和各宗谿的租税数额,对赋税对... 依托对史料档案等文献的解读,复原历史时期的经济地理要素,是历史经济地理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铁虎清册》是清代西藏噶厦政府记录清查土地租税的一种档案,内容包括普查的缘由、规定及十世达赖喇嘛的批示和各宗谿的租税数额,对赋税对象进行考证,可以使人们清晰地认识到这一历史时期西藏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铁虎清册》 宗谿 冈、顿、合、勒 税赋
下载PDF
先秦时期中国北方野象种类探讨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冀 侯甬坚 《地球环境学报》 2010年第2期114-121,共8页
长期以来,学界将先秦时期生存在我国北方的野象默认为属于现生亚洲象(Elephas maximus)这个种,且针对其环境指示意义有过不少讨论。然而,这些"野象"究竟是何种类,在理论上尚存疑点。本文指出,考虑到亚洲象有限的环境适应能力... 长期以来,学界将先秦时期生存在我国北方的野象默认为属于现生亚洲象(Elephas maximus)这个种,且针对其环境指示意义有过不少讨论。然而,这些"野象"究竟是何种类,在理论上尚存疑点。本文指出,考虑到亚洲象有限的环境适应能力,尤其是它们对于低温的极端敏感,现有理由认为:我国古代北方有无野生亚洲象生存尚属可疑,当时华北地区的野生长鼻类种群,亦可能属于某种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象 亚洲象 古菱齿象 历史气候
下载PDF
过去300年来新疆奇台县水资源利用的变化及其环境响应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莉 杨越 刘传飞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35-40,共6页
针对新疆奇台县水资源短缺及其生态影响的实际问题,运用人地关系的理论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关注事件的过程研究,通过重建研究区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的增长变化,探究一个较长时段内人类利用水资源的变化过程及其对环境影响的阶段性特... 针对新疆奇台县水资源短缺及其生态影响的实际问题,运用人地关系的理论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关注事件的过程研究,通过重建研究区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的增长变化,探究一个较长时段内人类利用水资源的变化过程及其对环境影响的阶段性特点。研究表明:在过去300年的时间内,奇台县的水资源利用分为三个特征性阶段:开发利用山水河时期(1767-1864);山水河、泉水河全面开发利用时期(1877-1956);开发利用地下水时期(1956-)。水资源利用变化的环境响应表现为:19世纪末平原区北部苇湖消失;20世纪70年代末河流下游断流、坎儿井废弃、平原区沼泽草湖急剧缩小;20世纪90年代泉水河消失,平原水库废弃;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表植被衰败和土地荒漠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去300年 水资源利用变化 环境响应 奇台
原文传递
《陕西行都司志》存佚考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浩军 张力仁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3-98,共6页
包节所撰《陕西行都司志》是明代唯一的一部行都司志。《包侍御集》卷5收有《甘肃志六序》,此《甘肃志》即《陕西行都司志》。该志《四库全书总目》收入"史部地理类存目"中,后世诸家目录即不见载,《陇右方志录》断定已佚,《... 包节所撰《陕西行都司志》是明代唯一的一部行都司志。《包侍御集》卷5收有《甘肃志六序》,此《甘肃志》即《陕西行都司志》。该志《四库全书总目》收入"史部地理类存目"中,后世诸家目录即不见载,《陇右方志录》断定已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也没有收录。但其资料被大量保存在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重刊的《西镇志》、《凉镇志》、《甘镇志》、《肃镇志》和乾隆《甘肃通志》等地方志及顾炎武《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典籍中,其他如《禹贡锥指》、《水经注疏》等地理学著作也有引用。《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之《陕西行都司部汇考》即由《陕西行都司志》删削篡改而成。该志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我们期待着辑本的成书出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行都司志》 保存 散佚 史料价值
原文传递
清乾隆四十六年至五十一年西安城墙维修工程考——基于奏折档案的探讨 被引量:7
16
作者 史红帅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2-126,共15页
在清代西安城墙的历次维修中,以乾隆四十六年至五十一年(1781-1786年)的工程规模最大。本文基于大量清代奏折档案,对这次维修工程的缘起、工程分期与做法、督工官员与工匠、经费数额与来源、工料产地、数量及其运输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深... 在清代西安城墙的历次维修中,以乾隆四十六年至五十一年(1781-1786年)的工程规模最大。本文基于大量清代奏折档案,对这次维修工程的缘起、工程分期与做法、督工官员与工匠、经费数额与来源、工料产地、数量及其运输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考辨,指出包括城墙维修在内的清代西安城市建设与关中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变迁之间具有紧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乾隆 西安 城墙 档案
原文传递
西昆仑出山径流尼雅河与尼雅聚落 被引量:5
17
作者 侯甬坚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5-54,共10页
西昆仑山脉出山径流尼雅河,系依赖上游源区冰川融化及山区降雨才得以形成。进入平川区、尾闾地区后,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气象条件及其下垫面作用下,尼雅河水渐渐消失。一百年来的尼雅遗址考察、考古及历史研究成果丰硕,尼雅从聚落到废墟的... 西昆仑山脉出山径流尼雅河,系依赖上游源区冰川融化及山区降雨才得以形成。进入平川区、尾闾地区后,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气象条件及其下垫面作用下,尼雅河水渐渐消失。一百年来的尼雅遗址考察、考古及历史研究成果丰硕,尼雅从聚落到废墟的演变过程,反映了尼雅河来水等水源逐渐匮乏的事实,魏晋后尼雅行政建置丧失于交通价值的下降,喀帕克阿斯干村以北居民点,则最后废弃于彻底无水接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山 尼雅河 尼雅遗址
原文传递
明代前中期九边区域防御形态的演变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景纯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7-56,共10页
明代前中期九边地带的区域防御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演变过程。洪武时期地方防守的基本形式是省区及与此相关的行都司防御,防守重点是省区和呈团块状分布的军事战略要地。此外,朝廷委派公侯等将军驻防边地,导致了诸将管防区的出现和区域防... 明代前中期九边地带的区域防御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演变过程。洪武时期地方防守的基本形式是省区及与此相关的行都司防御,防守重点是省区和呈团块状分布的军事战略要地。此外,朝廷委派公侯等将军驻防边地,导致了诸将管防区的出现和区域防卫的复杂化。永乐以后,以边境为主体构建边防,防御重心移至边境沿线,形成九边防御区。九边的形成经历了初级形态和典型形态两个阶段,虽然各边形成时间不一,但至正德年间已经全面建成,至此"九边"一词出现。正统以后,九边内部分防区日益发展,以镇为单位的大区域和镇内小区域相结合的防御形式,发展为九边区域防御的稳定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边 防御形态 明代
原文传递
西晋以来彭原古城附近沟谷的演变与复原 被引量:1
19
作者 姚文波 孟万忠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26,113,共13页
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调查,确定出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彭原乡的两座古城遗址分别是后汉富平县城(GC1)和唐宋彭原县城(GC2),唐宋彭原县是北魏永和元年(434年)以后从今庙头嘴村搬迁到南庄村。据此推断泾河四级支流、马莲河三级支流彭原沟(当... 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调查,确定出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彭原乡的两座古城遗址分别是后汉富平县城(GC1)和唐宋彭原县城(GC2),唐宋彭原县是北魏永和元年(434年)以后从今庙头嘴村搬迁到南庄村。据此推断泾河四级支流、马莲河三级支流彭原沟(当地称湫沟)流域的现代侵蚀沟,是在此年以后开始发育的。利用黄土高原现代侵蚀沟地貌年龄计算公式,计算出彭原沟主干沟道现代侵蚀沟的地貌年龄为1669±819年,沟口附近的现代侵蚀沟发育于西晋成帝咸康五年(339年)前后,其主要分支沟谷现代侵蚀沟的地貌年龄介于900±442~1300±638年之间。沟头平均延伸速度为3.367m/a,沟谷平均下切速度为0.063m/a,平均加宽速度0.19m/a。公式计算结果与考古结果基本相符,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依此结果,将彭原沟及其支流地貌复原至西晋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原古城 沟谷演变 地貌年龄 现代侵蚀沟
原文传递
楚汉青阳位置之谜试解 被引量:3
20
作者 周宏伟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2-138,共7页
楚汉时期重要地名"青阳"的位置一直是未得确解的千年谜题。本文指出,秦汉时的青阳,指的是长沙郡(国)青阳县,治地位于今湖南湘阴北境青山岛上;史籍所谓"荆王献青阳以西",指的是前278年楚顷襄王通过楚秦会盟,把湘江... 楚汉时期重要地名"青阳"的位置一直是未得确解的千年谜题。本文指出,秦汉时的青阳,指的是长沙郡(国)青阳县,治地位于今湖南湘阴北境青山岛上;史籍所谓"荆王献青阳以西",指的是前278年楚顷襄王通过楚秦会盟,把湘江以西以洞庭平原为主体的区域割给秦国;史籍所谓"越水长沙,还舟青阳"八字,意为越人水攻长沙(后),(北上)聚舟船于青阳。青阳位置谜题的解决,有利于楚国末年以至汉初洞庭平原自然面貌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阳 长沙 青草山 青山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