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环醇片与苦参注射液配伍治疗慢性丙肝30例 被引量:3
1
作者 高春燕 杨跃青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1239-1241,共3页
目的:探讨双环醇片与复方苦参注射液配伍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慢性丙肝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双环醇片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 目的:探讨双环醇片与复方苦参注射液配伍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慢性丙肝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双环醇片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及HCV-RNA转阴率。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临床表现、肝功能指标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P<0.05);对照组患者的EVR、ETR、SVR、NR率分别为46.7%、66.7%、60%、30%;治疗组患者的EVR、ETR、SVR、NR率为60%、90%、86.7%、6.7%,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双环醇片治疗慢性丙肝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丙型 慢性/药物疗法 @复方苦参注射液 @双环醇片
下载PDF
大量放腹腔积液加白蛋白治疗肝硬化张力性腹腔积液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
2
作者 刘生水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年第32期52-53,共2页
目的评价大量放腹腔积液加白蛋白治疗肝硬化张力性腹腔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66例肝硬化张力性腹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及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大量放腹腔积液加白蛋白治疗),各33例... 目的评价大量放腹腔积液加白蛋白治疗肝硬化张力性腹腔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66例肝硬化张力性腹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及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大量放腹腔积液加白蛋白治疗),各33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0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24%(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肌酐、血钠水平均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量放腹腔积液加白蛋白治疗肝硬化张力性腹腔积液效果理想,可作为优选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积液 白蛋白 肝硬化张力性腹腔积液
下载PDF
还原型谷胱甘肽抗氧化联合常规抗病毒药物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进程的影响 被引量:24
3
作者 刘生水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6期2188-2191,共4页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抗氧化联合常规抗病毒药物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进程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300例,回顾治疗方案并分为接受常规抗病毒治疗的对照组159例、接受还原型谷胱甘肽抗氧化联合常规抗病毒药物...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抗氧化联合常规抗病毒药物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进程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300例,回顾治疗方案并分为接受常规抗病毒治疗的对照组159例、接受还原型谷胱甘肽抗氧化联合常规抗病毒药物治疗的观察组141例。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纤维化指标、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指标含量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中纤维化指标、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指标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中HA、Ⅳ-C、LN、PCⅢ、PCT、IL-6、IL-22、IL-31、TNF-α、MDA的含量均低于治疗前,GSH-Px、T-SOD的含量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血清中HA、Ⅳ-C、LN、PCⅢ、PCT、IL-6、IL-22、IL-31、TNF-α、MDA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GSH-Px、T-SOD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抗氧化联合常规抗病毒药物可有效抑制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纤维化进程,具体与其降低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程度直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肝硬化 还原型谷胱甘肽 肝纤维化
下载PDF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接受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8
4
作者 刘生水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年第31期26-27,共2页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接受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2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拉米夫定组、阿德福韦酯组、恩替卡韦组,分别给予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治疗,每...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接受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2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拉米夫定组、阿德福韦酯组、恩替卡韦组,分别给予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治疗,每组40例。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清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水平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拉米夫定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0%,恩替卡韦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2.5%,阿德福韦酯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效果理想,安全性高,值得作为临床治疗的优选方案进行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 肝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