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20排CT血管造影联合经胸壁超声检查诊断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的价值 被引量:18
1
作者 闵智乾 陈小龙 +3 位作者 张国安 张小玲 雷晓燕 汤敏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80-83,共4页
目的:探讨320排CT血管造影(CTA)联合经胸壁超声(TTE)诊断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CCHD)的价值。方法:收集43例经手术证实CCHD的CTA及TTE检查结果,按照心内畸形与心外畸形分组,分析单一CTA及CTA联合TTE检查后的漏、误诊情况。结果:与手术结... 目的:探讨320排CT血管造影(CTA)联合经胸壁超声(TTE)诊断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CCHD)的价值。方法:收集43例经手术证实CCHD的CTA及TTE检查结果,按照心内畸形与心外畸形分组,分析单一CTA及CTA联合TTE检查后的漏、误诊情况。结果:与手术结果对照,单一CTA与联合应用TTE诊断心内畸形漏、误诊率分别为13.8%、2.3%,心外畸形漏、误诊率分别为8.2%、4.5%,对所有畸形漏、误诊率分别为10.7%、3.6%,两者在心外畸形的诊断上未见统计学差异,而在心内畸形及总体心脏畸形的判断上具有统计学差异,联合应用优于单一CTA检查。结论:CTA联合TTE检查较单一CTA检查可以降低CCHD诊断的漏、误诊率,尤其是在CTA诊断困难或病变不典型时,应联合TTE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经胸壁超声 联合应用 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
下载PDF
64层CT多种成像后处理技术在急诊膝关节创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闵智乾 刘军 +2 位作者 李健 雷晓燕 张艳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9年第3期133-136,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急诊膝关节创伤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利用64层CT对26例急诊膝关节损伤患者行快速扫描,将获得的原始数据分别通过不同算法得出骨窗及软组织窗(显示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及膝关节韧带)薄层图像,...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急诊膝关节创伤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利用64层CT对26例急诊膝关节损伤患者行快速扫描,将获得的原始数据分别通过不同算法得出骨窗及软组织窗(显示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及膝关节韧带)薄层图像,然后行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功能成像(包括MPR、MIP以及VRT成像,必要时辅以SSD图像)。结果:26例急诊行64层螺旋CT检查的急诊膝关节创伤患者,其中发现骨折39处(包括隐匿性骨折7处);髌及胫腓侧韧带、前后交叉韧带损伤34处,此外25例患者伴有软组织损伤及23例合并有关节腔积液,所有病例最终经过临床证实。结论:64层螺旋CT在急诊膝关节创伤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可以作为急诊膝关节创伤的首选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创伤 骨折 韧带损伤 后处理技术
下载PDF
64层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邢海凤 闵智乾 +1 位作者 吴晓红 张鑫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1年第3期149-151,共3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诊断主动脉夹层及其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临床确诊为主动脉夹层的急重症胸痛患者,所有病例均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并均行多平面重组(MRP)、容积再现(VR)、最大...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诊断主动脉夹层及其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临床确诊为主动脉夹层的急重症胸痛患者,所有病例均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并均行多平面重组(MRP)、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组(CPR)等后处理操作,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21例主动脉夹层中,以DeBakey分型统计分别为I型13例,Ⅱ型2例,Ⅲ型6例,所有病例均清晰显示由内膜瓣分开的真假两腔、主要破口位置及累及范围。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及实用价值,可以明确诊断主动脉夹层并进行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 后处理技术
下载PDF
超声技术在评价肾脏功能方面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郭满涛 董志坚 +1 位作者 师颖 雷晓燕 《医学综述》 2012年第15期2480-2482,共3页
临床上对于肾脏功能评价的影像学方法主要是肾脏的核素动态扫描,传统超声技术在肾脏及其病变的形态学评价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已经成为临床上肾脏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然而随着超声造影剂的应用以及其他超声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超声... 临床上对于肾脏功能评价的影像学方法主要是肾脏的核素动态扫描,传统超声技术在肾脏及其病变的形态学评价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已经成为临床上肾脏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然而随着超声造影剂的应用以及其他超声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超声检查已能进行部分评价肾脏的血流灌注及其他的一些功能状态,并在肾脏疾病诊断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现对超声技术在肾脏功能方面的技术及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 超声检查 多普勒 超声造影 弹性成像技术
下载PDF
额隐窝气房与慢性额窦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邱小平 张鑫 +2 位作者 王晋平 杨颖 张瑾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1773-1777,共5页
目的:分析额隐窝气房与慢性额窦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9例(慢性额窦炎组37例,对照组32例)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鼻窦CT影像,在图像工作站上进行轴位、冠状位、矢状位重建获得额隐窝区域影像(层厚0.6mm,层距0.4mm)。根据Lee等的额隐窝气房C... 目的:分析额隐窝气房与慢性额窦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9例(慢性额窦炎组37例,对照组32例)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鼻窦CT影像,在图像工作站上进行轴位、冠状位、矢状位重建获得额隐窝区域影像(层厚0.6mm,层距0.4mm)。根据Lee等的额隐窝气房CT分类判定标准,应用图像分析软件,观察慢性额窦炎组与对照组额隐窝气房的分布类型,比较两组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额隐窝气房与慢性额窦炎的相关性。结果:获得128侧额隐窝区域三维影像,每组各64侧,其中Ⅲ型额气房、眶上筛房在慢性额窦炎组的出现率(分别为37.5%和70.3%)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2.5%和4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他类型气房在两组中的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Ⅲ型额气房(OR=3.740,P=0.005)、眶上筛房(OR=2.242,P=0.031)与慢性额窦炎相关。结论:Ⅲ型额气房、眶上筛房可能是导致额窦引流通道狭窄的关键解剖因素,与慢性额窦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窦炎 额隐窝气房 解剖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磁共振技术在评估肾脏功能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郭满涛 董志坚 +3 位作者 巩宁 马宁强 尹雅芙 雷晓燕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17期5199-5201,共3页
肾脏是机体主要的排泄器官,通过尿的生成排出代谢终产物以及进入机体内过剩的物质和异物来调节水和电解质平衡,调节体液渗透压、体液量和电解质浓度,调节酸碱平衡等,同时肾脏也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分泌许多激素及调节因子。肾脏疾病的种... 肾脏是机体主要的排泄器官,通过尿的生成排出代谢终产物以及进入机体内过剩的物质和异物来调节水和电解质平衡,调节体液渗透压、体液量和电解质浓度,调节酸碱平衡等,同时肾脏也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分泌许多激素及调节因子。肾脏疾病的种类繁多,在临床上常需要了解患病肾脏的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技术 肾脏功能 自旋标记 临床应用 内分泌器官 肾脏疾病 排泄器官 代谢终产物 电解质平衡 血氧水平依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