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智能手机数据的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通勤方式选择的影响--以西安市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朱菁 张怡文 +3 位作者 樊帆 范颖玲 Roland Brown 权东计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5-66,共12页
交通拥堵、小汽车依赖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采用智能手机软件获取西安市286名居民为期1周的通勤数据,并对其居住地、工作地附近建成环境数据进行收集,采用多项Logit回归模型探究传统建成环境“5D”要素... 交通拥堵、小汽车依赖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采用智能手机软件获取西安市286名居民为期1周的通勤数据,并对其居住地、工作地附近建成环境数据进行收集,采用多项Logit回归模型探究传统建成环境“5D”要素与其他建成环境要素对6种通勤方式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1)工作地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到市中心的距离、居住地人口密度、路网密度、公交线路条数、附近是否有大专院校及超市便利店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西安市居民选择活动性通勤和公共交通通勤产生一定的影响;(2)工作地建成环境对于居民通勤方式的选择具有较大影响;(3)除传统“5D”要素外,附近是否有大专院校、社区便利店与部分通勤方式显著相关。此外,个人健康状况对通勤方式选择存在显著影响,肥胖人群更倾向于采用小汽车进行通勤,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规划与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成环境 通勤方式 智能手机软件 城市规划
下载PDF
若尔盖盆地黄河出口段一级阶地沉积序列及其环境变化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韩宜欣 查小春 +5 位作者 黄春长 周亚利 庞奖励 张玉柱 王娜 白鑫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22-931,共10页
对若尔盖盆地进行实地考察,选取盆地西端黄河出口段典型的一级阶地沉积序列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物粒度和端元特征分析及OSL测年断代,对若尔盖盆地出口段的环境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阶地底部的河床相砂卵石与河漫滩沙层构成了二... 对若尔盖盆地进行实地考察,选取盆地西端黄河出口段典型的一级阶地沉积序列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物粒度和端元特征分析及OSL测年断代,对若尔盖盆地出口段的环境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阶地底部的河床相砂卵石与河漫滩沙层构成了二元结构沉积层,其中河漫滩沙层夹有5.0—4.2 ka B.P.期间堆积形成的浅洼地泥沼土透镜状层,表明该河段黄河一级阶地从5.0 ka B.P.开始形成。河漫滩上为高原强劲风力改造成的风沙层,夹有古洪水滞流沉积层组,表明4.2—4.0 ka B.P.期间气候恶化,黄河源曾发生多期特大洪水事件。4.0—2.8 ka B.P.期间气候湿润,阶地面浅洼地有淤泥质沼泽形成。其后沙尘暴搬运堆积的粗粉沙覆盖阶地面,形成了风成黄土,其上部经生物风化成壤改造,发育成为具有团粒构造的现代亚高山草甸黑土土壤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盆地 一级阶地 黄河出口段 沉积序列 环境变化
下载PDF
沉积物特征与旧石器遗址的形成过程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浩 张玉柱 +2 位作者 李意愿 李占扬 贾雅娜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63-377,共15页
考古遗址在自然因素下所经历的沉积、改造和再堆积过程,对于理解遗址完整历史至关重要,但迄今相关研究在中国旧石器遗址中开展得较为有限。本文在介绍遗址堆积与改造过程相关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对自然因素研究中涉及到的最为关键和核心... 考古遗址在自然因素下所经历的沉积、改造和再堆积过程,对于理解遗址完整历史至关重要,但迄今相关研究在中国旧石器遗址中开展得较为有限。本文在介绍遗址堆积与改造过程相关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对自然因素研究中涉及到的最为关键和核心的对象之一——沉积物及其常用分析指标(粒度、磁化率、地球化学元素、矿物组成和土壤微形态)进行阐述,并以许昌人遗址和伞顶盖遗址为例说明相关指标的应用情况。沉积物分析指标侧重从微观角度揭示旧石器遗址的堆积与改造过程,因此,我们还需结合宏观尺度下的遗址沉积地层、地貌发育和环境演变等特征,以及考古标本本身的一系列信息对遗址在自然因素影响下的形成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遗址 形成过程 自然因素 沉积物 地质考古
下载PDF
常规公交站点候车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4
作者 沈丽娜 王笑 朱菁 《城乡规划》 2021年第1期175-184,共10页
目前,中国大中城市的交通发展正在由最初强调设施供应转变为注重乘客出行体验,有关城市交通设施与居民幸福感互动关系的研究不断增多。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将“候车幸福感”这一概念引入城乡规划领域,探讨不同设施条件对乘客候车幸福感影... 目前,中国大中城市的交通发展正在由最初强调设施供应转变为注重乘客出行体验,有关城市交通设施与居民幸福感互动关系的研究不断增多。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将“候车幸福感”这一概念引入城乡规划领域,探讨不同设施条件对乘客候车幸福感影响的差异性及其相互关系。笔者首先选取了西安市18个常规地面公交站点和4个轨交站点随机发放问卷,得到研究数据,随后通过建立情绪平衡量表(ABS)和多元回归模型的方法,得到影响乘客候车幸福感的因素。结果表明,在公交车站减小噪声、设置排队引导设施、安置座椅、建立候车区及引入售水设施等,都能使乘客的候车幸福感更强烈。最后基于这些结果进行讨论,从幸福感视角为城市交通相关政策制定和交通设施的精细化设计提供有益参考,以期对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起到加强和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候车幸福感 候车站点 公交设施
下载PDF
1960—2016年中国北方半干旱区盛夏降水时空变化及其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刘洁 王宁练 花婷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7-269,共13页
基于气象台站降水观测资料,本文分析了1960-2016年半干旱区盛夏(7、8月)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典型降水量时空分布型与大气环流及水汽输送的关系。结果表明,1960—2016年半干旱区7月和8月降水量的主导空间模态均可归纳为“区域一致... 基于气象台站降水观测资料,本文分析了1960-2016年半干旱区盛夏(7、8月)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典型降水量时空分布型与大气环流及水汽输送的关系。结果表明,1960—2016年半干旱区7月和8月降水量的主导空间模态均可归纳为“区域一致型”和“区内反向型”。“区域一致型”时间序列显示1960-2016年7、8月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但8月减少趋势更明显。这一时间序列与大气环流及水汽通量输送之间相关性分析显示,欧亚遥相关以及中纬度西风气流与7月降水量变化密切相关;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影响半干旱区8月降水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相较而言,“区内反向型”年际变率较小但年代际变化明显,当北方半干旱区受反气旋性环流控制时,易形成北方半干旱区西部地区降水偏多而东部地区偏少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降水 大气环流 水汽输送 时空变化
下载PDF
太白山不同海拔森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
6
作者 张尧 陈岚 +7 位作者 王洁莹 李益 王俊 郭垚鑫 任成杰 白红英 孙昊田 赵发珠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5-288,共14页
探索森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是权衡森林生态系统微生物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强弱的关键过程。然而不同海拔森林根际土壤微生物CUE的变化规律与影响因子尚不清楚。该研究选取秦岭太白山6个不同海拔的森林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测... 探索森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是权衡森林生态系统微生物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强弱的关键过程。然而不同海拔森林根际土壤微生物CUE的变化规律与影响因子尚不清楚。该研究选取秦岭太白山6个不同海拔的森林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理化性质、胞外酶活性、微生物群落与植被特征等指标,利用酶化学计量比计算微生物CUE,分析根际土壤微生物CUE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定量研究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根际土壤微生物CUE随海拔升高总体呈上升趋势。CUE从最低海拔的0.505至最高海拔的0.527升高了4.36%,但在海拔1603和2405 m处出现了下降。海拔梯度内根际土壤微生物CUE变化受多种环境因子综合影响,土壤基质的影响(如可溶性有机碳和铵态氮含量)占主导地位,植被因子次之,二者分别解释了CUE变化的17.0%和5.7%,且二者相互作用解释了CUE变化的31.9%。研究结果可为秦岭森林土壤微生物碳同化能力和固碳潜力,以及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土壤碳循环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土壤 微生物碳利用效率 海拔梯度 森林生态系统 秦岭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部黄河切开若尔盖湖盆的沉积证据与年代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娜 查小春 +6 位作者 黄春长 张玉柱 周亚利 庞奖励 戎晓庆 尚瑞清 柴佳楠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453-1466,共14页
对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盆地内外实地考察,在玛曲瓶颈段黄河二级阶地前沿陡坎,发现了含有古深湖相和古河床河漫滩相地层序列的典型沉积剖面。通过沉积物粒度特征分析和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测年,研究结果表明:(1... 对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盆地内外实地考察,在玛曲瓶颈段黄河二级阶地前沿陡坎,发现了含有古深湖相和古河床河漫滩相地层序列的典型沉积剖面。通过沉积物粒度特征分析和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测年,研究结果表明:(1)剖面下部淡蓝灰色古深湖相沉积层为深水厌氧环境下形成的湖相沉积物,而覆盖其上的杂色卵石层夹淡黄橙色透镜状沙层则是古河床河漫滩相沉积物,指示了强动力流水作用过程。这2组地层的不整合接触关系,是黄河切开若尔盖湖盆导致古湖水外泄的直接证据。(2)剖面古深湖相沉积层顶部和古滨浅湖相沉积层底部的OSL测年结果表明,古黄河在37 ka BP切开若尔盖湖盆,导致湖水外泄,35 ka BP湖水变浅消失,黄河沟通了若尔盖盆地水系。(3)晚更新世东昆仑大断裂强烈的新构造运动和37 ka温暖湿润气候的综合影响使得尚处于玛曲断陷谷地草原的古黄河源溯源侵蚀加剧,由西向东在玛曲城南瓶颈段切开了若尔盖古湖盆,导致古湖水外泄,从而沟通了若尔盖湖盆的水系,使之成为黄河源。该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青藏高原东北部河湖水系演变及黄河水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证据 OSL年代 溯源侵蚀 黄河 若尔盖古湖
原文传递
GPM卫星降水数据在黑河流域的适用性评价 被引量:21
8
作者 王思梦 王大钊 黄昌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47-1860,共14页
论文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GPM卫星降水数据在黑河流域适用性进行评价。以TRMM卫星的降水产品和气象观测站点实测的降水数据作为参考,选用相关系数(R)、均方根误差(RMSE)、相对误差(BIAS)、平均误差(ME)以及标准偏差(SD)多种统计... 论文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GPM卫星降水数据在黑河流域适用性进行评价。以TRMM卫星的降水产品和气象观测站点实测的降水数据作为参考,选用相关系数(R)、均方根误差(RMSE)、相对误差(BIAS)、平均误差(ME)以及标准偏差(SD)多种统计分析指标进行精度评价。结果表明:1)GPM卫星降水数据具有与观测数据较好的一致性以及良好的时间模式;2)GPM卫星降水数据与观测数据之间有着较高的相关系数(R>0.72)以及较低的误差范围(-0.59%~1.62%);3)相比TRMM,GPM具有较低的均方根误差(RMSE<28.76),尤其是对夏季降水,GPM具有相对更高的相关系数(R>0.76)和更小的相对误差(BIAS<1.14);4)卫星估测降水量的精度与高程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总的来说,GPM卫星降水数据在地形复杂的干旱半干旱区域也能够具有较好的精度,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降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降水数据 黑河流域 GPM TRMM 估测降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