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考古发掘现场遗迹劣化机理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孙丽娟 王博 +2 位作者 赵丛苍 王炜林 张伟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8-116,133-134,共9页
杨官寨遗址位于高陵县姬家乡杨官寨村四组,地处泾河下游北岸的一级阶地上,南距泾河约1公里,海拔498.5米,面积约为80万平方米,为关中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所罕见中心聚落遗址。
关键词 考古发掘遗迹 劣化机理
下载PDF
韩城梁带村芮国M28墓葬出土木材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冯德君 赵泾峰 +1 位作者 常君成 吕智荣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97-200,共4页
韩城梁带村芮国(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700年)M28墓葬出土木材经鉴定为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榆木(Ulmus spp.)、白蜡木(Fraxinuschinensis)、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灰楸(Catalpafargesii)... 韩城梁带村芮国(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700年)M28墓葬出土木材经鉴定为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榆木(Ulmus spp.)、白蜡木(Fraxinuschinensis)、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灰楸(Catalpafargesii)和樱桃木(Prunus pseudo-cerasus)7类木材。该鉴定结果对韩城梁带村芮国M28墓葬的历史考证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对研究陕西以及山西森林的历史变迁、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树木分布,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带村 韩城 芮国墓葬 出土木材
下载PDF
韩城梁带村芮国M502墓葬出土木材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赵泾峰 冯德君 吕智荣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8-240,259,共4页
韩城梁带村芮国(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700年)M502墓葬出土木材经鉴定为侧柏(Platy-cladus sp.)、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白皮松(Pinus bungeana)、榆木(Ulmus sp.)、黄连木(Pistaciasp.)、白蜡木(Fraxinus sp.)等8类木材。该鉴定结... 韩城梁带村芮国(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700年)M502墓葬出土木材经鉴定为侧柏(Platy-cladus sp.)、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白皮松(Pinus bungeana)、榆木(Ulmus sp.)、黄连木(Pistaciasp.)、白蜡木(Fraxinus sp.)等8类木材。该鉴定结果对韩城梁带村芮国M502墓葬的考证提供参考,为陕西以及山西森林的历史变迁、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树木分布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城梁带村 芮国墓葬 出土木材
下载PDF
地下水分蒸发对考古发掘土遗迹劣化影响初探 被引量:3
4
作者 孙丽娟 韩明 +1 位作者 张中立 丁岩 《地下水》 2016年第1期12-15,共4页
分析考古发掘过程中环境蒸发量对土遗迹病害产生的作用。将考古发掘现场土遗迹模拟样品置于外界环境中,监测环境蒸发量变化,观察样品外观变化、监测样块不同深度含水率递变规律、观察微观形貌及分析可溶盐变化,探究环境蒸发量变化与土... 分析考古发掘过程中环境蒸发量对土遗迹病害产生的作用。将考古发掘现场土遗迹模拟样品置于外界环境中,监测环境蒸发量变化,观察样品外观变化、监测样块不同深度含水率递变规律、观察微观形貌及分析可溶盐变化,探究环境蒸发量变化与土遗迹含水率变化对应规律性及含水率变化与遗迹表面产生的病害之间的递变规律。实验发现:样块放置初期,蒸发量对样块变化影响较大,模拟灰坑及夯土类遗迹样放置24 h后,累计蒸发量11mm时,样块迅速劣变,表层含水率迅速下降,产生裂隙、结皮、龟裂等病害;模拟潮湿环境样块,含水率高于19%左右时,样块受蒸发量影响不大,病害产生不显著,含水率降至19%之后,样块表层含水率急速降至5%左右(土壤缩限),样块表层产生严重结壳、可溶盐富集。含水量低于塑限的土遗迹,蒸发量变化对考古发掘土遗迹劣化影响呈递进式规律,环境累计蒸发量为11 mm时,劣化严重;处于液限附近土遗迹,受自身含水率影响较大,当含水率迅速由19%降至5%时,遗迹劣化最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现场土遗迹 蒸发量 含水率
下载PDF
陕西关中地区出土的齐家文化玉器及相关问题
5
作者 刘云辉 刘思哲 《丝绸之路》 2022年第3期44-53,共10页
齐家文化分布范围之大,延续时间之长,出土的玉器之多,在中华远古文明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关于陕西关中地区发现的齐家文化玉器问题,较早关注并发表高见的先后有邓淑苹、杨美莉、黄翠梅三位台湾学者。笔者近二十余... 齐家文化分布范围之大,延续时间之长,出土的玉器之多,在中华远古文明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关于陕西关中地区发现的齐家文化玉器问题,较早关注并发表高见的先后有邓淑苹、杨美莉、黄翠梅三位台湾学者。笔者近二十余年多次走访关中地区陇县、宝鸡、凤翔、麟游、长武、扶风、武功、西安、铜川、澄城、韩城以及陕南商洛等地的博物馆、文管会等文物收藏单位,也发现了不少有明确出土地点出土时间记录的玉器。有玉璧、多璜联璧、玉琮、玉刀等,数量最多的是前三者。由于多数玉器属非考古发掘出土,长期以来被误认为是商周玉器,但若对照齐家文化的玉器,从玉材、形制、工艺特征以及器物的组合都证实它们是典型的齐家文化玉器。这些事实说明,夏时期中晚段齐家文化东扩至整个关中平原甚至秦岭南麓的丹江上游地区。另外,在陕西关中西周春秋战国乃至汉代墓葬和遗址中也出土了不少齐家文化的玉器,过去往往认为这些玉器的时代与它们出土的墓葬时代相同,现在看来需要重新审视。但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在商周直至汉代墓葬和遗址出土的齐家文化玉器,其中玉琮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及功能已经发生了变化。本文对以上相关问题提出一些观点和认识,与大家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关中 齐家文化玉器 东扩现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